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当代小学教师的新形象
摘要:进入21世纪,教育观念的急剧转变要求小学教师形象从“知识传授者”或“技能熟练者”向“实践家”转变。“实践家”型小学教师是在“实践信念”的引领下,在现实教学活动中追求并拥有高度实践智慧的教师,要培养“实践家”型小学教师,就必须认识到当代教育的生成性逻辑与品质,坚持“实践生成”的发展方式。
关键词:实践家;小学教师;实践生成
小学教师应该是什么形象?“知识传授者”?“技能熟练者”?还是“研究者”?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人们在憧憬美好教育蓝图时,却忽然发现无法描述当代小学教师的应有形象。职业形象的缺失使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失去了目标定位,使小学教师的成长陷入了混乱之中。因此,适应时代要求,发展和重塑当代小学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
1、时代要求:当代小学
教师新形象的生成契机职业形象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与小学教学活动特征等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先前“知识传授者”或“技能熟练者”的小学教师形象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小学教师的形象需要在时代的要求下进行发展与重塑。这为当代小学教师新形象的生成提供了契机。
1.1新课程改革:知识观的改变要求教师走向实践
传统知识观是理性的知识观,强调知识是客观、公共和价值中立的,具有“普适”特征。新课程的知识观则认为知识是个体在实践中主动建构和生成的,个体通过与自己经验世界的对话进行“主动建构”,从而获得知识。“知识个体性”打破了传统“知识客观性”的权威,其结果是:“知识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当前的知识与科学所追求的已不再是共识,精确地说是追求‘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性”实际上就意味着知识的生成性,意味着不同主体与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理解和看法。因此,新课程的知识观不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关涉的。在新课程知识观中,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知识涉及到了人的认知、情感、态度、信念等多个领域。新课程的知识观使知识形成了一个“家族”,在这个“家族”中,经验、情感、态度、信念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师的知识构成不再局限于具有普适性的理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育信念等也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观的转变为教师“堂堂正正”地走出理性知识的“象牙塔”,在广阔的、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畅游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1.2教师专业发展:以“实践知识”体现教师专业特性
自教师专业化思潮席卷世界各国以来,人们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研究:一是从制度、规范等外部视角探寻教师专业地位的认可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二是从知识、技能等内部视角促进教师个体内在专业素质的提升和专业实践的改进。其中,教师素养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基础,具有本体作用。因此,作为教师素养核心的“教师知识”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研究的“显学”:人们孜孜不倦地寻找着一种知识基础,希望通过这种知识基础的形成和扩展来体现教师职业作为一门专业的“专业特质”,从而使教师职业能够“堂而皇之”地走进专业的“大门”。不管是学科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个人知识还是缄默知识,人们都将教师的职业形象与教师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教师活生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提倡教师在现实教学实践活动中去理解、生成和创造,主张把教师的“实践知识”作为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
1.3小学教师:一个以“实践性”为根本特征的职业
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究竟体现在何处?这是解决小学教师职业形象的关键之处。众所周知,职业的特殊性不在于工作者,而在于工作(服务)的对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的特殊性。对于教育而言,教育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身心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就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小学教学活动的服务对象—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发展性—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是正在发展且需要发展的个体;可塑性—通过干预,可以改变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实践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复杂性—影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无数”,所有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决定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学活动充满着动态性、生成性和不确定性,也否定了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对一般技术原理的掌握与应用来取得良好教学实效的假设。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植根于现实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敏锐观察,巧妙设计,创造性地利用各种因素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合作与探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实践性是小学教学活动的根本特征,小学教师只有投身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以实践为价值导向来整合一般技术原理与娴熟的教学技能,在教学行动中增加教学体验,发现教学价值,增长实践智慧,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2、实践家:当代小学教师的形象诉求
教师“实践知识”的高度重视以及小学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当代小学教师不能再沉迷于理论知识的“围墙”之中,而要勇敢地走进实践的“乐园”,顺应时代的要求,树立当代小学教师的新形象—“实践家”。
所谓“家”,即意味着“掌握、精通,具有主动的探究精神与高度的智慧”,“实践家”则要求小学教师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信念”的引领下,以教学实效作为理解、筛选、整合、生成和创造教学资源的唯一价值标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极追求、反思、生成和发展自己的体验、经验、技能、能力、信念,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智慧。当代“实践家”型小学教师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2.1具有实践信念
信念是人对事坚定不移的确信,“实践信念”是人们在充分认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其功能与价值的肯定、坚信与执着追求。“实践家”型小学教师具有强烈的“实践信念”,他们坚信只有在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因此,他们坚持用实践来统筹自己的教学工作,将实践效果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形成既在实践中建构,又指向实践的“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与发展模式。
2.2具有高度的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是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与反思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经验、技能、观念、信念等的总和,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整体型和缄默性特征,体现着教师的专业特征。教师的专业能力基础不是建立在严格、科学、确凿的一般性教育原理之上的,而是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当代“实践家”型小学教师要求在动态、多变的小学教学活动中“审时度势”,参照具体情境中各因素的作用关系,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规律,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在“做”的过程中生成教学智慧。实践智慧是小学教师在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其内容关于现实教学实践活动,其结果指向现实实践活动效果。高度的实践智慧是当代“实践家”型小学教师孜孜不倦追求的结果,也是当代小学教师职业特征的重要体现。
2.3具有日常反思意识和能力
教育具有创造性,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探索未知的过程,小学教学活动更是充满动态性、生成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进行反思,将反思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具体教学情境的“实践反思”是当代“实践家”型小学教师发展的重要方式。
2.4具有开放、合作的精神与态度
“知识拥有者”型小学教师可以埋头苦读,“技能熟练者”型小学教师可以观察、模仿与勤练,但“实践家”型小学教师除此以外还必须具有开放、合作的精神与态度。“实践家”型小学教师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而且需要通过实践与反思将这些丰富的知识与娴熟的技能融合到具体的学科教学情境中,生成具有实践特征的经验、技能、观念等个体性知识,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当代小学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与学生、同事、家长、专家等的对话中寻求理解、支持与发展,在开放中汲取营养,在合作中诞生火花,在实践中生成智慧。
3、实践生成:当代小学教师的发展方式
当代小学教师是追求并拥有教学智慧的人,这就决定了其必须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因此,“实践生成”是当代小学教师发展的主要方式。“定义性”思维下的传统教育具有塑造性逻辑与品质,他们把学校视为工厂,教师视为工匠,学生视为机械“加工”的材料,教育活动视为以工程学原理为基础的标准化过程。但人具有双重性,是动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而且从本质上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建构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教育虽然存在一种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但是其主题却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生成性是当代教育应有的逻辑与品质,当代小学教师应在现实教学活动中追求并生成教学智慧,实现专业发展。
教育的生成性逻辑与品质要求打破先前小学教师“先理论,后实践”的应用型培养模式,用实践活动来统筹小学教师的发展,形成“实践一体化”的生成型培养模式。因此,当代“实践家”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应在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构建新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法]利奥塔.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73.
[2][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68.
[3]郝德永.不可“定义”的教育[J].教育研究,2009,(9):11-16.56.
[4]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