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1 引言
为促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产学研协同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应积极主动的拉近高校、科研机构与地方企业间的距离,带动更多的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教学、科研和企业生产的实践中去。走“产学研协同办学”的创新之路,可以打破过去彼此间各自独立、由科研到实际生产转换效率低的传统模式,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产学研”是协同创新的三大要素。高校与科研单位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作为企业,应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为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创新,提供清晰的方向。高校则需要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并推动研究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换。科研机构按照需求攻克技术难题,这就避免了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的脱节。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三者互相促进,能积极推动“产学研”的协同发展。
2 产学研协同办学的应用与实践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优化教育运行机制,完善教育资源的配置,并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将企业与教学实习基地合二为一。在工程实践方面,可采用实际项目的流程化管理来组织教学,产学研协同办学模式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2.1 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着眼点,制定“加强工程意识,突出实践能力,提高创新思维”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紧密结合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并结合自身专业的发展方向,制定“提高创新性思维、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按“理论-技术-工程”逐次递进的课程体系,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体系,形成了“基础—综合—创新”三个层次有机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2 加强同科研院所、企业沟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我院坚持与科研院所、企业积极互动的办学机制。把行业领域的专家请过来指导专业发展建设,并聘请了企业、科研院所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还积极动员学生参加由地方企业发起的“科技创新挑战赛”。这项挑战赛由地方科技局牵头,针对企业的具体需求,由企业方公开向社会征求创新方案。这样的赛事紧贴市场需求,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工程实践和思维创新都是一种历练,每年会吸引很多同学自行组成挑战团队,积极参与创新挑战。
此外,学校还助力推动校企协作、校校协作以拓宽专业发展渠道。学校在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形成了实训、推荐毕业生就业一条龙的良好态势。
2.3 组织师生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调研,让师生近距离接触企业文化
学校积极开辟渠道,组织师生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师生学习到了先进的企业发展理念、完善的企业文化以及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生产第一线,从机械初加工到产品生产线、从人口密集型到机械自动化、从纯重复劳动到创新性产品开发,这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新旧产业间的强烈反差,也让学生意识到科研创新势在必行,企业存在着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提升自我的空间。
在调研过程中,学校领导还积极在新产品开发、工业自动化生产、基础工艺探索、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寻求合作,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地方产业服务。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2.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
我校为学生提供人、财、物等多项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以 “互联网+”、“创青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科技挑战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为代表的专业竞赛。通过此类竞赛,突破学生参加竞赛的专业素质和信心限制,让学生主动去接触和了解市场上有创造价值、科学价值和创新性的研究项目,这些竞赛时间跨度不等,对参赛学生的意志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团队间的协作、沟通能力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也拉近了研究项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
2.5 鼓励学生从技术创新走向创业
窗体顶端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部分企业就科研合作、学生实习实训、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调研分高新技术产业、机电加工产业和生态农业3个板块展开,与相关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了多领域、多方向开展合作的初步意向。窗体顶端
这些企业均在高新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同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长期合作,拥有先进的企业发展理念、完善的企业文化、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交流中,各企业负责人均表示期望同学院进一步加强沟通,在新产品开发、工业自动化生产、基础工艺探索、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寻求合作机会。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学院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的专业特长,积极申报国内的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利用互联网多关注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并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技术创新及创业。近年来,我校学生获得了多项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激情,并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创新。一些学生毕业后,利用在校期间研究的创新项目,进一步完善技术指标、创意宣传、团队管理,实现了自主创业。经过不断的努力,他们实现了企业的成功运作,并在行业内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成绩。
3 实施成效
我院产学研协同办学模式的研究,得到了学校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使本项研究能在人才培养中,得到具体有效的实施。经过进一步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协同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正确,其实践培养体系设置恰当,能够满足市场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实施成效如下:
3.1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毕业生就业率提高
产学研协同办学模式在我校得到了有效实施。近年来,学校加强了同地方企业的联系,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到地方企业进行间习和实习,让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这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市场调查表明,产学研协同办学模式及其实践体系是成功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3.2 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增强
我校在产学研协同办学模式的指导下,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合作,并联合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市场分析,建立高新技术追踪机制,研究、探讨重点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其中,师生共同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换,让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3.3 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产学研协同办学模式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使我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近年来,我院建立了省、市级重点实验室,聘请了科研人员、生产一线的工程师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不断增强,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我校学生每年都会积极申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挑战赛”等多项赛事,申请到了多项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创新项目,并多次在省级、国家级的各类专业竞赛中获奖,这使得专业建设成效更加显著。
4 结语
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增强交流,同他们共同建立实习基地、开放型实验室、研发中心,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新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这是推动科技发展,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实践表明,“产学研协同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性强、理论成熟。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5 参考文献:
[1] 王雪洁,娄莹.项目驱动式课堂教学改革,教育,2013
[2] 颜军梅.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
[3] 冯楠,梁梦真.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科技资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