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深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以数字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据CNNIC统计,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无论是在通信用户规模还是在网络办公用户规模等方面都呈现上涨态势。人们对新媒介的使用动机、依赖程度、认知理解、辨别批判以及应用能力都在不断丰富,新媒介素养应运而生。
在新媒介使用和传播过程中,家长群体是重要的主力军,由于家长身份的特殊性,也将会直接影响着新媒介素养的教育和培育。本文以辽宁省地区为例,随机对1210名中小学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分析中小学家长新媒介素养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 中小学家长新媒介素养现状
(一) 新媒介使用动机
中小学家长新媒介素养使用动机具有多元性、均衡性。从调查结果来看,家长主体对新媒介的使用动机接受度是极具宽容度的,近50%的家长围绕工作需要展开,其他动机依次为在社交需要(43.14%)、学习知识查阅资料(36.03%)、娱乐消遣(30.99%)和关注时事了解咨询(28.02%),其他各项数据略有差距,但整体上保持多元平衡状态,由表2可知,家长选择媒介能力是与时俱进并且带有强烈淘汰趋势。整体看来,中小学家长在新媒介的使用动机上整体多元、稳定且多样。
表 1中小学家长新媒介使用动机和途径统计
X\Y |
手机 |
电脑 |
电视 |
广播 |
报纸杂志 |
其他 |
小计 |
社交需要 |
515(98.66%) |
4(0.77%) |
2(0.38%) |
1(0.19%) |
0(0.00%) |
0(0.00%) |
522(43.14%) |
工作需要 |
584(97.66%) |
11(1.84%) |
3(0.50%) |
0(0.00%) |
0(0.00%) |
0(0.00%) |
598(49.42%) |
娱乐消遣 |
370(98.67%) |
2(0.53%) |
1(0.27%) |
2(0.53%) |
0(0.00%) |
0(0.00%) |
375(30.99%) |
关注实事、了解资讯 |
331(97.64%) |
2(0.59%) |
3(0.88%) |
3(0.88%) |
0(0.00%) |
0(0.00%) |
339(28.02%) |
学习知识、查阅资料 |
424(97.25%) |
5(1.15%) |
5(1.15%) |
1(0.23%) |
0(0.00%) |
1(0.23%) |
436(36.03%) |
其他 |
20(95.24%)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1(4.76%) |
21(1.74%) |
(二) 新媒介依赖程度
中小学家长新媒介依赖程度呈现“橄榄型”分布态势。通过对家长应用新媒介时长频率进行统计,调查结果峰值集中在“每天1-5小时”部分,其中“每天1-3小时”占33.97%,“每天3-5小时”占30.33%,其他时长频率比重之和还不足30%。纵观应用时长频率,峰值位置约处于数据中心,两端数据依次递减。从社会学角度看,再结合当下生活和新媒介的紧密联系程度,这种“橄榄型”分布是较为健康的、稳定的态势;在新媒介角度上看,统计结果表现出家长对新媒介的“亚依赖”状态。
(三) 新媒介认知理解
中小学家长新媒介理解能力存在认知偏差和认知障碍。调查数据显示,家长对新媒介素养相关给概念或是其相关的法律法规都集中在“一般”上,有43.97%的家长对其概念模糊,有62.72%的家长对新媒介素养的法律法规模糊。从此可知,家长对新媒介素养的具体乃至相关概念的自我认知了解程度大部分处于模糊状态,摇摆于清楚和不清楚之间,结合整组数据看出,模糊倾向于不了解不清晰方面。由此可见,中小学家长对自身新媒介素养有着积极性认知偏差[1]。
障碍主要是指外在因素影响方面的障碍,根据对中小学家长新媒介认知理解能力和其收入水平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家长对新媒介素养有十分了解且深入探究过仅仅在收入20万以上家长群体中有所出现,占比10%,占有十分之一的一席地。相比之下,其他几种收入方面几乎没有出现了解概念的家长。在不同收入中,表示“一般”的从少到多分别为43.01%、42.82%、60.27%、50%以及35%,都不同程度上回应了上述调查家长对新媒介的认知能力的统计。整体上中国年小学家长对新媒介素养的认知程度和收入大致上呈现正相关态势,可以说收入水平在某种程度影响着家长对新媒介的认知理解能力。
(四) 新媒介辨别批判
