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建构策略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10/18 阅读数:19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建构策略

摘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建构既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网络文化引领、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高地的必然举措。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建构,就要把握网络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现状,还要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生成机制,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特质,最终探索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建构;策略

“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特别是在互联网不断普及发展、网络运用人数呈几何层级增加的背景下,有效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保证网络文化阵地的话语权不仅事关青年一代健康成长,而且事关网络文化引领,同时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建构,不仅事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而且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网络文化引领,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高地的应有之义。

1、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式微

网络的不断发展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跨越地区、种族、时间等限制因素呈现在每个人的眼前,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在这种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之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无法有效引领大学生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式微。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导性式微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使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运行过程中,教育者先天具有组织、策划、控制、实施、支配等优势,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达成预期效果。网络化背景下,多元、开放、复杂的网络环境解构了教育者的主导权,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导性式微。

一方面,从话语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导性式微。从数量上看,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是众多话语的一种,教育者不再具备控制、支配等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甚至会被淹没在网络多元文化大潮之中。加之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主动触网、有效用网、积极发声,话语数量在多元网络信息中犹如沧海一粟。从话语质量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还停留在传统的话语体系之中,没有及时进行话语的再生创造,推出兼具网络形式和意识形态内涵的话语,成为网络化成长起来的一代所接受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从话语传播交流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导性式微。网络化交流互动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双方之间的平等互动,自觉自愿。因此,拥有平等话语权的双方,即使教育者有意提升自身话语权的主导性,只要教育对象不认同、不认可,就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隐形屏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无法得到有效实现,话语主导权的衰弱、式微由此可见一斑。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权威性式微

就以往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确立,更多的是因其教育信息的单一性、教育内容的权威性、教育影响的广泛性让大学生产生内在的尊重和认同,从而将知识内化。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权威性则因多元网络信息获取便捷、青年大学生掌握网络话语权而遭到挑战和质疑。一方面,多元网络信息触手可及。与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对信息控制垄断所形成的话语权威不同,网络化背景下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新媒体等各种渠道及时、快速、方便地获取各类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地看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之外的东西。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被网络化下的多元信息、多样思潮消弭和解构,无法实现对普通网络信息、网络文化以及多元网络思潮的有效引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化的背景下能够掌握网络话语权。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和信息具有政治性、时代性、新颖性,能够让广大教育对象产生一种对于权威的尊重和认同。新形势下,特别是网络化背景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同处于网络化信息环境之中,教育者的话语优势不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掌握了网络话语权,特别是随着微博、微信等让广大网民进入话语场,提供“麦克风”之后,这种境况愈加明显。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一般网络多元文化相比,尚未形成“高势位”的引领态势,无法有效带动和引领多元网络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

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控制力式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确立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具备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一旦控制力缺失,“把关人”的功能消解,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网络文化必然会趁虚而入,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诸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将不复存在。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虽然大学生会受到来自社会思想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但由于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拥有绝对话语权,能够利用话语权的优势对不良思想文化观念起到过滤和引领的功能,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和约束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性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权威性正在遭受挑战和冲击,这必然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控制的式微。因为教育者在面对多元、复杂、开放的网络环境时,无法加强把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教育引导功能,引领网络文化思潮;同时,由于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选择范畴越来越广,选择空间越来越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已经不是大学生的唯一选择。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生成

如前所述,在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式微,无法有效引领和带动大学生思想。因此,在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必须结合网络化背景,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场域的话语权,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掌握大学生思想,引领网络文化思潮,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高地,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体系,唱响健康和谐的网络主旋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首先作为一种网络权力而存在。“网络权力是在网络空间上建构的文化与政治的权力形式,它由三个相关部分构成:个体的、社会的与想象的网络权力。个体的网络权力由化身、虚拟阶层及信息空间组成,然后导致网络政治活动;社会层面的网络权力是由科技力螺旋与信息流空间建构而成,然后产生虚拟的精英,权力在这里作为网络空间的统治形式;想象层面的网络权力由集体想象的理想国及地狱国建构而成,权力在这里是社会秩序的构成要素。”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又具有意识形态的权力,具有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目标和指向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生成兼具网络权力与意识形态权力双重性质,这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生成的特殊性。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基础

人是一切生产生活中最活跃、最直接、最具创造力的因素。网络话语权的首要生成要素是人。它首先依托触网的个体在网络空间的化身,形成虚拟阶层,产生信息流。因此,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生成,其个体层面的触网主要指的是各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涵盖高校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学工部、团委等。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关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涉国家网络文化建设和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因此此处的个体层面明确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些人员在网络中形成虚拟阶层,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要求,以符合大学生认可、认同的形式,产生涵盖国家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等内容的信息流,与大学生持续、有效地沟通互动,或显或隐在网络空间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领网络思想文化走向,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2.2话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关键

