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代小学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转型,为应对未来社会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从当前的教育发展总趋势以及未来社会对新公民的要求来看,重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重述它对现代小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目的以及教学评价的重要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全面发展理论;现代教育;小学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个人和社会全体成员以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精神、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思想的成果,同时也批判了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基于此,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从三个层面上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分析。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体力与智力的统一发展。这是从人的劳动能力来说明人的发展。所谓“劳动”,即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维持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可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类。众所周知,体力是人生存所必需的生理条件,同时体力劳动也意味着这种生存条件受到一定的威胁。而智力的发展又是个人生存所需的心理基础,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更强调对人的高度消耗。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需基于体力和脑力的充分发展。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包括体力和智力上的统一发展,也包括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和谐发展。由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应是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也正是在一切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在情感、心理、信息诸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从而丰富自己、发展并完善自己。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人能力和精神面貌的全面发展,还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所强调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一切人的各个方面总体的发展,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及应对未来生活,社会的全体成员必须综合全面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以更饱满的状态去接迎新的挑战。
2、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教育的内在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开始于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大力提倡人的全知全能、以及身心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更是对人的发展做出了科学的解释。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演进历程来看,全面发展是我们解决社会难题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我们应对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更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面对现代社会提出的问题和难题,人类必须不断地发展自己,不断地提高教育的质量,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们的要求。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是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概念。现代教育是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和宗旨,以发展个性、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价值观念和目标的素质教育模式,现代教育重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发展和创新。[3]因此,现代教育考虑的问题即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明确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教育部也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系列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打破学科界限,全方面地发展人,培养面向未来社会的新公民。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其体力和智力,丰富各种社会关系,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从而实现个人价值,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体现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上。[4]现代教育则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掘人的各种智力以及内在潜力,最终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可能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现代教育是一种促进人全面、自由、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特别是小学教育,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理解现代教育的真正寓意,使现代教育成为发展全面的人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现代教育的手段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现代的思想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技巧以及教学内容来发展人的智能和个性,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必须借助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充分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下对现代小学教育的思考
3.1基于人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什么是教学理念?对此许多学者展开了不同视角的探讨。有学者认为,教学理念“既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现实性认识,也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前瞻性价值判断和结果选择”。一些学者认为,“教学理念是教学观念与教学理想的一种融合,是一种主、客观的融合,是一种认识和信念的融合,是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融合,是一种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还有学者认为,教学理念从本质上而言应当“是关于教学的看法和思想,更确切地说,是人们思维教学问题获得的结果”。笔者认为,从本质上看,教学理念反映的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以及对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追求。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教师的教学是以升学为终极目标,以分数的高低划分学生等级的标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转型,现代教育以“培养人”为核心目标,强调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自身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智能及个性,不能将教师的意愿强加于学生。这就强调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开放的心态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意味着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不仅仅是传授学生应试知识和技巧,还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现代教学的追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由于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因此,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对于人类今后发展至关重要。教学理念不仅影响小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而且制约小学教师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投入程度,关乎小学教师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高低。[8]教师应将人全面发展理论有效融入到教学之中,从基础教育开始促进学生各个方面及整体的发展。
3.2基于人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
为应对时代的挑战,当前我国对教育内容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改变过去对书本知识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国家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也提出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的全面实施,这进一步说明当前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升学压力以及艰难的就业环境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应试知识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的还是学科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以及兴趣爱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得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的校本课程都流于形式。
纵观小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学科界限过于明显。小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正是对事物产生好奇心的时段,他们也许在语文课上会生发出对科学知识方面的疑虑,又或者是在接受英语知识的时候联想到音乐课上的表演活动。在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多个层面的知识。因此,学科的整合更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对于目前培养的“全科教师”也正是为了培养擅长于多方面、且有多面手的老师,这为实现小学课程的科学整合打下基础。其次,教学内容基本以书本知识为主,课外生活内容很少。小学的课堂教学主要为“小升初”服务,中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为“考大学”服务,而对于考试内容以外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几乎不会出现。而这样培养出的人往往会成为只会考试、不会思考的“应试人才”。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其他智能的发展,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眼界,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第三,仍然区别对待“主、副科”。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会不自觉地强调“语、数、外”的重要性,忽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培根说过:历史使人聪慧,诗歌使人灵秀,自然哲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因此,学科本不应划分“主”、“副”,每一门学科都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更是强调:人的八种智力都可能存在,也都可以变化、发展。基于此,在初级教育阶段,教师应该尽力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升学考试选择性的进行教学。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角而进行教学,在传递必备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该进行课外延伸,让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同步发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培养学生,使之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真正被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公民。
