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及课程建设新探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10/23 阅读数:153

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及课程建设新探

摘要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是初等教育实践发展的历史推动,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现实要求也反映了教育学学科自身既有综合又有分化的发展趋势。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任务,是建立形成初等教育学的理论范畴和学科体系,为儿童学习和成长创造一片崭新的天地。基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应当重定课程的目标取向、重组课程的知识构成、重构课程的体系平台。

关键词初等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学科诉求;课程建设

近年来,伴随着教师教育层次的提升,小学教师培养逐渐融入大学文化。在教师专业化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材建设蓬勃发展,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初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也由原先以教学观摩、教法交流为主的联谊组织,发展成为以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为主的专业组织。与此同时,初等教育学开始了学科诉求之旅。但初等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还面临一些疑惑:既然有了普通教育学,还有必要研究和建立初等教育学吗?初等教育有“学”吗?初等教育学有无自己的学术空间,能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吗?

作为一种回应和探索,初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发挥自身组织和群体优势,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研究项目“小学教师专业化与教育类课程开发研究”为依托,对初等教育学学科与课程建设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总结了该项目研究成果,并对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作了进一步探讨。

1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合理性求证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初等教育的研究,主要指向小学各学科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等微观领域。初等教育一直涵括于普通教育学之下,没有作为独立的理论范畴和研究对象,更没有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等教育学对普通教育学的超越及学科诉求,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应从历史、现实和学科自身发展三方面求证

1.1初等教育发展的历史

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可以说是初等教育性质、职能和学制地位不断演变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20世纪上半叶,初等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阶段。初等教育性质和职能变革呼唤教育科学为其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科支撑。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反叛与超越。在杜威教育思想及“杜威学校”影响下,关于儿童心理和生活适应方面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发展成为初等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对中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20世纪下半叶,初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成为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的全民教育、“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同时,教育过程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被更加深入地揭示出来,初等教育理论研究也臻于成熟和完善。例如,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E.L.波伊尔在系统研究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后指出:“我们的结论是,目前需要有一个初等教育的新思路,要有一项全面的计划,使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学校教育实践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他认为初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最基本要素,用一个最简单的词来概括,那就是“联系”—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各门课程和知识是相互联系的,课堂内容与文娱生活是联系的,学习与学生生活是联系的。为此,他提出“基础学校”的设想:形成一个社区大家庭,使人们相互联系起来;开设的课程是相互关联的,增强学生所学知识内容的连贯性;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学校的环境;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也认为:应当重新认识儿童、认识小学教育;小学教育不是升学教育的基础,而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人类倡导构建学习化社会的时代,它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为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态度、人生态度形成的关键时期。她提出应当从生命立场认识小学教育特殊价值,珍视小学生学习活动中情绪、情感,为儿童生命发展奠基。有鉴于此,初等教育学的建立,就是要挣脱以书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普通教育学桎梏,把初等教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开拓初等教育新思维,揭示初等教育的特殊性质、功能和价值取向。

1.2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现实要求

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也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推动。与中学教师专业化相比,小学教师更加突出文理知识综合性和多学科教学的胜任能力,其专业性亦即不可替代性在于对儿童心理结构和发展水平的适应和对知识的心理学化。研究表明,一个好的小学教师所具有的品质至少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很宽的知识面;非常了解孩子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坦率、可信赖的人。这种对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方面深入了解及在此基础上对儿童的教育,建立坦率、可信赖的师生关系,其本身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系统专门的学问,并且只有通过专业培训才能获得。初等教育学的学科诉求,正是要促进对初等教育系统研究,由“术”的范畴建设成为一门系统、专门化的“学”。

我国自师范教育产生以来,小学教师制度化培养主要以普通教育学为基础,以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为摹本建立教育类课程。1919年以后,杜威教育思想的传入,儿童生长与发展、儿童生活经验与活动倍受重视。于是,师范学校教育学课程更加凸显儿童的地位以及初等教育的特殊性。解放后,对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全盘引进和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又将初等教育导入书本、课堂、教师中心主义。凯洛夫《教育学》是一本研究青年一代教育教学和教养一般规律的普通教育学,重视以教育一般规律为基础提出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新时期中师《教育学》教材在联系和面向小学、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方面做出很大努力,但总体而言,对于初等教育的研究只是作为一门课程及相应的教材建设上,基本是普通教育学的演绎,缺少学科诉求。

近年来,在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推动下,“小学教育”成为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然而,小学教育专业面临一个迫切的现实课题,即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必须建立形成一定的学科做支撑。否则,小学教育专业就难以有存在的价值和基础,小学教师专业化也将面临危机。鉴于此,当代教育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使命,是对初等教育进行一种学理的研究与把握,在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生理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管理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史学、比较教育学等基础上,建立关于初等教育的专门学问和独立学科—初等教育学。目前,部分设置初等教育学院的高校纷纷建立初等教育(或小学教育)研究所,开展初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构建必要的学科基础。