中小学家长新媒介批判能力具有半独立、半综合性。家长拥有对新媒介持续、能动、细致的反省性思维模式,其对新媒介中的信息信任态度以及采取的具体行为方式透露出,除去73.38%中立态度,还有18.52%倾向于相信以及8.1%倾向于怀疑。虽然有怀疑态度的家长比重较小,但看以此见得家长具有萌芽式的批判意识,在应用新媒介的过程中能够在理性思考和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新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质疑解释[2]。中小学家长对新媒介中信息的信任程度绝大部分停留在中立状态,同时超过7成家长对新媒介信息的处于中立状态,这也是新媒介信任危机的一种表现[3]。
(五) 新媒介应用能力
中小学家长新媒介应用能力具有同质性和教育性。同质性集中表现在应用新媒介以手机为突出途径,有97.68%的家长通过手机浏览信息(90.33%)、点赞评论(37.44%),在新媒介环境中发布自己原创内容的家长有20.91%,说明家长们有一定的主动控制应用能力。在家校协同的群里面也仅是大部分局限于查看消息和回复“收到”,这两者均占据超80%的家长,而教育性主要体现在调查过程中有关中小学家长以家长身份进行新媒介活动的李克特量表中,有关家长新媒介素养行为和态度的15项量表的信度系数值为0.932,大于0.9,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家长的在应用新媒介进行教育活动的行为实施力度不足,表现为应用行为过程机械化,应用主体单一化以及应用内容局限化。
表 2中小学家长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有关新媒介的行为和态度李克特量表
中小学家长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有关新媒介的行为李克特量表 |
十分符合 |
比较符合 |
一般 |
比较不符合 |
十分不符合 |
|
1 |
作为家长,您经常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与学校老师进行教育等方面沟通 |
20.41 |
24.38 |
47.27 |
5.12 |
2.81 |
2 |
您积极主动在有老师、家长们的群中发起讨论、发表意见 |
15.37 |
18.35 |
46.61 |
11.16 |
8.51 |
3 |
您会习惯性在有老师发布信息的平台回复“收到” |
44.21 |
29.17 |
21.32 |
2.98 |
2.31 |
4 |
您会及时主动查看并完成老师在群消息里面发布的新通知 |
58.51 |
26.03 |
12.64 |
1.65 |
1.16 |
5 |
您在手机、电脑等媒介上和学校老师的沟通能够得到及时回应 |
49.09 |
31.24 |
16.61 |
1.57 |
1.49 |
6 |
您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和学校老师的沟通局限于孩子的学习情况 |
33.22 |
32.64 |
27.85 |
4.13 |
2.15 |
7 |
您经常使用除微信、QQ外的和孩子学习教育有关系的各类平台和软件 |
22.4 |
19.26 |
43.14 |
9.42 |
5.79 |
8 |
您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的对象仅限于班主任 |
39.59 |
30.66 |
24.21 |
3.97 |
1.57 |
中小学家长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有关新媒介的态度李克特量表 |
十分符合 |
比较符合 |
一般 |
比较不符合 |
十分不符合 |
|
9 |
您希望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和老师有更多联系 |
32.4 |
29.83 |
32.4 |
3.31 |
2.07 |
10 |
您认同使用手机、电脑等媒介和老师学校沟通能够促进孩子学习 |
31.32 |
29.5 |
32.23 |
4.55 |
2.4 |
11 |
您赞同使用手机、电脑等媒介能够使您更加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态 |
34.79 |
30.91 |
28.68 |
3.22 |
2.4 |
12 |
您认同使用手机、电脑等媒介和老师学校沟通能够辅助老师更好实施教学 |
31.82 |
31.4 |
30.33 |
4.05 |
2.4 |
13 |
您赞同运用手机、电脑等媒介过程中需要孩子的参与 |
19.34 |
18.35 |
44.55 |
10.41 |
7.36 |
14 |
