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评命题技术初探
信息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5/3/20 阅读数:241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评由于其测评结构的“泛高考化”、测评内容的“课外化”以及评评价标准的“模糊化”而饱受诟病,也影响着阶段性测评的效度。阶段性测评不同于高考,如果一味套用高考试题结构及题型,则不会与学生高一高二阶段的语文学习相匹配,无形中也会造成试题难度失衡,从长远来看,对日常的语文学科教学势必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如果测评的内容局限于课外,固然能形成“陌生化”的考查而带来测评的公正性,但淡化对课内知识的考查,也会造成考试评价与日常教学的现实脱节的后果。在评价标准的制订上也存在模糊、粗放的弊端,尤其是对于主观题的评价,由于评价标准制订得相对粗放,所以评卷教师凭个人主观判断的“自由裁量权”往往有较大空间,这也导致了主观题的区分度不够,这一现象在作文评改时尤为突出。所以,在阶段性测评中如何平衡高考的影响与日常教学的需求,把握好测评导向、测评结构和内容,以及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命题工作者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深化考试命题改革”部分明确指出,要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命题要符合相应学业质量标准,体现不同考试功能。文件从试题内容、试题形式和试题难度方面对考试命题提出了要求,这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提升考试命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未来无论是高考还是阶段性测评,都应该以此为标准进行更规范、更科学的考试命题,不断提升考试命题的质量和水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对测评与考试的目的作了明确界定,课标指出,测评与考试是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可以看出,阶段性测评作为过程性评价,其主要功能是测评并诊断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阶段性测评理应与学生的学习阶段相适应、相吻合,以诊断和反馈为主,不宜对学生随意拔高或直接向高考看齐。另外,课程标准制定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并划分出五个不同的学业质量水平,描述出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其中,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这也就意味着高一高二的阶段性测评应该以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为命题依据,同时要关注高考改革的导向性和创新性。所以,切实贴合阶段性教学实际同时内含高考改革精神,应是当下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评的命题要求。

具体来说,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评的试题命制,应该做好如下四个方面。

一、以文化人,精心选择命题语料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优秀传统文化对高中生个人成长的作用需要长期浸润、不断强化,而语文试题是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精心选取试题命制的语言材料,让学生的完成测评的过程中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对于当代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科的命题有其特殊之处,其文本内容本身即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语文学科对命题语料的选取标准很高,要体现“以文化人”的特殊功效和价值引领。一是选取文学文化经典作品,让学生与具有纯正语文气息的文字直面接触,拉近学生与经典作品的距离,接受经典文学文化的熏陶。如论述类文本多节选自我国学者的学术著作,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等,也有选自报刊杂志的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选择要求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学术气息浓,语言干净简练,能给学生以短小精悍、内涵丰富之感。文学类文本既有经典小说或散文作品,也有当代作家的新作,文质兼美,要求文学气息浓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受文学的熏陶,感受到经典文学的美感。二是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达到文化理解与传承的目标。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古诗文阅读中,古诗词和文言文,包括名句默写,选取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范作品。所选的文言文既有二十四史中的良吏传记,也有著名作家的经典文学作品,醇正、厚重;古诗词也是名家作品,名句默写更是挑选课本中的名作名篇。三是结合时代热点,选取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自觉将语文学习融入现实生活。如实用类文本多是围绕当下社会热点,选取当下社会的新鲜材料组成非连续文本,积极引导学生对现实热点的关注和思考;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文字材料也多选取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新鲜而活泼的素材。四是弘扬正能量,增强当代青年学子的社会担当。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写作试题中,作文素材多选择与社会生活相连的素材,以小切口来引导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等方面下功夫。如作文素材选取过疫情防控阻击战、三军仪仗队擎旗手张自轩的事迹、钟南山院士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励志少年岩坎香的故事、2021年十大流行语之“破防”等,无不体现出作文试题与时代脉搏的紧密相扣,彰显出高中语文测评的育人价值。

二、教考衔接,发挥导向教学作用

注重常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发挥促进教学优化功能,应是阶段性测试的重要目标。作为阶段性评价,目的在于对本学期的阶段性教学效果进行检测与评估,通过直接考查教材教学内容来检测教师教学效果,以及通过考查教材以外的内容,以学生作答情况来反馈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由此,真正发挥阶段性考试评价的反馈、矫正的功能,实现“学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良性循环,以考试评价“倒逼”课堂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真正优化。

