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获奖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长期以来,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重“教”轻“学”倾向,普遍将学生当作容器,直接“灌输”知识给学生的单向度行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直至变成一个复读机。缺乏价值标准和文化标准的教学只会陷入一种状态,那就是单向度的“符号解码”。可见,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启迪“智慧”,不是简单化灌输“知识”。思政课的知识教学根本目的和价值不在知识本身,不是“为知识而知识”,而在于促进学生成长成人和做人。
教学本真是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科学的思维方式、品格、精神旨归以及正确价值观念。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作为学生品行的引领者,如何深入挖掘思政课的教育价值、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彰显思政课教育独特的育人优势和特点?
一、意义建构与学习密码
深度阅读与学习在内容上指向深层意义,在过程上强调对意义的深入建构,在方法上注重运用高阶思维探寻多重意义,而在结果上则体现为意义的理解、生成和有创意的表达。
(一)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将显性知识的传递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学目标就是灌输知识。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目中无人、我讲你听,教师经常是围绕显性教学内容展开,甚至按照课件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教学“听命”于考试科目,教学目标“低阶追求”、学习就是背标准答案、搞题海战术。教师“教教材”,并被教材所固化,进行单向度地传递认知性的信息。而对于教学内容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情感、惯性、态度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则被排挤在外。这对课程价值的认识走入了误区,从而偏离教学培养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
1.教学不是直接“灌输”知识
传统的应试取向和机械训练的浅表性教学或浅表性学习,难以摆脱知识传递教学的固有缺陷,其结果学生只能获取知识碎片,文字感悟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的丧失。教学应该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为,“知识静态”浅表性问题,学生很难将获取的碎片化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结,无法实现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与建构,使得学习结果始终处于浅表化的状态之中。知识之间只是孤岛,发散思维更无从谈起。只有教师拥有成熟的思想,而学生只配听取、接受和顺从,把学生的创造力降到最低甚至抹杀其创造力。课堂教学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传递给学生,关注的是知识的意义向度,教师实现从“知识传递者”到“知识创生者”的角色转型,从而让思想政治课堂彰显育人的本体功能。
2.知识不是“冷冰冰”的符号
传统知识观的教学,它以传授现成性、实体性的知识信念为旨趣,却暴露出重理据、轻运用等的不足,封闭了知识迁移、运用的空间,难以构成素养生成的知识基础,无法承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任。当这种当知识不成形成体系时,那是无用的,只是碎片,知识的理解、内化、迁移仅仅通过符号接受性学习,是难以达成的。所以,增强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不能靠灌输和题海战术单纯地增加教学内容来实现。
这种教学思维将完整的语言拆解为细碎的片段,将程式化的技巧学习孤独于实际情境之外,忽略了教学作为意义沟通的本质。教学思维呈静态割裂、单一传输的态势,未能整体关注教学的动态统一、双向协作的联动关系与意义沟通。这些获得的所谓“新知识”,由于少跟其他知识的“联系”,犹如无根之水,结果仍然是“纸上谈兵”,很难被学生“提取”并运用。我们的教学并不在于单向度地传递认知性的信息。因此,师生不应该是现成“知识”的“搬运工”,更要成为思维的启发者和“真理”的发现者。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经历深刻灵动的学习过程,切实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重视解决问题的“知识建构”
开放型的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它既有具体的、丰富的学科内容,更要彰显时代价值引领,彰显了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价值引领。所以,思政课教学就必须要把握好自身的定位与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素养的学习,促进学生从学科知识的数量化积累转向学科素养的形成。警惕!别把认知集中在这种碎片化知识上,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思想、方法、意境和价值观,否则,就会误导我们的教学的方向。譬如:我们在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学中,以“全球战‘疫’思考”为总议题,进行议题式教学动。
根据【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评析市场机制的优点与局限性,辨析经济运行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解析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科学精神:我国能够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公共参与: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经济职能;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遵循市场法规,依法参与市场经济活动。
视频:铭记这一刻!以国之名致敬抗疫英雄!
[议题情境]1:令人始料不及,2020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来袭,蔓延于中华大地!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地相继进入复工复产复学阶段。然而,疫情在境外多国多点暴发、迅速蔓延,严重威胁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
武汉加油,中国必胜!制度优势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大优势、最重要底牌、最坚实支撑。有制度优势,这一制胜“法宝”,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议题情境]2:“战疫”中涌现无数勇敢“逆行者”的背影和挺拔的脊梁,“战疫”斗争感天动地、气壮山河,成为最好的教材。温家宝总理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道德情操论》中特别赞美灾难中的人性光辉:“人性之爱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同胞遭受的痛苦的真正同情上的。”
[议题情境]3:人民至上,至高荣誉!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讲话,钟南山获得“共和国勋章”,张伯礼、张定宇、陈薇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福安乡贤、福安三中校友、北京热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长青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经济与社会思考:
环节一思考:议题论证·运用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相关知识分析,全民战疫,我们的制度优势在哪?
