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阐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实施就业心理引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系统就业指导、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五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和毕业生人数一直保持在高位运行。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阶段,市场化、国际化、城市化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高职教育管理者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号)明确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指导工作是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方法,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不但可以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水平,而且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本文将就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供借鉴。
1、研究背景
1.1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相比本科院校更重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职教育一直秉承着“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高职教育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因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出路相较本科毕业生更窄。本科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考研、出国留学、报考公务员等,而高职毕业生除了就业、走上工作岗位外,可选择的余地很小,加上有些用人单位唯学历论,这就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被动与弱势。而整个高职院校毕业生这个群体的总数又很大。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约半数为高职院校毕业生。为此,就业指导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针对当前就业市场出现的新形势,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行业发展背景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分类培养法”,根据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法,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就业指导需要,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施“项目化培养法”,以项目为单位分类、分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法”,在企业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便捷、快速的就业通道。如此种种,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就业指导经验。
1.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相对落后
党和国家一直都很重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5月9日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高校要根据高校毕业生特点和求职需求,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创新服务方式,改进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各高职院校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当前有关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仍然比较落后,取得的一些成果也仅限于很小的范围,系统化、规范化、普适性的系列研究成果仍然欠缺,就业指导工作的课程标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2.1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缺失,择业心理不良
笔者在日常工作中跟学生接触较多,在接触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就业观缺失、择业心理不良等问题。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认识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的优势与劣势,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影响了就业质量;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需求为半径,忽略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业转型升级等对人才需求的影响等问题;部分毕业生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自我定位过高,影响了就业目标的实现,甚至有少数毕业生在看到同学找到好的工作时产生嫉妒心理,并采取一些不光彩的行为去抹黑同学。
2.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观念不强,学生“进”“出”机制不合理
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职院校升格而来,办学时间不长,办学经验不足,还存在较重的“中职教育”痕迹,因此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加上近年来生源危机愈演愈烈,高职院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招生工作中去,出现了“宽进宽出”的不合理现象。虽然学校也做了不少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但由于思想观念、认知水平、指导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使得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充分的资源配置(如充足的专项经费、专业化的指导场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等),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方法、效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据调查,仅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是他们获取就业知识的主要途径,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
2.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不足,就业指导队伍水平不高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就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工作一般由班主任、辅导员或任课老师兼任。就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虽然班主任、辅导员或任课老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但大多认识不深,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由他们担任就业指导教师,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工作实践上来说都是不合适的,很容易造成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足等问题。同时,他们所掌握的就业指导方式较单一,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来制订、实施个性化的指导方案,这也从另一方面制约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4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不系统,学生职业能力不强
一方面,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丰富,不仅包含传授面试技巧、提供就业信息,还包含学生的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诸多内容。部分高职院校仅仅关注向学生传授面试技巧和提供就业信息等浅层次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社会实践活动等重视不够,形式主义严重。另一方面,就业指导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时间跨度长,其教育活动必须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而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课的,造成学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就业要求。
3、应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困境的路径分析
3.1转变就业指导理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指导是贯穿整个高职教育过程的。高职院校上下都应转变就业指导理念,重新认识就业指导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性。就业指导工作不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展的,这项工作是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入校时就开始了。在新生入学时,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校与专业、专业与职业以及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了解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中等教育的区别,了解高职教育在国家人才体系以及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了解就业与成才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高职教育、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明确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应具备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品德,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就业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2实施就业心理引导,提升心理调适能力
很多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进行引导、疏导,则可能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为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心理引导,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首先,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设置就业目标。不少高职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上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会形成较高的就业目标,所以当实际情况跟自己预期相差较大时,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等问题,不利于就业。因此,就业指导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就业目标。其次,指导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观。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理念,使他们知道就业时不能仅仅关注工资水平、工作条件等问题,还应关注岗位的发展前景、个人成长的环境等因素。最后,指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压能力。面对当前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想一帆风顺地找到理想工作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冷静、客观地对待每一次的就业挫折,及时总结存在的问题,然后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下一次的竞争。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水平的关键所在,没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很难将就业指导的功能和作用完全发挥出来的。为此,高职院校要加大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首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这样一支队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去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有能力进行相关的专题研究,探寻就业指导的规律和实施途径。
其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兼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可以聘请专家教授、企业精英、政府官员、优秀校友担任兼职就业指导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给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就业指导。
最后,就业指导教师应积极探寻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方法。一是从学生入学一直到毕业都可以采用面授的方式,系统讲解就业指导的内涵、作用、方法、途径等,以体现就业指导的基础性和一般性;二是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为不同的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以体现就业指导的差异性和个体性;三是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来检验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调整、修订就业指导实施方案和优化教学内容提供第一手资料。
3.4开展系统就业指导,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在深入研究毕业生求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找寻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之处,对症下药。目前高职毕业生求职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职业能力不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秉承校企合作的原则,提高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其实施路径是:
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力争做到学校所学与企业所需的无缝对接;二要利用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通过现场教育让学生明确就业方法和要求,设定合理的就业目标;三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进校时起,要根据学生所处时间段的不同,合理设置自我认知、职业体验、职业能力塑造、职业能力拓展训练、就业形势与特点、就业政策解读等教学内容,还要引进第三方机构开展职业咨询和测评,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指导工作格局,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最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通过“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方式积极向合作企业推荐毕业生;定期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和专场就业双选会,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建立网上人才推荐系统,利用网络的快捷和便利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传授求职面试技巧,通过举办简历制作、面试形象设计、面试自我介绍要点、模拟招聘会等专题培训班,提高学生的应聘技巧和应聘经验。
3.5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就业指导实效
一是建立多元教学思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学生群体也呈现多样性的特点,所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积极探寻多元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多元教学思路是根据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来设计就业指导的,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二是构建多元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可根据“模块化”教学模式来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通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实训课程、创新提高课程几大类,形成“宽基础、活模块”的多元课程体系。三是实施多元教学方法。根据高职教育“职业性”特征,实施多元教学方法,可采用“启发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起到启发、引导、帮助的作用,让学生在完成项目或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发现、搜集所需知识,并主动完成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从而建构出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兆国.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5).
[2]俞亚萍,邵丽珍.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现状及提升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
[3]张清芳.服务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4(2).
[4]沈建华.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
[5]刘远.基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