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浅谈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12/8 阅读数:101

浅谈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摘要: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二者内涵及融合的必然性的阐述,提出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以促进现代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中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越来越重视。高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个体正处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发展过程,此时对其进行恰当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能否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对高中生在德育教育中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其中是当今德育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话题,也是现代教育本身的迫切需求。本文就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谈谈粗浅的看法。

1、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1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狭义的德育教育是指学校德育教育。学校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学校德育教育的本质是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服务。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育的手段来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的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运用有关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基本原理,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心理素质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与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2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虽然在具体任务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存有着差异,但二者仍有许多联系。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提高他们整体心理素质的教育过程。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德育教育的外延。它们都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为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融合。其目的都是为培养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而努力,以教育高中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心的综合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在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高中阶段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2.1社会的发展需要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发展不仅需要“良民”“好人”,更需要“能人”“强人”。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在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就业等多种压力面前,人们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文化素质、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更需要坚强的心理素质。如团结协作的拼搏精神、顽强的抗挫折能力等。由此,只有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这就要求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衔接。因此,学校教育不仅有德育教育,更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不但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体现,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2德育教育的现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学校教育的对象都是活生生的学生,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孟子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心悦而诚服也。”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知识面的扩大,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也增强,他们对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导和灌输、公开训导等德育教育模式已经厌倦,并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有逆反的心理。此时,教育者把心理辅导的方法渗透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简单粗暴的方式,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学生就会放下包袱,乐意接受教师的辅导和建议,并主动与教师交心,师生间其乐融融。这样,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效不仅得到提高,而且提高了高中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弥补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不但丰富学校德育教育的工作方法,拓宽德育教育工作渠道,也是德育教育发展的必然性。

3、高中阶段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学校以促进学生成才为目的,而学生成才的必要因素就是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因此,学校教育除了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主导作用,还要密切与家庭、社会配合,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并形成一股力量,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3.1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是影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学校环境中教师和校园文化是起着影响作用的主要方面。

3.1.1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承担着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任务,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的性格气质、行为特征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中学生。因此,学校培养一支具有高水平文化素质、工作责任心强、思想行为正派、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而教师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逐步深化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心理学理论知识,才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班主任。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班主任,由于目前心理学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班主任既要成为德育教育者,又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学校,高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班主任,班主任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教育者。因此,学校及行政部门有责任帮助班主任提高素养,尤其提高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方法和技能,并运用到具体的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来提高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效,努力营造班级的良好氛围。如对高中学生的教育要讲道理摆事实,用理性的方法说服学生,充分发挥高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开展各种活动,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乐观地对待挫折和困难,学会关心集体,乐于助人,保持良好的心境,逐步形成稳定而浓厚的高尚情操。

学科教师。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活动形式是学科教学,学生知识的摄取、能力的提升、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在学科学习中实现的。因此,各学科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尤其是高中学生备受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科教师要树立高中学生的自信心。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学生的表率,认真挖掘各学科的德育教育因素,并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中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

3.1.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主体文化精神和知识,而学校的整体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学校只有根据自身的校园资源环境,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如设立雕塑、橱窗、报栏、图书馆等场所,运用黑板报、标语、图展、讲座、广播、电视等,激发高中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世界、看待人生,为他们的教育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

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开设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品质和发展学生个性、实现理想教育的有效场所。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后期,他们面临高考的升学压力和对未来职业的选择等诸多心理问题。此阶段要充分发挥心理学教师、班主任的协同作用,通过咨询、谈心、热线电话、定期举办“青春期心理卫生”“考前的心理调节”等讲座,采用多种形式对不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完善学生会、团委工作。高中学生自我能力展示的重要组织机构是学校的团委和学生会,他们是一股新生的力量,也是开展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学校的德育教育要充分利用团委和学生会的作用,引导高中学生大胆展示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努力实现宏伟蓝图。团委和学生会要通过开展健康、生动、活泼的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如体育节的跳蚤市场、高中生成人礼、与特殊学校学生的联欢以及各种社团活动等。

积极开展课内外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理想途径之一。学校和班级每学期要有计划地将这些内容列入德育教育工作的计划中,并确定各类活动的时间,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的各种有益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综合能力。如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艺术节、科学节、新生军训、基地劳动、学校的文明督导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高中学生提供了展示综合能力的空间,让他们体验劳动与生活的艰辛,培养他们爱劳动、懂生活、珍惜生命的行为习惯;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对社会、国情的了解,促进高中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3.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家庭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养成、个体性格的形成、思想品德等都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主要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作用,如家长的言传身教、亲情感化等的激励和熏陶。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家长提升素质,如教师的家访、电话互访、年级的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指导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而家长应努力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班主任要密切关注高中学生的言行举止,时常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家、校间的表现,使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行为动向,及时配合学校进行各种教育工作,促进家庭教育方法的合理性。

3.3集中社会教育力量

高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保护,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全社会有责任履行这个义务,共同营造高中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教育环境。因此,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关工委、社区、村委会以及社会各种团体参与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执行工作;充分打击侵害高中生的犯罪行为,坚决杜绝社会娱乐场所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危害;有计划地组织高中学生参加各种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如参加志愿者队伍、保护母亲河等。让高中学生初步了解社会,懂得作为公民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完美的人格魅力。

4、总结

总之,学校教育中把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有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能否使高中学生成才的关键。因此,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共同实现了“育人”的目标,为提高高中生的社会生存质量奠定基础。高中阶段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有利于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更有利于高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心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一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2(2).

[2]陈顺仁.高校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