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一、高中政治课堂问题设置的重要性
高中政治课堂理论性较强,难度也相对较大。而近年来课改的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及互动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如何利用提问艺术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解决学生易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就显得十分必要与重要。
二、关于问题设置策略的思考
(1)设置问题:认知冲突、分析思辨与新颖有趣
在设置疑问上,教师要尽可能创设那些会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触发学生内心体验、启动学生批判辨析思维、新颖有趣让学生产生兴趣的问题。
触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例如,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中,教师本想通过对少数民族高考学生加分这一积极的优惠政策,来说明我国对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做出的努力,从而引出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但如果教师能敏锐发现这项优惠政策与民族平等原则之间看似相冲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项政策是否公平时,就有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他们思考差异与平等的关系。
启动学生辨析思维的问题。在我国乃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是一个引起大众思考和讨论的话题,学生在课堂上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因此,教师在讲授《依法治国》时,就可以抛出这个疑问,让学生进行辨析思考。
新颖有趣的问题。比如,教师在讲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采用议题式教学时,选取油纸伞作为教学线索,那么就可以在课堂开始时抛出关于油纸伞的谜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解开疑问: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循循善诱
教师在设置合理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求知欲望之后,还应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在探究教学、议题教学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逻辑性,采取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向高阶发展。比如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课上,教师展示X村发展的案例,设置总议题:余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现呈现材料:X村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上的两难冲突以及各村民的看法,然后设置分议题1:在是否关闭工厂的问题上,为什么村民们会有不同的判断与选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以往所学内容寻找答案;接着呈现X村的选择道路:关闭工场,选择发展生态经济;设置分议题2:X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发展道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白X村做出了站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上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从而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议题了解本框的知识逻辑: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但人们需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个标准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在具有一定难度的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中,在对少数民族高考学生进行加分的优惠政策与民族平等原则之间看似相冲突的问题上。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者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平等是否是绝对的平等,是否是平均主义的平等。接着简略介绍罗尔斯的正义论,也就是为了平等的结果,国家应对社会的弱势群体实行补偿机制,这种补偿机制需要通过社会法律、政策来调整。让学生得出平等应该是差异基础上的平等,对于弱势群体要进行补偿的结论。接着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等让学生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教育情况,让学生明白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导致了民族之间事实上的教育差异。也就是说,依据罗尔斯的公平原则,基于现实与历史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教育差异原因,对民族实行优惠政策是正是体现“补偿原则”,体现了差异基础上的平等。
再如,对于“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教师应该层层深入,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党大还是法大”的疑问并不是一个真命题。“第一是因为两者不能进行比较。党的本质是政治组织,而法的本质是行为规则,属性不同不能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比较。另外,法律是一种执政党治理国家的工具,党大还是法大的比较实质是在拿使用工具的主体与工具进行比较,两者没有可比性。第二,这一比较选择性地忽视了法治与政治相互依存的关系。政治依靠法治维持国家、社会秩序。政治没有法治将容易陷入专制统治,没有政治的法治只能是无根之木,没有存在的意义。第三,这一比较忽视了法的本质属性。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这一属性显而易见地表现在政党领导上。”在我们国家,法只有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法治才具备中国特色,才能彰显社会主义的特质。而中国共产党组织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法律,因此法是党的主张和广大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后,法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自身也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从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意识到“权大还是法大”才是一个真命题。这一命题透露出的是对权力腐败的担忧。而我们国家当下推进从严治党,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反腐的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就。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当下仍有党员出现各种负面信息,但 党作为一个执政整体而言的,所以不能拿某些干部的负面支流来否定主流,更不能推而广之地将党与法对立起来。
最后,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社会主义法治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要通过法治实现,党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最终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有助于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良好效果。
(3)问题设置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
有效性设问是教师首要考虑的目的,也是教师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有效性设问有赖于以下原则的实现。
第一,教师在设置情境问题时,要注意情境中的主体不能与学生实际相差太远。比如不能让初中学生代入医生、政府、警察的角度思考问题;也不能让初中生思考大学毕业生的行为;
第二,设问要有适切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实际等因素,教师的设问应做到恰当适合。比如内在关联度强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议题设问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比如在教学时间较紧迫、任务量大采取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适当提问,增强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度。
第三,设问的要注意适度性。第一,提问难度要适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差异化,尽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进行思考和回答。第二,提问时机要适度。教师在提问前要先进行铺垫,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水到渠成之后再进行提问,要懂得选择合适时机。第三,“问题数量要适度,提问要适量,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教师要根据重难点知识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兴趣情况设置问题,切中要点,不能让学生因为漫天问题而越学越困惑。
三、结语
总的来看,政治教师在课堂实际中设置问题时要多考虑易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能够分析思辨与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等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通过层层深入、逐步引导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知识点,掌握学习方法。而在整个问题设置的过程中教师都要时刻注意问题设置的目的,即有效性设问。要注意情境创设中的主体不能与学生实际相差太远,要注意设问的适切性与适度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网.”党大还是法大”是个伪命题[EB/OL].(2015-02-04).http://www.chinanews.com.
cn/m/gn/2015/02-04/7033007.shtml.
[2]何秋阳.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问艺术"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