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乡村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教育对策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使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升学压力和学习负担的逐渐增加,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本文主要阐述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分析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并对相应的教育对策进行研究,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乡村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
1、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心理健康的现状并不乐观。农村高中生的心里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存在问题较多的主要是以下几种:
强迫症在农村高中生中存在的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经常担心自己的外表着装,头脑中经常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事比较慢来保证自己做得正确,在做完某一件事情时一定要反复检查,不能及时地做出决定,形成一些行为上的冲动以及思想上的强迫。
抑郁症状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总是过分担忧一些无关的事情,经常会感到苦闷和孤独,对周围的事物提不起兴趣,总是感觉前途渺茫,在做一些事情时总是觉得力不从心,严重的甚至会有结束生命的念头。在情绪上经常会抑郁以及悲观和失望,同时缺乏兴趣、有自杀的想法等等。
在人际交往中的人际敏感症状。主要表现为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责备和要求是自己的感情受到伤害,总是感觉别人不理解自己、不同情自己的遭遇,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别人讨厌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自卑心理,不愿意与别人进行交往和沟通交流。此外,还有焦虑症状、敌对症状、偏执症状以及精神病症状等等病态心理表现。
2、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不容乐观的主要因素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另一个就是家庭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客观因素。
2.1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的农村高中生都是在远离父母的环境下学习,这些远离家庭和父母教育的学生自我调控能力还比较差,容易放纵自己,经不住网络或者学习以外的诱惑,导致学业的荒废。同时由于远离父母,家长不能进行及时的行为和心理监控,学生的学习以及身心都受到不良的影响;高中生本身就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期,高中生开始自我意识到自身的变化,强烈要求家长和老师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想法。但是由于农村思想水平的限制,家长对孩子的管教以及约束都是十分严厉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不能及时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控,出现偏执以及敌对的心里症状;高中生处于青春发育和性成熟的时期,容易对异性产生异样的心里渴望以及好奇心,但是由于缺乏关于两性的科学知识以及正确的引导,使他们不能正确的面对这些心理变化,走进“恋爱”的误区,就会产生一些病态的心理症状,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2.2农村家庭教育不到位
家庭教育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父母的知识水平以及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农村经济条件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最大期望就是希望孩子学习好,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一味的溺爱和顺应,就是支配和忽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一部分家长甚至不理会孩子的想法、心理是什么状况,这就造成了农村高中生的敌对和强迫的心里症状;父母的文化水平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大部分的农村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都不高,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只是一味的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不注重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还有一部分的家长直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养,隔代溺爱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农村家庭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农村经济水平偏低也是造成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近年来,虽然农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城市的生活水平相比仍是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高中生的心理自卑感,导致学生出现抑郁以及人际敏感的心理症状。
2.3农村学校教育的不到位
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农村教师整体心理素质水平不能适应新的教学体制的需要。当前,农村高中教师的收入相对较低,导致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这种心理失衡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时,不能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引发了学生敌对和偏激的心理症状;农村学校不能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农村学校关注的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这就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一部分学校中,甚至还是以学生的升学率来衡量老师的教学成果,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学生出现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症状;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的限制,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心里压力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导致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3、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3.1农村高中生要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科学知识
农村高中生要对自身以及周边的环境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待人诚恳宽厚,建立一种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勇于面对挫折和现实,全面了解和激励自己,学会进行自我磨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增强自身抵抗挫折的能力。
3.2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家长要采用积极民主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加强对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定期对家长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培训,加强构建科学教育家庭的宣传力度,转变家长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加强学校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推进,以学生的家庭教育为基础,建立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农村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3.3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对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学科教学中把心理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改善学校教育环境,对农村教师的教育工作给予支持和鼓励,加强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教育氛围;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对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实时的掌握和理解,并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
4、结语
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引导农村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关注,保证农村高中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彬.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30)
[2]朱飞燕.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