环节二思考:议题辩论·为何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一书《国富论》,被人们广为传诵,而《道德情操论》一书不那么被人们关注?
环节三思考:议题描述·全民战疫,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发展有何启迪?
通过议题活动使教学结构化
全 球 “战 疫” 的 思 考 |
环节 |
议题论证 |
议题辩论 |
|
议题描述 |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
议题
|
我们的制度优势在哪 |
《道德情操论》一书不那么被人们关注 |
|
对改革发展有何启迪 |
||
情境 |
“新冠”来袭 “战疫”中“逆行者” 抗疫英雄
|
人性光辉 抗疫英雄 |
|
《铭记这一刻》视频 “共和国勋章” |
||
活动 |
搜集材料、模拟体验 |
商讨、辩论 |
|
观看视频、宣法 |
1.认知建构
以上议题,让师生带着一连串问题进入议题教学情景之中,认真思索,为我们的知识库创建索引,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掌握运用,从文字的表面意思转向意义世界,从“表浅”转入“深层”。从印证知识向活化知识、运用、迁移知识的转变,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活动型课程,促进知识生成、思维的发展和素养的凝练。
(1)学会独立思考
思政课倡导议题式教学,教师作为思想的引领者,带领学生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深层次的探究式学习,借助教师提供的支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超越对知识符号的浅表性认知,从而达成知识的内化,变成系统的知识。这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该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契机,也这给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提供独立思考重要的平台。上述议题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将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材料,让同学们透过此次疫情更好地认识中国制度优势,从而增强“制度自信”。
(2)深层学习与反思性实践
上述议题环节一思考给我们的启迪:对恒久性话题的追问和思索---社会主义制度为何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又不断融入和发展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和新主题。对于同一知识点,学生对其进行同化或顺应从而建构知识框架的方式千差万别。教师要将深度变革建立在“以学论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之上,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先学后教”抑或“先教后学”的次序纷争之中。
2.价值建构
道德观念的建构不同于知识的建构,它不仅要诉诸理性,更要基于情感。在生活中感悟,基于情感升华,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是品德生成与价值的基本途径。上述议题环节二、三思考,给我们的启示:要从“育分”向“育人”转变,培育学生的思想资产,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观的引导。思想政治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教学设计要指向学生的生活实践和体验思考。
一是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思政课教材与政治与意识形态存在密切的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更要传递甚至是塑造国家意识形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同学们紧扣疫情防控这个核心议题,分析了在疫情防控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具有很强政治高度。
二是读懂、挖掘思政课其背后的“精神密码”、人格塑造。价值建构,要引发价值冲突,把握情感律动,促进情感育德,走进精神深处,融入精神结构,从价值冲突到价值整合。通过议题活动,开展组内商讨、展开辩论,深刻认识抗疫英雄的人性光辉。议题式教学的高级任务,就是价值观的引领,对于展示者来说是一个成功教育和自我激励的过程。通过议题教学,在全球“战疫”中贡献了中国的价值之实和展现了中国的价值之美-----以人民为中心,培育既有家国情怀又具有国际视野,挖掘新时代价值的“灵魂”和生长点。
二、知识背后与思想方法
由于知识的符号表达使知识从其原初形态发生诸多变形,产生很大的变化。所以,使求知者在求知过程中的品格与能力在这里被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隐匿”起来,成为知识背后的东西。所以,在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超越简单的知识传授,挖掘教材知识背后潜藏的价值,让知识向智慧、德性转换,实现知识对人的无声“润泽”。对教学的认识要深化到知识传递背后的文化交往和文化建构层面,洞悉思政课学科知识本身蕴含的丰富教育价值,完成对新时代价值的崭新的理论诠释和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建构。
传统课堂中,教学挖掘学生在知识学习时仅仅注意到知识的表面意思,往往没有看到知识在价值层面的意义,浅尝辄止,或者学生已注意到了知识的价值意蕴,但缺乏能力对这些价值意蕴进行系统的认识与分析。体验是人对某事或某物的一种融入式的感受与领悟,也是个体理解、情感生成和信念建构的统一。上述议题的系列思考与分享,具有很强的感染效应的体验,倡导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疫情防控特殊背景下家国情怀、社会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个人担当的思考。教师为学生搭建价值体验、价值思考、价值判断与价值践行的“脚手架”和“思想拐杖”,进入思维深度,深入挖掘学科教材所蕴涵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建构了一个思考问题的平台,去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和意境,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品质、情感、人格的发展。这是我们学科教学的价值追求。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
知识在人的品格激发和能力展现中产生,并以符号呈现出来。人类在知识探索与发生过程中将其能力与品格内蕴于知识,并通过符号化知识的传递在一代身上重建与重现。符号是知识的表达形式,知识如果没有被表达出来,就会随着求知者的心理遗忘或身体消亡而消失。人们可以直接传授的是符号化的知识,然而,能力与品格作为人的内在素养,是不能直接向他人传递的。
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如何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点燃智慧的“生长点”呢?
