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解读范式的转变
摘要: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民主教育与其思想整体是何种关系,这一追问要求重新审视传统的解读范式。从经验事实看,如何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并建设民主国家是陶行知的核心关照。从思想逻辑看,民主教育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整体密不可分,这表现在对教育基本问题的回答中。陶行知倡导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创造教育、解放教育都贯穿着民主教育这一核心理念,民主教育构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只有从这一视角切入才能理解其真谛。
关键词:民主教育;平等;自由;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对教育基本问题的回答中,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创造教育、解放教育等思想,贯穿其中的核心则是民主教育,它们在理论上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在实践中相互支持和印证。民主教育构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是其生活教育等思想的灵魂和本质,生活教育等又是实践民主教育的现实途径和落脚点。只有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整体中才能认识其民主教育的创造性;只有从民主教育的视角切入也才能理解其教育思想的真谛。因此,它们不是“多”种不同的教育,而是“一”种教育,只有将它们看作一个逻辑整体才能把握思想的全貌。离开民主教育认识陶行知教育思想不只是不完整,更是没有把握其内核,只有抓住这一内核才能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意味着对陶行知思想的认识视角和范式的转变,是对传统“生活教育”范式的深化。
从这样的立场出发,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内涵便显现出来。民主教育不只是以民主为内容的政治教育,虽然这是其基本内涵;它更是以民主理念理解和规定的教育,是教育的“民主化”过程。“民主教育”这一“能指”通过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创造教育、解放教育等达成一种“所指”,即陶所理解的民主教育,具体表现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创造和自由;倡导教育机会均等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教育与生活统一于民主的实践中;教育的目的是追求真知、培育真人以建设民主国家。民主教育通过生活教育等得以表现和实现,生活教育等又赋予了民主教育新的内涵,由此体现了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原创性。
从社会文化变迁的层面看,民主教育是陶行知对中国教育最具创意的思想贡献。陶行知开创了中国教育的一片新天地,这是通过新思想的引入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民主教育。陶结合中国实际、立足中国问题,将西方的民主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统一于生活创造的实践中,探索了民主教育的新道路。从更宽阔的视野看,教育与文化相互交织和影响,周洪宇提出,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一位“综合性的文化伟人”②。陶行知以教育的创新实践参与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以民主这一关键变量来理解和改造传统教育,力主通过民主教育改造传统文化、培育现代公民、建设民主国家。陶的民主教育思想和实践既兼收了东西方文化精神又立足新经验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路线。陈家康提出,“五四”前后中国思想存在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两条思想路线,不同于胡适,陶行知“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外开辟了一条人民文化的思想路线”。
民主和民主教育都源于西方,陶行知与杜威的思想渊源是客观事实,但是他没有简单移植,而是以独特的实践探索和思想建构丰富了民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日本学者斋藤秋男提出,陶行知接受了杜威的理论,在实践中发现了其局限,进而创造了生活教育理论。牧野笃则提出,陶行知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根基是中国固有的价值观,“陶的思想发展,不是‘民族土壤’的回归,而是其‘土壤’边根植,边解体,再构成,无穷尽的自我解体———创造的过程”④。牧野笃认为陶有着高度的主体性,其思想源头不是杜威的理论而是自己内心的体验和行动,因而能够批判地接受和改造杜威的理论。民主是西方文明的创造,陶又如何形成了自己的民主教育思想?沿着牧野笃的思路可以发现,陶的个体生命体验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和“交感”形成了陶的问题意识、核心关照、思维模式、价值体系和行动范式。陶对现实中国有着敏锐的认识,对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抱有深切的同情。他受过东西方文化的熏染又反对复古和崇洋,其教育思想和生命实践的灵魂是“中国性”,他不仅在思想上反对洋教条,更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亲身走进中国社会的最深处,因而其思想和生命都无处不散发出中国味、平民味。①不过,不能认为陶的思想完全生发于中国固有的价值观,民主主要还是从西方传播开来的。陶的民主教育思想无疑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杜威的民主教育更是其直接的思想来源;其高明之处在于不是机械地照搬概念,而是把民主理解为不断创造的开放性思想和活动,进而付诸自己的教育实践,这恰恰是对民主精神的切实践行。
参考文献:
①语言的大众化、通俗化、中国化是陶行知的一大特色。正因为常年跟底层百姓交往,陶的教育做到了平民化,其诗歌通俗易懂富有生气而被广泛传颂,这是其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②陶行知.领导者再教育[A].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957-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