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浅谈强化技能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一系列促进与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动力的一类教学行业方式。强化技能的恰当运用,既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小学教学中,常用的强化技能有语言强化、活动强化、标志强化等。
关键词:小学;强化技能
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一系列促进与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动力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强化技能的恰当运用、可使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强化技能的合理运用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根据相关理论研究的成果,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教学中常用的强化类型有以下几种。
1、语言强化
语言强化是指教师用语言评说的方式,如表扬、鼓励、批评、指正等对学生的反应或行为作出判断和表明态度,或引导学生相互鼓励、评论来强化学习效果的强化方式。与言语的分类相应,语言强化分为口头语言强化和书面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是教师对学生符合要求的良好反应进行口头的肯定、表扬和鼓励,也可以对不符合要求的不良表现加以批评指正。如学生在课堂上正确地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用“非常好”、“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你的进步真快”等欣赏语或简评来肯定、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增进学生学习信心。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或有错误时,教师也可以用委婉的方式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教师可以说:“这句话××同学没有说对,但其他几点讲得很好”,或“××同学虽然没有答对,但他(她)能大胆地回答问题,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是很好的。”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尝试和努力是有价值、有成效的,继续努力最终可以获得成功。
书面语言强化是教师在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写出批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强化。如某学生的作业字迹潦草,错字很多,经教育后开始认真地书写作业,教师可给学生作出如下批语:“字迹工整,错误减少,进步明显。你还有潜力,再下工夫会有更大的进步!”以此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使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无论是口头语言强化,还是书面语言强化,都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强化方式,即表扬、鼓励和批评、指正。表扬、鼓励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进行肯定性评价。如当学生顺利解决问题时,教师赞许地说:“很好,学习就应这样,不能死记硬背,要勤于思考,把知识活学活用。”表扬、鼓励的表达方式不同,对学生行为激励、强化的程度也不相同。具有一般激励作用的言辞有:嗯、哦、唉、不错、是的、对、正确、好的等。具有较强激励作用的言辞有:真好、做得好、继续努力、讲得对、大胆些、看得很仔细、读得很好等。具有很强激励作用的言辞有:好极了、妙极了、太对了、同学们真聪明,你进步得很快,我真为你感到高兴,分析得太好了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实事求是,恰当选用,发挥表扬、鼓励的强化作用。批评、指正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或结果进行否定性评价。
批评不可滥用,但是必要的批评、切实的指正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批评时,应注意加以鼓励,这样,学生在思想感情上更容易接受。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有误,教师可以说:“××同学可能是太紧张了,没有把问题回答好。”当学生作业不够认真时,教师写下这样的批语:“作业不够认真。我相信你下一次会写好的,要努力呀!”这样的指正批语,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也给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
2、活动强化
活动强化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活动、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巩固良好的行为方式。活动强化的运用要符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活动,创设情境,寓教学任务、要求于活动之中,把学生学习本身作为强化因子,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枯燥为有趣,变消极为积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巩固、深化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小学教学中常用的强化活动形式主要有游戏、角色扮演、竞赛、操作、小老师、变换活动方式等。游戏是指教师通过设计、编排具有一定游戏情节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游戏中积极学习,强化、巩固知识。这种方式适合于低年龄阶段学生。角色表演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定情境,指导学生通过扮演某种角色,体会角色的思想情感,模仿其行为,以巩固、强化学生某种学习行为。它适合于各年龄段学生。操作是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体验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团队精神。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竞赛、小老师、变换活动方式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3、标志强化
标志强化是指教师运用一些醒目的符号、线条、彩色对比等各种标志强化教学活动,或对学生的成绩、行为采用各种象征性的奖赏以表示鼓励和肯定,强化学生的行为。其具体操作方式有以下几种情况:在讲解教学重点、难点等关键地方的板书中加圆点、线条、小三角等符号标志。在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处加彩色标志或符号标志。在强调注意处和引起学生重点观察处加符号或彩色标志。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作业时,给予代表一定鼓励或奖励的符号标志。
4、动作强化
动作强化指教师运用各种身体动作,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表现,强化教学的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面貌表现强化。面部表现变化非常丰富,包括微笑、扬眉、张口、眯眼、惊奇、皱眉、眨眼、大笑等。教师面部的变化能表达对学生的尊重、赞许、鼓励,也可表达困惑或对学生行为的不满,它最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属于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其中特别是与学生的目光接触并能以面部表情的变化,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交流方式。它可以对个别学生、一组学生或者是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能从中及时获得各种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
目光变化强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板着面孔,目光游移,这样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傲慢、不专心等。若有学生在教学中做出非学习的行为,教师可长时间注视着某一位学生,这种“警告”一般可有效地抑制学生的非学习行为。体态手势变化强化。指教师的身姿、手势的变化,包括点头、摇头、鼓掌、竖大拇指、侧耳听等动作,表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肯定与否的判断。站立位置变化强化。指教师在课堂上变化站立的位置来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如站在讲台中央表示严肃,走下讲台表示随和等。以上,笔者就小学教学中强化的类型、作用和使用的一般要求谈了自己的粗浅认识。其实,强化是一门教学艺术,需要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领悟、运用。
参考文献:
[1]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92.
[2]杜复平.微格教学教程[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3]王凤桐.小学语文微格教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