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其他获奖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发展
(一)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为了更好实现教育的根本任务,2004年,上海首先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即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
2005年上海市先后出台《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俗称“两纲教育”。“两纲教育“的核心理念总结为“学科德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机融入各学段教育的各学科教育。
2014年起,上海在高校探索实施“课程思政”,加快推进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出台《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建设,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区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系列”选修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类课程,根据其属性分类开展建设。
2017年年底,国家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提出:“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我国官方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了“课程思政”。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源于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为了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初衷,在德育课程开设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指向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高校专业课程,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彻底打破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的尴尬局面。
思政课程即传统的德育课程,思政是形容词,突出该课程的内容,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引导,是以德育为唯一目的的课程。典型的思政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经济学》、《形势与政策》等。
课程思政中思政则是动词,即对专业课程实施思政融入的改造,在专业课程中深挖专业精神与思政的结合点,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统一,实现在专业教育中无声育人,培养有灵魂、有思想、有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专业人士。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有机、无形的融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全课程,实现德育课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二、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化构建的基本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主要宗旨是为社会主义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体现了德育的要求,技能则体现了专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复合型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坚持以党建为抓手,组建“三师团队”,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是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构建过程,意义重大,在实施具体的课程思政设计前,首先要确保课程思政方向的正确性,思政目标的确立需要始终与党治国理政的先进理念保持一致。为此,我们打造由“党员教师+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组建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设计和建设团队,始终坚持以党建为抓手,以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为前提,不断强化提升团队的“思政”水平和能力。团队通过集体学习、集体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准备等系列制度,实现协同育人。
1. 支部书记牵头,集体学习定方向。
由支部书记牵头,带领全体党员老师认真开展三会一课,学习并落实党中央关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导向,通过不断学习,教师团队首先保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支部书记牵头,通过研讨,确定财经商贸类学生课程思政的总体要求和阶段性目标,从而形成体系化构建的基本思路。
2.专业课教师牵头,集体教研做设计
由专业课教师牵头,以课程为阵地,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党员教师共同参与,完成每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包括该门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该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该门课程的思政活动设计等工作。的课程育人团队。
3.专业课教师负责,“集体备课做实施
建立专业课教师会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集体备课制度;建立专业课教师主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听课助讲制度,及时沟通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二)找准专业思政定位,分阶育人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使命,而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形成,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我们认为,需要遵循““社会人——职业人——技能工匠”的成长历程,学生终究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作为一个中国社会人需要有国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国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岗位的职业精神,然后再谈岗位精英。本着此原则,职业教育应当围绕学生从“社会人——职业人——技能工匠”的社会定位,提炼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按照此思路依次在不同阶段打磨学生的社会职业品质。
围绕学生培养目标,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社会人——职业人——技能工匠”不同阶段的价值形成规律,提炼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要点,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三)顶层设计整体布局,系统育人
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化工程,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始终,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不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实现的事情,需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人才培养的整体布局,考虑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其中“素质”指标中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顶层设计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入手,系统布局学生不同阶段思政重点,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将思政元素有机、有序的融入专业课程。
(四)调整课程考评方式,多维育人
课程考核是对课程育人效果的检验,教育本质在于“立德树人”,因此对课程的考核不能再局限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考核,教师考核、学生考核和课程本身的考核都应该融入思政标准。
1.思政考核融入教师考核
在对教师的考核中,首先将师德师风作为一个合格教师的重要评价标准,并将师德师风与评优评先相结合,师德师风问题采取一票否决制度;其次,将教师课堂思政能力作为教学能力评价的重要方面,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比赛、融入教师基本素质考核,将是否能够熟练结合教学内容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
2.思政考核融入学生考核
对学生考核在注重专业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政治认同、协同创新、合作诚信等品质的考察占比,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行,培养有德有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
3.社会认同融入办学考核
