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引言
针对“移情”问题的研究最早发轫于德国的美学研究领域,“移情”一词源自德语“Einfühlung”(体会),是Robert Vischer(1873)首次在《视觉的形式感》中运用的一个美学上的概念,他把“移情”称作为“审美的象征作用”,之后,中国美学家朱光潜把这一概念引入到了中国1。近年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引起了外语教育界的重视,而文化移情能力则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内容。对于“移情”这一复杂现象的探讨至今依然智仁互见。因此,将文化移情能力在外语教学领域加以重点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 文化移情的内涵和意义
国内语言学界的移情研究始于何自然于1991年发表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文章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文化移情能力是交际双方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和表达想法的一种能力2。此后,国内众多学者纷纷撰文,开始研究移情在语言学领域,特别是在跨文化领域中的作用:贾玉新(1997)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际时,往往处于两种文化模式和两种交际规范之间,双方需要协力合作,既从各自立场出发,不丧失自我,又积极理解对方,与其尽可能沟通,以实现真正平等的对话式交际3。高永晨(2005)认为,有效交际的七种要素中,文化移情能力最为重要,它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内容和最显著的特征4,之后,他又阐释了学习者知行统一的能力即文化移情能力5。陈二春、袁志明(2008)则提出了培养和提升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主要原则和主要途径6。法小鹰、辛敏嘉(2011)强调了文化移情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即适度原则7。申鸿翎、连卫钰(2012)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分析了英语写作中进行文化移情的对策8。此后,杨伶、李淑华(2013)又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教育实施中文化移情的导入策略9。单敏(2013)则论述了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运行机制10。张云鹤(2014)把不同英语语言水平的学生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揭示了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正相关的关系,阐明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注重大学生跨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基本对策11。黄文红(2015)则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在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上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对比了传统的知识性文化教学模式与过程性文化教学模式对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的影响12。而廖鸿婧、李延菊(2017)则采用非语言专业英语课程评估数据,运用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探讨了大学英语技能课程中影响跨文化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13。
在新时代下,我们的外语课堂教学中,对文化移情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文化移情能力的研究可以为外语课堂教学提供参考资料和实证数据,并提供新的方法指导,从而提高外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探究外语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路径,对外语教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影响文化移情能力的因素
(1)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这种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往往是根深蒂固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双方都坚守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必将对文化移情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从而造成交际双方产生误会,进而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进程,甚至还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2)文化定势的影响
文化定势(culture stereotype)也被称为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或研究者在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过程中,对某个民族以及该民族全体成员的一种较为笼统、简单的看法,这种主观浅显的认知模式可能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发生前就已经形成14。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各个不同的民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习惯,行为处事也形成了自己的固有模式。长久以来,在自身文化不断的渗透过程中,会对自身文化产生盲目的信任,对不同背景的文化习惯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形成一种对不同文化的偏见。这种文化定势的形成特别不利于进行文化移情,也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3)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缺失的影响
在我们当前的外语课堂教学实践中,语言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的讲解仍然是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目前,外语教师们非常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十分强调词汇的记忆和语法知识的巩固,外语考试也多以笔试为主,笔试又以语法词汇为主要考点,而外语课堂上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也不够重视,这种教学模式直接导致了外语学生非常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必然导致学生文化素养的下降,这也非常不利于对外语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三 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路径
在培养外语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把外语课堂教学和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还应该从各个方面去全方位地了解目的与国家的文化,特别是这个国家特有的文化习惯。
(一)加强文化教学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在传授学生外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加强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教学。教师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首先需要运用各种方式来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移情能力,从而提高教师自身在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教学能力。教师自身文化背景知识的提升,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课余时间,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多阅读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的原文,多观看经典的外语电影,多参与外语角的活动,多与母语者进行交流等等。通过以上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民俗习惯,更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文化移情能力。
(二)进行文化移情训练
提升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文化移情训练。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化移情训练,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偏见加以合理的指导,客观冷静地对待和处理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差异。
(三)重视本国文化,坚持适度移情
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外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重视本国文化,学会尊重异国文化,要训练学生提升自己的文化敏感性,对不同的文化习惯要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要尊重文化差异,接受文化的多样性,坚持适度移情,逐步使文化移情成为外语学习者的一种自觉的行为。
(四)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可以去国外交换学习的机会,在目的语文化中设身处地地感受不同的文化,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移情能力。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外语教师提供更多去国外进修、深造的机会,更直接地去接触和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还可以与国外其他学校的外语教师交流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心得体会和经验,这种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有助于提升外语教师的文化移情能力,而外语教师自身文化移情能力的提升自然也有助于提升对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外语教师和外语学生对提高自身文化移情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这一要求进一步促进了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发展。
但是,文化移情能力往往建基于母文化能力,要在新时期培养我们国家外语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在跨文化实践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内涵。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和动态性,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开放型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外语教师如果仅仅向学生灌输有关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文化知识容易变成“文化定势”,反而不利于文化移情能力向较高层次发展。学生也并非千人一面,不能忽略每个学生的个性谈文化移情能力;文化移情能力也不是“空中楼阁”,不能脱离我们当下的应用领域空泛地谈文化移情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培养外语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良好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外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外语学生学习他国文化中优秀的方面,努力提高外语学生的自身素质,成为不受某种文化限制、具有超越文化界限能力的优秀人才。在跨文化交际中,优秀的外语人才应该既具备理解他国文化的能力,又拥有文化移情的意识,能够正确地理解对方并表达自己,同时又不会过度移情从而丧失自我,使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际效果达到最佳化。外语教师培养外语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不是要向学生传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人适用的行为准则,而是应该帮助外语学生探索其各自文化移情能力发展的道路。
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是个体心理适应和行为认同的漫长过程,当下,外语教师通过对外语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客观地、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合理分析其文化成因,在坚持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变换视角来理解、尊重既已存在的他国文化,在求同存异中逐步增强对他国文化的包容和吸收,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 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
[3] 贾玉新: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能力,[J]. 外语学刊,1997 (2):7-10.
[4] 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