您认为进不进类似于微信班级群等媒介平台是您的自由 |
17.36 |
15.95 |
35.54 |
17.69 |
13.47 |
15 |
您认为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的沟通是通畅的,能够及时准确了解老师或其他家长的信息 |
35.37 |
29.5 |
28.93 |
3.97 |
2.23 |
表 3 中小学家长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有关新媒介行为和态度的Cronbach信度分析
|
项数 |
样本量 |
Cronbach α系数 |
15 |
1210 |
0.932 |
二、 中小学家长新媒介素养存在问题
(一) 中小学家长新媒介素养知识储备不足,对概念认知理解较浅
中小学家长对新媒介素养的相关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的认知较浅且欠缺,同时认知定位也不准确。本次调查设置了两个题项:一是家长对新媒介素养概念的认知程度,仅有0.17%的家长表示“十分了解”和3.47%的家长表示“比较了解”,倾向于了解的占比不足4%,足以见得家长新媒介素养基本概念知识的严重缺失;二是家长对新媒介素养相关法侓法规的认知程度,有2.23%的家长表示“十分清楚并且能够有小应用”和7.6%的家长表示“比较清楚”,两者相加仍不足10%,这说明家长新媒介素养知识储备的薄弱。新媒介素养知识的储备有着重要意义,掌握相关的知识,才能提高家长新媒介素养。
中小学家长新媒介素养再应用途径和内容上偏向极化,一种方式或者内容呈异样突出,其他则与其相差甚远。在调查应用新媒介工具上,以手机为主要途径的家长占比高达97.69%;在应用新媒介内容上,有90.33%的家长将“浏览信息”作为主要活动内容;在通过新媒介进行家校协同上,以微信沟通(74.05%)为主要渠道。从不同角度上分析,家长应用新媒介基本上都表现较为单一。整体看来,单一的新媒介应用途径、内容等都是不利于家长自身素质的提升以及孩子教育活动的发展的因素,甚至会衍生其他问题。
(三) 中小学家长新媒介素养批判能力模糊,主动思考能力减弱
中小学家长对新媒介信息内容的判断能力处于中间模糊区,研究发现家长对新媒介信息内容态度暧昧不清,占比达73.38%,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家长对新媒介中的信息内容能够做出判断。有18.52%的家长倾向于相信新媒介中的信息内容,而有8.1%的家长倾向于怀疑新媒介中的信息内容。从这样相差悬殊的数据对比中可以发现家长有一定的批判意识,但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以及具体的行动,仅停留在初步模糊批判的状态。长此以往,家长们的思维将会形成定势,对新媒介思考将不断弱化。
(四) 中小学家长新媒介实际应用行为滞后,认知和行为出现偏差
中小学家长对自我应用新媒介的认知和实际行动存在偏差。通过李克特量表统计的家长在家校协同中的行为和态度,大体上看中小学家长表现为积极主动,但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实际行动上,有44.79%的家长倾向于主动通过新媒介进行教育沟通,也有33.72%的家长倾向于积极在家校群中表达意见与发起讨论,反之在主观态度上,却有62.23%的家长希望能够通新媒介与学校老师取得更多联系与沟通。前后有约20%到30%的家长态度和行为存在很强的实际错位。这是家长对自身知行的认知错位,认知和行为不能做到基本一致,实际行为具有滞后性,存在知行矛盾。
(五) 中小学家长新媒介交流过程地位被动,交流呈现机械单向性
中小学家长与学校老师通过新媒介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家长们和老师学校信息传递呈现单向化。调查显示家长应用新媒介进行家校协同的过程中,有73.38%的家长会惯常使用“收到”回复老师发布的信息、有70.1%的家长仅与孩子的班主任进行沟通以及家长在家校共育的群中仅有33.72%的家长能够主动发起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总的来说,大部分家长群体是处于机械模仿式、无意义回复状态,这种行为固化了新媒介信息传播流程,丧失了新媒介给家校协同教育带来的便利。
(六) 中小学家长新媒介信息传播链条不全,孩子主体缺失
中小学家长以家长身份应用新媒介在家校协同教育过程信息传播全过程主要存在两个主体,一是信息发布者“老师”,另一个是信息接收者“家长”,而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孩子则存在位置缺失。调查有关家长在家校共育中对新媒介应用的态度上显示,仅有37.69%的家长明确赞同孩子的参与,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参与新媒介的应用存在很大的顾虑。实际上,孩子主体地位的缺失是家校教育长期的普遍现象,也是新媒介在家校协同中信息传播链的断裂,都不利于新媒介教育活动的发展。
