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背景下贵州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语文作为通识课程,在高职教育中长期被边缘化,存在师资“量”与“质”不协调、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教材缺乏特色、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经验具有借鉴意义,为贵州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指出了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贵州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高职语文教育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学生阅读古代典籍、学习传统文化的畏难情绪有所增长,书写的规范性逐渐减弱,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冲击,民族文化传承断代并逐渐没落,这些情况使一些青年学生认为民族文化已过时,以致对外来文化推崇备至。在这样的危机下,高职院校语文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与创新困难重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人文教学资源,在高职语文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把传统文化中的人文资源运用到高职语文教学和校园活动中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将他们培养成为既传承传统文化又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职业人才。本文立足于贵州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实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为契机,深入探索贵州高职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出路。
1、贵州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生语文知识素养参差不齐
在高职院校学生构成中,一部分学生经过中专教育升入大专,另一部分则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经验表明,高考统招的学生比中职升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高。另外,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偏科严重的问题,这一点在语文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就学生本身而言,不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构成、阅读以及写作能力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1.2汉语言文字使用失范
受现有流行文化的影响,汉语的纯洁性受到很大的破坏。网络、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让高职学生使用键盘的时间远远多于书写的时间,学生的书写技能严重下降,错别字多,语法怪异。据调查,高职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少,用手机进行碎片化、快餐式、娱乐性阅读的比重增大,很多学生不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在经典阅读上,阅读能力出现不升反降之怪现象。
1.3师资“量”与“质”不协调
据调查,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多是本科以上学历,原来所接受的教育与高职教育区别很大,这使语文教师在从事高职语文教育的初期缺乏经验,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于语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高职院校在发展策略上多重视专业建设,对基础课缺乏有力支持,语文教师长期缺乏交流合作的平台,缺少培训的机会。语文通识课在学校被严重边缘化。语言教学一线教师除了完成基本课时量以外,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
1.4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教材缺乏特色
课程和教材是高职语文教育实施的核心要素。贵州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教材缺乏特色的问题。一些理工类的高职院校认为没有开设人文通识课程的必要,导致了语文课程的长期缺席,另一些高职院校仅根据基本需求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在课程安排上语文常常让位于专业课程,每学期课时量非常少。很多贵州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常常忽略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只限于狭窄的专业领域单一的工具人、技术人,应培养具备较强职业能力,能适应职业结构和岗位变化,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核心教育理念,对语文选修课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
另外,高职院校语文教材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在语文教材的选择上向本科院校看齐,内容上不太符合高职院校培养需求。不少教材只注重传统名家名篇的选择,对当代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关注较少,教材中结合地域特色、职业特色的地方也比较少。不少高职学生拿到教材认为是高四语文的延续,容易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一些开设人文公共选修课的教师没有合适的教材,只能边讲边收集材料,组织教学。
1.5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一些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上,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训练,学生通过学习课程记住的是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生动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的教条式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一些教师仍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模式,未能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开展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未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听、说、读、写”职业能力训练欠缺,第二课堂拓展困难重重。
1.6考核方式不适应职业教育需要
一些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仍采用传统的以单一分数来衡量学生成绩和教师水平的评价模式。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中,注重知识点的考核,缺少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手段,缺少学生主动发挥的机会,也缺乏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动态评价,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2、“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经验及其对高职语文教育的启示
2.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贵州省教育厅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内容非常丰富,通过诵读经典活动、举办系列讲座或论坛、上好一堂传统文化课等形式,为高职院校营造书香校园。通过系列活动,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学校长远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既有职业技能、又有文化素养的技术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为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诵读经典,上好一堂传统文化课等活动,重新唤醒了教育者对经典与传统文化的重视。营造书香校园,为高职学生提供了更好的阅读氛围与学习条件。
2.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和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对语文教育的启示是多重的。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当代,强调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首先,我们需要语文教育具有历史感、民族性,重视自身文化的优点与长处,不断吸取精华,充实教育内容。其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院校之间各有特点,在开展语文教育时需体现地域文化,不照搬别的区域、其他院校的教学模式。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提倡诵读经典,通过营造书香校园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精神,语文教育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可把诵读经典贯穿于语文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需强调语文文字纯正性和规范性,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书写规范。
3、贵州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劳动者不仅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还需要是身心和谐发展的劳动者。因此,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需以此为方向,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重视阅读,树立“大语文”观
《学记》中提出高效的学习是课内外的互补,古代语文本身就是文史哲的集合,今天的“大语文观”正是对于这一观念的传承。在“大语文观”中,阅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吕叔湘提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要使高职院校学生语文素养有较大提高,需在语文教育中重视阅读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重读”,生动有趣地为学生讲解背景知识,通过深入阅读,提升高职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此外,树立“大语文观”,还需丰富相关的语文选修课程。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较为单一,学生在语文必修课中延续了“高四”的语文教育,对语文缺乏兴趣,单一的课程设置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开发相关的语文选修课程,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促进职业能力提升为原则。类型多样的语文选修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对于提升语文素养、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也大有裨益。
3.2打造复合型语文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需要,鼓励和督促语文教师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同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派遣语文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或挂职锻炼等方式,让教师感受真实的职业生活,获得行业企业的经验。此外,语文教师也可以积极主动地了解专业课特点,甚至走进专业课课堂,通过不断学习,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共同提升。
3.3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校本特色的语文教材
教材的使用直接影响到语文教育的开展,高职院校应兼顾人文性与应用型的要求,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校本特色的语文教材。高职教育实践性较强,所以需要教材内容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适应未来专业岗位和继续学习的要求;二是与专业相关,与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养成有联系;三是能启发思维、感受创造和审美愉悦、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使语文课针对性更强,最终实现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4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调动师生积极性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首先需要调动语文教师的积极性,转变原有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学目的,侧重不同的教学点,应避免一刀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应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走出传统的语文课堂,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开展,不仅有系列活动,还有讲座和论坛等多种形式,如文学系列讲座、各类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潜能,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真正达到了语文教育的目的。
3.5改革评价体系,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以单一分数来衡量学生成绩的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适应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新的形式下,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形成开放式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应实行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并重,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并重的考核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可采取开闭卷相结合、口笔试相结合的无标准化答案考核。积极推进学分制考核机制,把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讨论发言记录,语文相关的比赛成绩等纳入学分制考核,教师在期末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语文成绩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反映。
4、结语
通过对贵州各高职院校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到贵州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首先,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不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较弱;其次,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不高,语文教师的“双师”建设进度迟缓,教师下企业深入实践更是一纸空谈;最后,第二课堂的开设困难重重,辩论赛、演讲、旅游解说、商务情景式谈判等新颖教学模式很难实施。由此可见,经典阅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任重道远,承担文化传承重任的贵州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克服阻力,结合自身特点,扎实稳步地推进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72-73.
[2]杨昕蔚.高职语文教育问题调查与建议[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孟庆兵.谈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4]黄蔚.期待视野下工科类学校人文选修课程的研究与探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