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涉及“区位”这一重要概念,在上一节所学的农业区位一节中学生对区位因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比农业更加灵活复杂。笔者尝试用创设情景和设计问题链的方法来设计本节课,希望能对工业区位选择的教学做出一些尝试。
二、教学分析
1.课标要求与解读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本条要求同农业区位选择课程要求基本相同。但工业区位的部分内容,相较于之前所学的农业区位部分来讲,工业区位无论是联系、布局、开发等都要更为复杂、抽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消除概念的距离感,帮助学生理解,能够迁移并延伸应用知识。
2.教材分析
工业的区位选择,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主要探讨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同样“区位”也是贯穿本章甚至本教材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它将人口、城市、农业等要点相串联来分析对市场、环境等的影响。
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前部分农业区位的学习,做到知识迁移,为工业区位的学习打好基础。前者为后者的基础,后者为前者的深化,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区域产业活动中的交通做好铺垫。不仅如此工业区位是人地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地域联系的重要方式。
3.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相较于初中有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对问题理解较为深入,已经从“是什么”转变到“为什么”上。但高一同学对于“区位”这一概念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入,所以教师应该提供此知识的相关背景,并恰当地结合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知道工业生产产生的环境问题,协调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选择要素动态地学习一个地区的工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其特点;进行知识的构建,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认识局部工业区域的丰富性,意识到工业区位条件对一个地区工业生产的影响,逐步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综合思维:
分析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通过对一个工业地区的学习,能够说出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据此能够说出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对不同工业地区区位选择进行分析,初步形成多角度分析事物的能力。
区域认知:
了解不同区域工业发展特征。
运用所给区域地图分析此地区工业区位选择因素,学会解决本地区工业区位选择的分布成因并简述其原因,提高收集地理资料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
调查家乡企业状况,并分析其区位因素。
通过整理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条件和生产活动资料,并对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探索,应用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类型及特点
教学难点:判断某个区域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主导因素
6.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2)根据实例,掌握判断工业区位因素的主导因素
(3)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7.教学思路
三、案例探究下的教学过程
(一)播报新闻,导入新课
新闻播报:清晨,正值上班高峰,我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一如既往呈现出繁忙景象:在昆都仑区,包头钢铁集团的工人正如潮水一样从钢铁大街、团结大街、友谊大街流向厂区;在青山区的兵工大道上,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和北方重工集团的工人们也正向厂区进发,路边整齐排开的矿用车准备出发交货;在东河区中铝包头企业又一批银光闪闪的铝锭下线……
思考1:
师:同学们,刚刚新闻播报的内容,想必是大家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场景吧!那么大家来思考讨论一下包头钢铁集团在建造工厂时,需要和哪些部门建立联系呢?
生:土地管理局、供电局、钢铁供应商、水厂......
思考2:
师:那么大家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一下包头钢铁工厂在选址建厂时,要使经济效益最大化,需要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生:原料、交通运输、水源……
设计意图:以实例情境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同时用身边熟悉案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案例活动,探究问题
活动1:
小组活动:
师:接下来,同学们将自己转变成水果罐头厂、芯片厂、服装厂的老板,考虑一下我们在工厂的布局中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生:学生思考,派小组代表发言。水果罐头厂应该多考虑原料来源和交通运输;芯片厂应考虑技术方面;服装厂应需要大量劳动力,应该考虑布局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
师:我们可以发现工业和我们之前所学的农业一样,工业的区位因素也可以分为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社会方面:政策法规;经济方面:土地、水源、劳动力、交通运输、原料、动力、市场等;环境方面:环境。
设计意图: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更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引导尽量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角色扮演能够使学生代入感更强,增强课堂活跃,有利于贯彻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活动2:
PPT展示:
材料:内蒙古自治区伊利集团生产的乳制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从2000年开始,伊利集团的液态奶生产基地在北京和大庆等城市落成,这让我国各地都享受着伊利奶产品,为了应对外国品牌对我国乳品工业的冲击和竞争,也为了打造“中国伊利”的恒久品牌,针对2008年乳业出现的三聚氰胺问题,伊利集团也不断做出改进。
师:PPT展示案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伊利集团能够一直如此成功呢?大家以内蒙古自治区伊利乳业材料为例来分析,并带着问题思考:
1. 影响内蒙古伊利集团乳制品生产布局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2.从2000年开始,影响北京、大庆等这些基地落成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面对现代市场的不断挑战,伊利集团应该走向怎么样的发展之路?