1.3教育学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

一般认为,作为初等教育学母体的普通教育学,一是特指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教育学开山之作—《普通教育学》,二是以研究普通中小学教育为对象的教育学,三是以一般教育原理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基础。这三者固然有着历史的和逻辑的差别,但毫无疑问,后两者是作为前者一定意义上的现实存在形式。正如赫尔巴特在《对〈普通教育学〉的自我说明》中指出的:《普通教育学》是在“把一个孩子从8岁一直教到18岁的特殊情况下应用”。虽然他把普通教育分为3岁前的教育、从4岁至8岁的教育、少年年龄期的教育和青年年龄期的教育,但他的《普通教育学》最早是大学使用的,为培养中学以及师范学校教师服务的,以普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质和不同教育阶段的特性由此被忽视。

2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任务与取向

初等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脱胎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必须担当起学科诉求的重要使命,进行学科建设,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形成特定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学科建设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与开发,为小学教师专业化提供必要的学科支撑。

2.1建立形成初等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

初等教育学应从普通教育学桎梏中挣脱出来,应当改变初等教育理论上的失语状态,确立初等教育学原理、比较初等教育、初等教育思想与制度、初等教育学校与管理、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初等教育研究与实验、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等等研究领域和方向,建立自己独立的理论范畴和学科体系,凸显初等教育的特殊性质、特定功能和特有的价值取向。

致力于改变长期来初等教育被异化扭曲成为一种升学预备教育的传统思路,从生命立场重新理解初等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因此,我们不仅要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而且要从生命的角度,确立初等教育的社会基础、心理基础和生命基础。同时,总结吸收和提炼近年来国内外初等教育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特别是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新基础教育”改革和探索、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等。使初等教育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羁绊,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远离生命活动的教育孤岛,进而彰显一种生命价值,成为回归生活、培育丰富人性的精神家园。

促进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种价值取向的整合,凝练自身独具的学术品格。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主义冲击和推动下,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人文科学教育学开始勃兴。人文科学教育学以日常生活经验为研究起点,重视对教育生活世界中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描写和解释,是一种“祛魅”的教育学。初等教育学应当积极吸收人文科学教育学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不是通过抽象的概念而是确立人本主义价值维度和研究范式,回归教育生活世界,注重对儿童的现实和生活世界保持一种现象学的敏感性,理解与孩子共处情境之中的教育意义,重视对儿童生命及其成长的理解、尊重与人文关怀。初等教育学在实现两种价值取向整合的基础上,重新确立初等教育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这是现有的普通教育学普遍缺乏、不能替代和涵盖的。

2.2为儿童学习和成长创造一片崭新天地

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根本宗旨和使命是通过学科建设,在新的初等教育理论体系基础上,创立初等教育新的理念、制度和实践样态,为儿童学习和成长创造一片崭新天地。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考察整个教育体系和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提出:“初等教育或对少儿的小学教育,主要是为`做人'打好基础,要培育情感,背诵精华,引导好奇,保护个性。”其中,培育情感即培育出合乎人性的情感,这是初等教育的头等大事,背诵精华是背诵中华文化经典。引导好奇是因为好奇心乃学习、思考、实践和发现、发明、创造的强大驱动力,同情感理智和做事做人密切相关。保护个性是要创造环境,使儿童获得健康成长。这些与波伊尔提出的初等教育新思维—把学校建成促进儿童学习的社区大家庭、建立连贯一致的课程、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致力于品格的塑造,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初等教育学应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改变以“双基”训练和书本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弊端,确立初等教育新的目标和价值导向、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学校制度与学校文化、教育活动体系、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形态、质量标准和成绩评定方式,还儿童灿烂童年,促进儿童全面、和谐、自由、创造性地成长。

2.3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与开发

基于学科诉求的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是两个既联系又有各自规定性的概念范畴和实践过程。联系方面包括: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学术营养和知识源泉。没有学科支撑的课程建设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一个直接动因,是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的需要。而且,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是学科队伍的建设形成和学术成果的创造取得;同样,课程建设及其教学同样依靠一定学科背景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这两者是共通的、相互促进的。但也不应忽视两者区别的一面。首先,学科建设有着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强调自身概念、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的特定性、周延性,与其他学科形成的清晰边界。课程建设虽然要以学科建设为前提,但更要服务和指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受制于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社会需求和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身规律。因而,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不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的浓缩与再现,而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其次,大学中的学科最初只是为培养人才设置的,但随着大学社会职能向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拓展,学科建设更加追求学术性,重在知识创造与生产。课程建设当然也以一定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性为基础和目标追求,但更为注重实践性和知识的选择与应用,服务于人才培养。第三,学科划分与设立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呈“树状分支结构”,学科及其分支是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则是以一定学科分类为基础,根据课程与学生需要及专业发展的关系与小学教育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来进行分类和确定其性质、地位和功能的。因此初等教育学应当在学科诉求和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社会需求以及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特点,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E.L.波伊尔.基础学校[A].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四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阮成武.整合与分化: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11).

[5]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8]王续琨,丁立新.教育科学学科结构和新学科生长点探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9]胡寅生.师范院校教育学教材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