如文学类文本阅读选项“本文描写秋果突出其果熟季节的色彩斑斓、果实众多,《故都的秋》则中突出秋果淡绿微黄的清静之色。”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点的鉴赏分析能力,要正确理解此选项,学生一要对“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理解透彻,进而准确识别文本中是否运用此手法;二要对教材内容理解到位,熟悉课本《故都的秋》的相关描写。这样,就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勾连了起来,实现以课外文本考查课内所学知识与方法的目的。还有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有下列选项:“与鲁迅《祝福》中“我”是单纯的故事讲述者不同,小说中“我”既是故事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是联通太爷爷与爷爷情感的纽带。”“本篇小说与《林黛玉进贾府》的主体情节都集中在一天之内,且都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时间集中、脉络清晰,这有利于细致紧凑地讲述故事。”这样设题的目的都是引导教师扎实做好日常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还如诗歌鉴赏题,试卷给出白居易的诗作《五弦》,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本诗与《琵琶行》同是白居易描写音乐的作品,两部作品描写音乐运用了哪些相同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琵琶行》作为课本重点篇目,也是描写音乐的经典文章,让学生比较同一作者描写音乐的不同作品,可以让学生对诗人描写音乐的手法有更深入的认识,也是对学生课内所学的考查。还有,让学生赏析苏轼《南歌子》,题目中有“‘寓身’句中词人以‘尘沙’自喻,与《赤壁赋》中‘渺沧海之一粟’营造的意境相似”的客观题选项,还有“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的主观题题目。此道试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学习课本上苏轼诗词和文章的情况。

还如写作题目,也是紧扣课本内容,做好对课内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考查。其中一道作文题是以“那一刻,我破防了”为题目,选取学习和生活中让你“破防”的某些人、某些事、某些景物、某些时刻等,写一篇记叙文。因为高一必修上册对于记叙文写作有多次体现,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细节描写”,所以本次写作就把“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作为其中的一项明确要求,对课本所学做了很好的回应。另一道作文题目是语文老师拟开展一场“我看‘套路’作文”的班级讨论会,请学生思考“套路”作文有哪些表现?其本质的特征又是什么?应该如何对待?写一篇讨论会的发言稿,阐述自己的观点。这道作文题目既设置了具体的拟真情境,又联系了学生的学习时实际,让学生有思路可循、有真话可说,而且其具体要求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是高一学生写规范议论文的基本要求,并且让发表对“套路”作文的看法,又强调了议论的针对性,而这一点正是高一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写作部分的明确要求。

三、素养立意,重视关键能力考查

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为基准,体现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紧紧围绕语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侧重考查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版块的语文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同时,以学业质量评价水平的二、三级水平为参考、以近年来高考改革方向为导向进行命题。如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阅读与鉴赏”活动所侧重考查的能力包括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述、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在阶段性测试中就应贯穿和分布这些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

语文关键能力的考查,可以通过题目作答来检测或推断学生应对复杂情境,解决非规则、不确定性真实的劣构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如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凸显应用性考查要求;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聚焦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6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通过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考查的科学布局,强化融会贯通,体现对关键能力的评价。可见,近年来高考越来越注重语文学科关键能力考查,其考查形式也越来越“外显”。这对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评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高考的这种改革趋势无不表明,学科关键能力能力考查是如今素养立意的评价的重要策略和手段,在考试评价中越来越凸显其现实价值。

命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对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评价及表达运用能力的考查。如文言文的断句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句子的能力,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以及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着重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正确解读和分析鉴赏的能力,名句默写题也是考查学生理解基础上的识记能力,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实践能力,等等。由此看来,整张试卷在能力维度上都指向了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核心素养,注重能力考查和素养考查的取向非常明显。另外,命题尤为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考查。比如,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需建立在足够的理解能力之上,切忌跨越理解能力层级而任意地拔高。