1.以学习者为中心
作为知识交往的活动型教学,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通过探究性学习过程,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了长期进展的学习智慧,检验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也增长了自己的教育智慧。“学习为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时刻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能集思广益,有助于学习者从浅层次知识点的掌握而进入学科的核心思想和思维方式,形成概括化的理解,并最终促进知识的更广泛迁移 、运用。上述议题,对于三个环节的思考,历经这一过程之后,个体已有知识获得激活,个体不仅建构、创生了知识,而且还具备了情境胜任力的素养。所以,在“活动型”教学中,必须关照学生鲜活的生活经验,思考与挖掘学科知识背后的独特育人价值;深入挖掘文本符号的文化价值和成长价值,养成深沉的问题意识、坚定的探索精神,使学科知识的内涵丰富而立体。
2.从“结论呈现”转向“疑问呈现”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表达和交流时产生的冲突和疑问,思想的碰撞,寻求多种手段解决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建立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并引导学生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利用好课堂上新生成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这个核心教学价值点,则需要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去挖掘,才能明了、彰显显性知识得以创生的情感欲求与价值指向。
作为知识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发展路径一定是在知识运用、迁移过程之中。让学生建构了一个思考问题的平台,去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和意境,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品质、情感、人格的发展。以问题驱动思维,组织合作探究,将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表达、交流和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是反思性思维方式
上述议题环节二的思考与探究中,以一种反思性思维方式、情境性问题解决的方式运行,具备了情境性、实践等特征。对于不同的议题内容,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的条条目目,根据议题需要取舍知识,敢于补充新知。用心智去倾听和感悟,用灵魂去观察和反思,从中养成质疑和批判能力,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深层思考、提出深层问题和进行深层反思。
(二)知行合一
为了为更好地使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开展“研学旅行”,与当今社会实践、社会问题接“地气”,提升教学效果,就得打破校园围墙与思维限制,亟需走出教室,观察社会生活,与实践结合、与生活结合,通过自己亲身体验与思考获得系统化知识。在于做的过程中所孕育出的体验、感悟、反思和元认知,为变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维方式开拓了崭新思路,并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学生学习力的心理结构和学习环节;在高质量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感悟的提升和体验的分享,给人的批判性思维、理性的反思、逻辑性的表达。只有应答时代、引领时代的创新智识,这样,思想政治课才真正实了、活了。
三、价值坐标与人生成长
锚定价值坐标,才不会迷失方向。因此,议题式的体验型课程的最大价值诉求,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寻求其价值的路标,坚持正确的价值话语,树立正确价值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寄语精神,重视人生成长。
(一)道德品质、铸魂育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课教材“精神之钙”和精神命脉。如果精神之“钙”、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缺失,那么,知识需求与选择就会出现价值偏离。所以,议题式教学自由遵循“生成性”的价值取向,搭配好精神食粮,提供更多的正能量,进而落实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理念和要求,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避免错过学生成长的关键期。
思政课有求真求善的 兼得任务,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与学生生活实际发生关联,赋予静态的知识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讲得有底气,促进知识“流动生成”与“意义增值”目标的凝练。
(二)文化自信、家国情怀
教师要摒弃应试教学的思想,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体验、践行中得到感悟,进而形成自己的能力。体验型课程强调的并非形式上的创新,而是理念上的创生,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信念、品质和准则。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教材知识背后的文化意蕴及其意义,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确立意义建构者身份价值取向,推进有“灵魂”的教学。
1.精神信念,课堂灵魂
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价值遵循与提供的思维方法,从根本上说,铸魂育人就是强化价值引领、品德塑造、精神提升,指导青年学生正确树立并坚定理想、信念与信心,确立起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述议题选材有来自本校校友林长青的最美“战疫”个人先进事迹,使学生倍感亲切,体现了“三贴近”的原则。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成长,价值引领、育人价值是思政课的课堂灵魂。上述议题通过3个“探究与分享”,关注政治课核心教学价值,对政治课教学具有顶层的统摄和思想文化的指引作用。
2.人生成长,发展价值
回归生活,由“成绩”转向“成长”,求学致知,学以致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针对上述议题环节三思考的设计,让学生从经济、政治多层面去思考。引导学生在复杂的情境面前,明确价值理解和价值判断首先是建立在高品质思维之上的。从全民抗疫胜利,让学生看中国治理优势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制度资源与经济资源的高效协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贯穿和统摄主体的学习活动的进程之中。
由知识传递到价值引领,有目标引导的,有效深入的价值追溯和探究,通过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合作学习的精神品质,达成社会性养成的目标,引领学生了解书窗口外的社会和世界,也是价值重塑过程,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