生:小组讨论探究,回答。
第一题:原料产地;第二题:消费市场;第三题: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
师:我们之前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内蒙古地区分布的最大的优势是气候为温带草原气候,地形平坦,所以水草丰茂,适宜牛羊生长;又因为地广人稀,地价较低,我们可以分析出内蒙古地区乳品工业发达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对特色地区材料的分析,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又加强了对工业区位选择及其变化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师: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要考虑工业效益最大化,才能使一个企业能够长久发展下去,那么我们应该考虑哪些主导因素?就如上面我们伊利企业的分布变化差异来分析。
生:进一步思考工厂难以做到全面选址的原则,理解其主导因素的概念。
小结:
师:我们知道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但每一种因素重要性都不一样,我们要把其中最重要的定为主导因素,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如何从经济效益最大化去选择工业区位。
活动3:
PPT展示:
在表中选出下列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并将其勾画出来,并尝试分析其主导因素下的布局原因:
工业区位 因素 |
生物制药 |
水果罐头厂 |
花卉厂 |
制鞋厂 |
有色金属冶炼 |
原料 |
|
|
|
|
|
动力 |
|
|
|
|
|
市场 |
|
|
|
|
|
技术 |
|
|
|
|
|
劳动力 |
|
|
|
|
|
师:大家思考之后,进行抢答加分。
生:完成表格,同桌讨论其分布原因并回答。
师:进行回答总结。
主导因素 |
典型工业 |
布局原因 |
工业布局导向 |
原料 |
水果罐头厂 |
接近原料产地 |
原料导向性 |
动力 |
有色金属冶炼 |
接近电厂 |
动力导向性 |
市场 |
花卉厂 |
靠近市场(城市) |
市场导向性 |
技术 |
生物制药 |
接近大学或科研院所 |
技术导向性 |
劳动力 |
制鞋厂 |
接近廉价劳动力 |
劳动力导向性 |
设计意图:对于知识能够串联,形成知识网,学会分析典型事情案例。表格总结能够使知识点脉络清晰,便于记忆。合作探究,采用加分抢答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参与课堂。
(三)课堂测试
俄罗斯亚洲地区森林资源丰富,2007年,中俄共同投资5亿美元在哈巴罗夫斯克建设了一座以木材为原料的纸浆厂,产品主要销往我国。图二示意哈巴罗夫斯克附近地区的铁路和河流。(选取2014年高考试题海南卷23题)
简述哈巴罗斯克建设纸浆厂的有利条件。(分条说明)
师:介绍做题“三步走”方法:①读题(要求一字不漏地阅读材料与问题,读图时关注图名、图例);②审题(找出问题关键词,回顾基础知识并联系实际习题要求推测答案要点);③做题(在材料中找出与解题相关的关键词、关键点,简洁、明白地归纳答案)。
生:根据思路归纳答案。
师:具体分开评价学生回答的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题的解题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题目中涉及关键词原料、市场、交通、水源、城市方面,据此可以综合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正确答案。
(四)课堂小结
在这个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社会,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同时我国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高一大部分也得益于工业的高速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为我们的“中国制造”而感到骄傲。
(五)课后探究
请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找出两个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企业(可以小组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工业分布的特点,并能够说出它们是哪一种导向型工业?我们下节课一起讨论。
(六)板书梳理
四、教学反思
1. 新时代新课程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学要跳出传统思想的束缚。教师利用新媒体资源来授课,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对知识重组建构,发挥地理读图析图的能力和地理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不断探索创新。
2. 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
多以案例教学法和活动题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对于地理课堂问题的兴趣。通过知识链来联系学生思维,同时小组合作来增强其合作意识和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力。
3. 教师应加强专业素养,及时转变思维,适应新时代要求,满足地理育人目标。
应当多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去教授知识内容,如探究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问题链条教学法等等。
4. 通过创设特定情境,完成课前导入。
在学习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知识背景相对欠缺的前提下,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恰当地设计好课堂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解,增强学习动力,为深度学习做铺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马骏,周霞.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05):39-41.
[3]黄艾仙,黄晓明.“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0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