如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客观题要求选出不能体现所给两则材料中关于我国乡土社会的观点的俗语,则是考查学生的推断能力;而让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一题,则更是对学生论证能力的考查。两道题都很明确地指向了对学生高阶思维的考查。还有,写作试题涉及对议论文写作能力的考查,题目是语文老师拟开展一场“我看‘套路’作文”的班级讨论会,请你思考“套路”作文有哪些表现?其本质的特征又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写一篇讨论会的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学生可围绕提示中所问的三个问题展开写作,即“套路”作文有哪些表现?其本质的特征又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套路”作文?也可围绕其中的一两个问题着重论述。无论如何,写作时都要注意议论的现实针对性,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文体要求,要有读者意识。这些要求都指向了学生写作规范议论文的基本能力。

四、创新形式,注重情境任务设计

课程标准中在“命题思路和框架”部分明确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并且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也明确提出,在试题命制层面,要进一步强调情境化设计,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展素材选取范围,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从而推动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落实。恰当而丰富的情境设置使核心价值可感可测,确保价值取向对命题实践的引领作用。可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测试情境和符合学科特质的典型的测试任务,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测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

但是,不能把情境仅仅当作“噱头”,情境设置应该是自然的、贴切的,且发挥其作用,不能理解为仅仅是“穿鞋戴帽”而已。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有效的测试情境需要具备三个特征:一是真实问题产生的复杂背景为问题解决提供影响因素,便于学生综合考虑解决问题;二是在情境中创造“矛盾冲突”;三是情境为解决问题提供多样化的视角,为多样化问题解决路径提供条件。我们在测试的情境创设和任务设计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如写作部分,试卷给出了岩坎香的相关材料,并设置了三个写作情境,让学生选择其一以相应身份完成写作。这三个写作情境分别是:假如你是岩坎香,请给广大网友写一封信,来回应大家对自己的关心和关注;假如你是班长,请写一篇演讲稿,在班会课上发表自己对“梦想”的看法和思考;假如年级要组织一场以“梦想的价值在于实现还是在于拥有”为辩题的辩论赛,请你作为正方或反方辩手,写一篇辩论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三个写作情境设置紧承材料内容,贴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又关注有机勾连起课本所学内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有话可说,既体现出情境交际写作的明确要求,又体现出写作一定的选择性和开放性。

又如2021年疫情期间,为检测学生“停课不停学”的学习效果,在复学检测题中设置拟真而富有意义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相应的当事人身份完成写作:作为学生,为“齐战‘疫’,‘逆’最美”主题班会写一篇发言稿;作为记者,给某省级报纸“共同战‘疫’”专栏写一篇评论文章;作为市民,给我市驰援武汉归来的医护人员写一封感谢信;作为同龄人,给湖北省的高中学生写一封倡议书;作为同胞,给我国正在驰援海外的医护人员写一封慰问信。这些写作情境任务的设计,切合当时社会情境,设计典型测试任务,让学生结合个人真实体验,自然地完成此项测试任务,同时增强自身责任担当。

还如,在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为情境设置的主要载体,在学生在完成四项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展现自己阅读名著的效果,很好地体现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首先,试题设置了拟真的情境。为了推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对《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有更深入的了解,校学生会计划开展校园读书月系列活动。假如你是校学生会学习部门负责人,请你组织部门成员积极策划,并完成四项任务。其次,试题设计了典型的任务。四项任务分别是修改学生会拟在校刊上刊载为《红楼谁宝和氏璧》的文章、为学生会拟组织有奖竞答活动的题目拟定正确答案、讨论学生会征集的《红楼梦》读书感悟的逻辑性并修改、为学生会拟向全体同学发出阅读文学名著的倡议书草稿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任务的指向性很明确。比如,其中的任务二是列出五副出自《红楼梦》的对联,它们分别悬挂于稻香村、大观园正殿、沁芳亭、藕香榭、潇湘馆,让学生选出与悬挂场所相匹配的对联。既深入考查了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情况,也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又不失其活泼性和趣味性。

此外,主观题还需要科学制订评价标准或评价量表,借助SOLO评价技术,分维度分层赋分,为各层次的作答明确科学、准确的评价,以避免评价的模糊和粗放而带来的隐形不公平性和不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19/content_5401568.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 倪文尖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考试内容改革设计[J].语文建设,2020.2

[5] 李倩.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考试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8.10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