三、 中小学家长新媒介素养构建对策
(一) 强化专业知识研究,建立培育长效机制
国内新媒介研究应将更多的视角放在有针对的新媒介素养理论研究上,突破研究视域,通过长期且循序渐进有关家长的新媒介素养研究,不断评估与更新,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贯穿于国家顶层设计和地方实际基础,由上到下“常态化练兵”式提升家长新媒介素养,通过知识培训、家校对接、成果考核多管齐下,全方面长期巩固家长新媒介素养知识储备,多角度巩固家长综合素质,突破不到4%的知悉率,逐步缩短家长新媒介素养“知沟”[4]。
(二) 维护媒介包容环境,引导家长多元应用
重视新媒介的中坚力量,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法律法规为约束、以高效有序为原则,全方位推动新媒介维稳包容化。调查显示高达97.69%的家长选择手机作为主要新媒介工具,近九成的家长局限于“浏览信息”,还有超七成的家长局限于使用微信进行孩子的教育活动。可以看到家长对于新媒介一定程度上的不熟悉、不信任。帮助家长在新媒介环境中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让家长作为使用者、应用者放心安心。从根本上打破家长心理防线,让家长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积极互动,引导家长主体以不同方式、方法参与新媒介活动,提高自身应用能力。
(三) 家长主体积极做出判断,激发自身能动思考能力
家长新媒介素养批判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对新媒介素养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常识储备的基础上的。家长中有73.38%对新媒介的内容信息处于犹豫不决状态,仅有不到三成的家长能够做出自己明确的判断。家长在进行新媒介活动、浏览新媒介内容的过程中,应自我强制对普通话语或者有争论的热点事件做出自己明确的判断,通过思考得出判断的理由。刚性自我要求能够让自己思维更加活跃,对待新媒介的应用以及内容不断形成独特的观点,潜移默化加强家长的新媒介素养中的批判能力。
(四) 清晰自我素养认知,追求认知和实际行动的协调统一
调整家长认知失调是提高其新媒介素养必要的前提。调查中有20%到30%的家长自身对新媒介在教育中的应用态度和行为前后有一定程度的错位。家长可以通过自我反思来匹配到与自身新媒介素养实际相符合的水平,从而有意识不断更正自己的行为来契合自我新媒介素养的判断。尽力消磨知行错位或冲突,进而增加认知的态度或行为来主动提升新媒介素养,消除失调感,可以通过统一家长的认知和行为来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
(五) 正视媒介教育作用,畅通家校双向互动
新媒介在家校协同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家长以此身份进行的新媒介活动根本意义在于加强对孩子的教育。而在实际调查中,家长尝尝在新媒介教育活动中常常是机械化输出的状态,调查显示73.38%的家长将回复“收到”成为家校互动的主要行为。家长需明确新媒介在新时代的教育意义,正视在家校协同中新媒介的应用,新媒介应用是一个双向互动反馈的过程,主动权不仅仅掌握在学校老师手中,每一位家长也是新媒介应用的主导者,新媒介的桥梁搭建好,家校之间形成有机互动才能让新媒介更好服务于教育[5]。
(六) 创新家校沟通方式,完善各个环节信息传播
家校沟通的新媒介和日常社交生活中常用的媒介用途轨道模糊不清,难以辨别针对家长这一特殊群体,此外,教育的重要主体孩子在新媒介应用中存在缺失。仅有不到四成的家长赞同孩子的参与,但是这仅仅是态度上的支持,具体实际行动的实施总是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困难。应创新家校沟通新媒介,融入孩子这一主体,形成家长、孩子、老师在新媒介中有机沟通联系,修补好家校信息沟通链,让家长的新媒介素养能够在特定情境下应用与提升。
参考文献:
[1]于丹丹,赵海楠.家校合作中主体与权责的边界问题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0(06):50-52.
[2]王万仓.打造摇曳生姿的“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时空[J].新课程(中),2018(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