3.3基于人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
教育是培养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必经之路。通过教育,使“原始人”成为“社会人”,成为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新公民。虽然,现代教育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有史以来最先进的设备,例如:多媒体、网络授课、实验室等。然而,必须认识到的是,现在我们仍然处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过程之中。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在方式上过于追求对学生知识的灌输,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来传递知识,从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分追求考试的分数,忽视对知识结构的掌握;过分追求对教育的一致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分追求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重视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忽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技能。因此,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为出发点进行教育教学。
首先,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马克思指出: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能只关注所谓的“优等生”,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关注学生各自相对优势的智力,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应打破所谓的“优生”与“差生”界限,撇除“以分数论高低”的观点,善于放大学生的长处,改善学生的短板。其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仅针对大部分的同学,只有特别的“优异生”和“差等生”才能引起老师的关注,对优生开“小灶”,对“差生”放任不管,这应该就是通常所说的“两个极端”。基于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因此,教育工作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再次,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现代社会虽然出现很多新型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过微课教学,网络教学,然而,课堂教学仍然是主体的传播途径。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板书为主的“填鸭式”教学、直接讲授法等,教师负责讲解,学生被动接收,这样的教学形式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小学的教学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任务,因此,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团体活动,影视观摩活动,户外活动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成长。最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国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教师往往代表着“高位”,学生在教师面前通常表现得很拘谨,难以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教学也通常是以教师的步调为基准。现代社会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兴趣,让教师和学生能在课堂中平等地对话。基于此,教师需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由传统的教学方式向“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转变。
3.4基于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相比于传统教学中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育人目标,现代学校实质上回答的是学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因此,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势必将其融入到教育目的中。从实践情况来看,即使国家提出培养人才的总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仍然以“分数论英雄”,以专业的划分来培养各个领域所需的人才。然而,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人力”或其他什么仅供利用的工具,这是我国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依据,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特征与生源,以及学生所在学段等,对教育目的及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明确的界定,以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目前,小学教师的教学,仍然带着很强的功利性,期望着把自己的学生送进各类名校。然而,随着教育不断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名校”已不再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他们更多的会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中学老师常喊的一句口号是“只要考进好大学,你便赢得了自由!”这样赤裸裸的口号,让学生开始羡慕大学里懒散、松懈的生活。这种功利的教育目的,导致了大批学生对学习的厌恶,他们认为小学、中学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因此没有能从小建构一个良好的终身学习体系,也导致学生发展的脱节。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是为了培养“健全的”“完整的”“能终身学习的人”。
3.5基于人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
基于主观的人以及丰富的教育活动,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复杂的课堂教学又决定着教学评价不能采用单一的方式。从总体上判断,目前的教学评价指标主要从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进行。基于课堂教学本身及其评价问题的复杂性,在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框架时,要回到课堂教学的原点,在教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在教学的复杂关系中去思考。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是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
因此,对于教学评价应基于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教师-课程;学生-课程四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以教师—学生为出发点。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共同的主体,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所提倡的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也不仅只根据教师所教出“优异生”的数量为基准。而是根据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引发出具有思考性、挑战性的提问,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学生对教师的问题是否具有接收性。同时,教师与学生是否能实现平等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也是教学评价的一个着手点。
其次,以学生—学生为基点。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是个体单独的发展,对于团队的合作能力也是考察学生的一方面。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来看,社会成员的和谐发展也是促进人类整体发展的一个要素。北师大公布的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中也包含了“社会参与”这一要素。这就强调未来的新公民必须是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的人,必须是能参与社会实践,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因此,发展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而学生-学生的合作、交流就是最简单的人际交往活动。
再次,以教师—课程为出发点。现代教育以发展全能学生为核心,因此,教师的课程设计也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点。狭义的课程指的是一门学科,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一门学科设计好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例如:课程目标是否明确;课程内容的主题、结构如何;课程中所运用的技术是否新颖、多样;教师对课程的把握是否得当。尽管教师担任着引导者的角色,但基础教学中,教师对课程的把控程度仍然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以学生—课程为出发点。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现代社会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未来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一切教育是为了人,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在教师的教学中,所有的课程教学和教学方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课程的关系也就决定着学生的发展程度。对于现代教学评价来说,单一的学习效果已不能代表教学的评价,需要综合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技能等来评价教学。学生是否学会知识技能,是否自主的学习、合作的学习、探究性的学习都成为教学评价的要素。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教育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程健康.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教育改革探索[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3]易启洪,肖明,胡军华.对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矛盾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4]高明辉.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教育[J].教育探索,2012(1).
[5]王传金,谢利民.教学观念研究:何去何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3).
[6]彭钢.支配与控制: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J].上海教育科研,2002(11).
[7]杨启亮.转变教学观念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0(2).
[8]周晨.中小学教师教学理念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6(33).
[9]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10]郝志军.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