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教学做合一”教学观指导下的高职教学法
摘要: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学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凡“事”以“做”为中心。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其教学法应该遵循“教学做合一”教学观的指导。高职教学要实现“教学做合一”,应该做到“四个结合”、“五个淡化”、“六个突出”,并大力加强高职教师的自身培育,实现教法、学法、做法合一。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实践;教学法
1、“教学做合一”教学观
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被人们公认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而其中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观是陶行知先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批判传统教育的弊端,同时吸取杜威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在不断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919年“五四”前夕,陶行知撰写了《教学合一》一文,主张“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到1922年,师范新学制颁布时,他又进一步提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1925年,正式提出“教学做合一”名称,随即在他所领导的乡村教育及他所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开始实践。1926年,他在撰写《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系统化。1927年,在他的论文《教学做合一》中做了进一步的补充阐述,从而使“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正式确立。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观,正确的阐明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辨证关系。陶行知反对传统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师生关系,要求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指出师生间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而言,“做便是学”。强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行知用“做”作为“教学做合一”的基轴,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联络起来了,他说:“一方面教师要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学生要负学习的责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这样,“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观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内涵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要教好,首先自己要学好,教人者必先教己。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于“做”,教即是做,学也是做,凡“事”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用于指导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教学,就是要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在实践教学上下功夫,提倡老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合一。
2、高职教育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中心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农村第一线的专门人才。专门人才的特点体现在专门的职业能力上,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弱;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其次,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最有效的手段,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因此,没有实践教学的学校不是职业院校;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学校不是一个好的职业院校。只有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学校才有可能成为高水平的、受市场欢迎的职业院校。
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就是要在做上下功夫,注重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对老师来说,要真教;对学生来说,要实学。真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老师要有真教的本领,即要能做;二是老师通过做来发展自己,推动科学进步。学生实学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通过实践——做来学;二是要学会做的方法,而不是“死学”、“死做”。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不是不重视理论教学。相反,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正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特色之一,是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分水岭。高职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培养既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上,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培养简单的操作工,而是培养“手脑并用”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理论教学不能忽视,但理论教学必须为实践教学服务,并用于指导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就是要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践的方式达到对理论的理解,通过实践的验证达到对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必须指出:实践教学不是指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而是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学生的道德培养、各种素质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总之,高职教育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只有狠抓实践教学,在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上下功夫,才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唯一出路。
3、“教学做合一”之高职教学法
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学生认识自然与社会,教学生学会怎样认识自然与社会。其中,学会怎样认识自然与社会更重要。人的认识能力是人的求知动力、求知方式和求知结果的综合体现。人的实践能力则是人的认识动力、实践动力、实践方式的综合体现。知识只有转化成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成为力量,否则就只是可能的力量,而非现实的力量。
“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果只重书本知识,而不是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须手脑并用。”③“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不同的知识教学方式对增进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作用是不同的。方式是内容之本原,内容是方式之结果。不同方式内容构成的速度、结构和质量也不同。不同内容既需要不同方式,也强化不同方式的形成。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上突破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做到“四个结合”、“五个淡化”、“六个突出”,并大力加强高职教师的自身培育,实现教法、学法、做法合一。
“四个结合”。一是教师讲授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传授的阶段上,应针对学科的不同特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采取讲授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双边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相结合。高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在采用课堂教学的同时,大力推广非课堂教学形式。所谓非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以外所有的教学方式。非课堂教学方式具有教学场所的多样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以及教学目标的针对性等特点,因而十分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效果最为直接、最为具体,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有助于学生专业技术与创造力的发展。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训体验教学相结合。实训体验教学方式最能体现高职教学特色。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采取多种形式的、直观的,并借助于有效的教学设备参与所完成的一种实践教学过程。实训教学一般包括实验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大模块。实训手段较为宽泛,因其学科不同而相互区别,实训手段包括实验、测试、技能、训练、设计、项目研究、模拟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训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加深对岗位的职业体验。四是传统教学手段与科学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为了提高高职学校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还应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改革。在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科学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个淡化”。淡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淡化学生与劳动者的界限、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淡化专业界限、淡化学期界限。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围绕培养学生技能这一主旨展开的,很难再按传统意义的理论课教学还是实践课教学来定义。
“六个突出”。一是突出多样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教育市场呈现多元、多样、灵活的体系,各种教育服务一应俱全。二是突出终身性: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终身教育,而不是终结性教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拓展自己的功能,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学校教育,根据社会职业变化和需求,不断改革和完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适应和满足各类社会成员的终身教育需求,这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办学发展趋势。三是突出职业性: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突出职业性;以生产环节、工艺流程、工作程序为教学环节,从教学过程上突出职业性;以专业、课程、教学模块为教学特征,突出职业性。四是突出主体性:学生应在开放、主动、交互式的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判断学习者的需要、设计学习环境、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评价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提倡参与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五是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减少理论教学中论述性、演绎性知识,增加职业性知识和应用性技能;减少假设性知识、学说性理论、验证性实验,增加实用性知识、成熟的技术和综合性实践;减少观察性、参观性实习,增加操作性、生产性、顶岗性实训。六是突出企业性: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要贴近企业,有经理味道;学生角色要贴近职业,有员工味道;教学组织贴近岗位,有企业味道;教学评价贴近职业资格鉴定,有职业培训味道。
要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必须教人先教己,教师应努力加强自身的培育:拓展培养渠道,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资源;提高职后继续教育质量,做到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努力达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并取得相应学位和资格证书;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实践,自觉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工作实践为导向,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学院为载体,拓展教育科学知识,提高专门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1).
[3]林永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特色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7,(18).
[4]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5]蒋锦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实践对策[J].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