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11/12 阅读数:145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教师教育开放性的需要。高师“小数教”课程改革势在监行,这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新型小学数学教师的需要。就“小数教”课程如何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论述,通过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实践。提高从教能力,进一步突出”小数教”课程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实践

1、现状与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以下简称“小数教”,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研究能力的重要课程。随着社会发展对师资的高素质、高学历要求以及教师教育开放性的需要,我国教师教育的层次不断提高,小学教师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应该说教师的专业化、教师培养逐步地走向开放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然而,中师取消导致小学教师培养的削弱,极大地削弱了师范性。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并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理论与模式,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套用高等师范或者沿袭中等师范的模式,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各院校都在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大致形成“综合培养模式"“大文大理培养模式~先综合后分科培养模式”“分科培养模式州21。基于这样四种培养模式,“小数教”课程的设置主要存在主要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对课程设置的影响。一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不仅应有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还应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较深厚的基本功,成为某一学科的教学骨干和研究者。考虑到小教专业学生深造要求,课程设置与教学更多着眼于教育专业课,忽视了“小数教”专业课程的作用与影响。课程观对“小数教”课程设置的影响。高师“小数教”课程设置一直以“教育学+心理学+数学学科知识+小数教法”为主,这种简单拼凑的课程,缺少学科结构和课程体系内在的统一,缺乏师范教育的基础性和师范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数教”课程内容与教学的影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增添了数学建模、数据处理、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内容,体现了数学探索的过程,而高师“小数教”课程内容与教学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对。

2、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我们说“小数教”课程的定位不是来自专业设置的某种标准和原则,而是来自小学数学教师职业本身,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的发展为“小数教”课程建设提供了基本思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方面,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教师综合运用教育学知识和学科知识来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内容是如何被组织、呈现给特定学生的知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知识。从本质上说学科教学知识应包含关于学科内容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教学方法的知识,且各部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综合知识体系。从学科教学知识的视角来审视我国当前的师范教育,可以发现比较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渗透,而忽视对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培养,师范生获得的往往是脱离教育现场的、片断式的数学教学知识。因此,我们应以学科教学知识所涉及的三类知识体系为框架,对小数教课程内容加以梳理,帮助学生形成以学科教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知识体系。

由于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带有实践性和建构性的知识,相对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来说,在小数教课程实施中要使师范生获得充分的学科教学知识更困难些。如何在“小数教”课程实施中提升师范生的学科教学知识水平?舒尔曼对于学科教学知识水平的提升提出过一个行动模式,即需要通过理解、转换、指导、评价、反思,再到新的理解、转换、指导、评价、反思这样一个螺旋式循环的行动过程HJ。也就是说,学科教学知识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基于反思和实践不断融合建构的过程。因此课程的实施应以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并开展教学活动,要研究教材、研究小学生、研究教育情景、研究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听课、讲课、研课等实践活动,促使我们的准教师不断反思自己和他人教学中个体性的、实践性的、缄默性的学科教学知识,真正促进他们实现这种动态发展过程。

3、课程实施的几点思考

3.1明确课程目标

“小数教”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重要必修课之一,其课程目标是提高师范生对小学数学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含正确的学科观以及对学科发展脉络的清晰认识,对学科核心内容的准确把握,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深刻理解和良好的学科教学能力等。而“小数教”课程目标的实现,应落实夯实基础、强化技能的课程理念,特别是在课程实施中提高师范生理解数学及相关概念的水平,对要教的内容不仅知道其本身怎么理解,更要善于把握从教学的角度上去怎么理解,关注如何从小学数学现实中提出问题,然后探讨给出某种解释和解答。例如:负负得正这个问题怎么理解?作为教师需要知道它的背景是什么?

3.2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小数教”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上看,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知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手段成为其核心培养目标和技能的内涵。由此,“小数教”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获得较为精深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主要是小学数学课程整体结构的理解,构建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系统的分析理论体系。二是研究认知心理学理论,构建小学数学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系统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以及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小数教”课程体系和内容做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首先,课程理论部分要注意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材,通过案例教学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中,关于学习理论,可结合心理学和数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当前主要学习理论和学说(避免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内容重复),侧重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些行为特征做深入剖析。关于教学理论部分,可关注对小学数学不同类型的内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组织教学,关注教学中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教学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与学生认知心理的协调发展,切实落实好“四基”。

3.3促进教材建设

八十年代初期,全国各地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一般都是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编著的《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发展到专科层次后,国家及很多院校都编著了多种版本的教材,其中北师大周玉仁教授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论》在全国各地使用较多。目前本科、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材也有多种版本,而已编就并投入使用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材近十余种。但是随着教师教育开放性、专业性的需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多变化。例如: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体现了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数学教育承担的不再仅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以“探索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是知识的传播向能力的过渡。修定后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于201112月正式颁布。因此,对于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小数教”教材的建设及修订势在必行。具体需关注:对小学数学知识系统和教学知识系统进行拓宽和加深,吸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理念,以高师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应具备的初等数学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基本要求为依据,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合理安排知识结构序列。整体上要广泛系统,自成体系,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教材的教育价值功能。教材编写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加强对现实理论课题的探究性学习研究。

3.4强化教学实践

传统师范教育历来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师范生一进师范学校的校门就应该接触中小学校、接触孩子,巩固专业思想,加强教育见实习。教师职业的特点就是实践性,而前提是教师需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现今世界各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更加重视教师内在能动性对其专业发展的作用,传统观念受到挑战。也就是说教师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调整、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地在教学中检视自己的教学行动,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因此,小数教课程的实施,应尝试实践与反思取向的教学模式。

首先,优化“小数教”课程学习的生态现状,使师范生经历作为教学行动研究者的过程,打破师范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封闭性,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开放校内各系统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师范生参与小学数学教育实践研究的机会和实效。其次,“小数教”课程的实施,尽可能让师范生在模拟或真实的课堂里实践。例如课程实施中可选定某一专题,通过观看教学录像或个案,然后教师和师范生一起讨论和解释教学事件和理论,并给出合适教学行为的解释和标准,促进师范生学会分析教学行为和发展教学观。因为教师的教学知识很大一部分是情景化、个体化的,这种情景化和个体化的知识是靠经验、反思、挑战自我和领悟获得的。

再者,实施导学制与导师制。通过实行导学制,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中给予学生的指导较少的现状,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大学二年级时,每个学生配备导师(可以是见实习学校教师),学生主要是跟随导师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和进行课题研究,导师定期进行讲座,定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指导,有效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6)

[2]刘慧,王智秋.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98-102

[3]SHULMANLSKnowledgeandteachingFoundationsofthenewreform[J]HarvardEducationalReview198757(1)1-22

[4]SHULMANLSThosewhoundemtundKnowledgegrowthinteaching[J]EducationalResearcher198615(2)4-14

[5]毕力格图,等.论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的学科成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