除了校内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注重社会与学校合作育人,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全面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三、高等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一)高等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思政定位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财经类高等职业院校定位于财经类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德育上尤其强调保证经济良性循环的诚信,在专业教育上需要适应时代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坚持党建引领,培养“诚信铸魂 技能精湛 跨界复合”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的财经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使命。根据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使命,提炼人才培养从“职业人—财经人—技能工匠”的定位,培养肩负伟大中国梦,用于担当时代责任的职业人;诚信至上、专博融汇、经世济民的财经人;敬业严谨、精进创新、数智赋能的技能工匠。
(二)高等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党建引领、分阶育人”模式的应用
围绕“职业人—财经人—技能工匠”的递进培养定位,设计专业课程,确定三年六个学期的课程思政目标和思政课程目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目标同向同向、互融互促,让思政理念有机融合、形于无形、内化于心。
第一学期,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需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意识的转变。思政课程目标确定为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专业课以通识教育为主,初步认知职业,实现爱岗敬业、自律守信。
第二学期,学生初步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开始开设,从职业人向财经人转型。思政课目标为““修养德行、正基三观” ,专业课开始接触会计准则、税法、经济法等财经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定位为“专研准则、精益求精”;
第三学期,学生思想更加成熟,专业课程开始全面开花,从财经人向技能工匠转型。思政课目标确定为“理论武装、夯实根基;课程思政定位继续体现为“严谨务实、协作自律。
第四学期,学生专业上有了一定积累,进入实操前的准备阶段。思政课程偏向“政治认同、爱国情怀”,课程思政目标体现为“提高技能、务实创新”。
第五学期,属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前一学期,需要懂得在实践中磨砺自己,积极投身社会服务,思政课程定位于“四个自信、服务社会”,专业课程的开设以实践课程、纯实训课程为主,课程思政目标为“参与管理、服务社会”。
第六学期,学生初步接触社会,通过顶岗实习完成学业检验。思政课程定位于“躬行实践,使命担当“,课程思政目标为“专注岗位、脚踏实地、使命担当”。
(三)多措并举,用心打造活力课堂
针对学情进行分析,高职院校学生整体厌烦枯燥讲授、讨厌乏味作业,喜好动手、喜欢实践,因此课程思政不适宜道理灌输。
鼓励所有课程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并实施,通过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构建新型智慧课堂。通过设计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系列小活动,将课程思政元素和课程本身知识讲授、能力提升紧密结合,看似无形,却是精心的设计。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视频录制、规范操作等方式,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寓乐于教,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完成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公民修养、职业道德的养成和专业技能的形成。从“要我学”变“我要学”,让富含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元素融课程、进活动、入人心。从学而无味到学有所获。
(四)三纵三横,创新评价模式
针对课程思政效果,通过素质、知识、能力“三维度”,学生、教师、社会“三主体”,变传统考核为多元考核,体现思政的最终目的和培养财经职业人的初衷,形成更加合理的评价方式,评价结论由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构成。
三个维度中素质目标的考察涉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养、职业素质、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根据不同课程特点,以过程考核为主,尤其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要点,懂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团队协作等,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主体中,学生首先懂得正确认识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而后教师对学生素养、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企业导师对学生具有的岗位素养进行评价。
四、高等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模式的具体应用例举
为了更好的理解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模式的“党建引领 同向同行 六阶递进”体系的具体应用,我们以财经类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为例,进行说明。
1.根据“党建引领 同向同行 六阶递进”体系定位“爱岗敬业、自律守信”思政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党建引领 同向同行 六阶递进”的课程思政设计体系,本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教学内容围绕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两部分展开。作为入门课程,肩负着建立“职业人”基础价值取向的使命,“爱岗敬业”“自律守信”是本课程的思政焦点。结合课程内容挖掘思政载体,设计“职业认同、爱岗奠基”、“认知法律、敬畏职业”、“认知业务、诚实守信”、“道德标杆引领、职业楷模为范”四个板块。
2.根据学情创新教学手段,翻转课堂
该课程开设在新生第一学期,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主动学习、思考问题。基于此,该课程用翻转课堂理念实施课堂设计,体验为主、育训结合、考核落地。
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学生课前完成知识学习,课上实现知识内化,课后知识拓展。借助于翻转课堂的课堂运行特点,课程思政融入到课上知识内化阶段,借助于实务操作、案例讨论、“小法官判案”“大家来找茬”等系列课上“活动”设计,让在业务操作中体验“爱岗敬业、自律守信”,变道德强迫为观念认同,变干巴巴讲解为热乎乎教学,实现了“知识内化”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3.精心打造思政资源,课程全配套
围绕四个板块,打造线上线下类型丰富的思政载体。包括体现思政元素的双元制教材、课程标准、教案、教学实施设计、课程思政案例、微视频等,完成在线课程建设并对校内、外开放。课标和教案统一,详细呈现课程思政路径,为授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提供指引。丰富的资源,让课程思政有素材,思政实施有基础。同时团队参与举办诚信文化节等活动,用好思政第二课堂。
4.思政融入课程评价
创新“三纵三横”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针对学生,构建了集过程与结果为一体、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并重、职业修养与技能提升共存,多元主体实施的“三纵三横”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现思政效果的立体化评价。学生考核中,过程考核占40%,结果考核占60%。40%过程考核涉及线上学习成绩(视频观看+作业完成)+笔记成绩+课堂表现,通过多种形式无形之中推动学生形成爱岗敬业、团队协作意识,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职业态度,也推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懂得学习。
改革教学考核,思政融入教师评价针对教师,在原有评教体系中增加课程思政板块,从育人观念、思政方法、思政手段等对授课教师做出评价,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和效果作为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选拨培训、科研立项等的重要依据,以评价为导向,推动团队迅速成长。
五、总结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模式的实施,具体说可以遵从以下三个步骤:
首先应坚持党建引领,多方协同,有正确的导向,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其次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顶层设计、系统布局,分阶段确定思政课程与课思政的目标元素。
最后每门专业课程根据阶段课程思政定位,深挖课程思政要素,进行全配套课程资源设计和教学方法设计。
此外,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针对学情、精准施教;在教学评价中,思政融入,合理评价,摸索出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可复制的课程思政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艳群 张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时代人物.2021(29):7-8.
[2] 郭健.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J].教育家.2021(13):17-18.
[3] 刘立红.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分析[J].科教文汇.2021(4):141-143.
[4] 虞丽娟.上海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经验摘编[N].中国教育报.2017-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