网络化催生“眼球效应”。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要有效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赢得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而言,在信息碎片化、传播快捷化的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话语”不仅局限于大学生所使用的网络语言、文字,而且要在网络化背景下,将时政内容、主流价值观、党的方针政策等融入网络文化产品中,引发大学生对内容的关注、认同和共鸣,产生价值共识。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要兼顾网络权力和意识形态权力,就必须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络时代大众偏好的连接点,创造出满足广大青年大学生需求的网络文化产品。一方面,在形式上要具备吸引受众眼球的关注点,满足大众对于网络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另一方面,在内容上要注重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质着手,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特点、富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具有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作用的思想价值观念融入到网络文化产品中,将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进行热点消费、网络关注的过程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意识结构之中。

2.3形成共同信念是目标

如前所述,依赖想象层面的建构、将集体想象统一起来、构建共同的网络社会秩序、形成共同价值信念是最大限度凝聚大学生群体、达成共识的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生成的最终要素。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生成的这一环节而言,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在与非主流思想意识形态交流交锋过程中,展现话语优势,强化认同。网络化环境下,多元、复杂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充斥其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为了增强自身影响力和带动力、真正掌握大学生,就必须有阵地意识和斗争意识,主动同敌对意识形态直接交锋,在交锋过程中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隐含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并在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青年大学生共同价值信念的形成,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确立。二是要合理设置议题,有效沟通交流,形成“共同归属”。在坚持斗争的基础上,要凝聚最大的价值共识,必须加强同青年学生持续、有效的互动讨论。即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时政热点的实际,创设富有时代气息,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对于大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有帮助的讨论议题,依靠交流讨论过程中所形成的“集体想象”,产生“共同归属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掌控网络生活的秩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价值目标规范网络场域。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建构策略

分析网络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式微现状,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生成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的引领,唱响积极健康网络主旋律。

3.1加强队伍建设,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主导权

如前所述,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性式微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网络场域中教育者缺位,“教育主体不在场”,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数量和质量,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因此,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生成机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建构,首要的前提是建设一支能触网、会用网、有目标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主导性。一是要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可观、具备理论功底、掌握网络技术、熟悉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建构的有力保障。二是要善于调动队伍工作积极性,增强话语数量。高校要积极探索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坚持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并重的原则,为队伍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建构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充分激发和调动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的话语数量。三是要提升队伍自身媒介素养,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质量。“眼球经济时代”,单纯的理论性说教已经无法获得大学生的关注和认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有效提升话语质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创新发展,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熟悉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和规律,把握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喜好和需求,了解网络文化信息和产品,掌握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3.2创新教育活动,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权威性

要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建构,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权威性,必须结合网络场域,创新教育活动。一是要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的网络话语权。网络化背景下,一方面,大学生掌握着一定的网络话语权,能够在网络中自由发声,并借助多元开放的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络化信息具有自主选择权,接受与否全在自身是否认同。因此,要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网络话语权,给予大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的空间和渠道。这不仅能够赢得大学生对于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尊重,而且能够从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中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引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权威性。二是要创设“共境”的网络生活,引发“共情”。所谓“共境”就是与大学生处于同一网络生活环境,平等交流互动;“共情”是心理学上的概念,指的是交流双方因所交流内容的一致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网络化背景下,要有效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必须在双方之间创设生成共同的交流情景,在平等、真挚交流的基础上,因为共鸣而达成有效传播。教育者要结合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产品消费中的实际,真正融入到网络生活中,真切感知网络文化世界,保证交流互动环境的一致,保证共鸣的产生、“共情”的生成。三是要引导大学生理性批判和表达。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网络化背景下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全面思考、理性批判、理性表达,并在教育引导过程中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权威性。

3.3推进认同建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控制力

虽然当前高校积极建设红色网站、理论学习主题网站等,但是由于表达生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无法有效确立。因为这一类传播媒介和载体只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翻版,换汤不换药,与当前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需求和偏好相距甚远。所以,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认同建构过程中,要结合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和网络文化价值诉求,设计和生产富有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多样化的网络文化产品。如前所述,话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关键。因此,一方面,应以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根,融入多元网络文化产品中。“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就是在“晒旅游”的过程中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等融入,传递爱国正能量,这一活动不仅没有引起排斥反应,而且受到大力追捧和效仿,话语影响力巨大。再如微薄话题中的“习大大在福建”运用青年大学生喜爱的简明活泼的风格,将国家主席勤勉、为民、务实、清廉等主流价值取向融入其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表明在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过程中,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保证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又要注重设计多样化网络文化产品,保证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认同。在坚持意识形态属性的基础上,注重大学生的网络文化需求和关注偏好,创造出能够为大学生所关注和认同的网络文化产品。“我和国旗合个影”“习大大在福建”等,这些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学生的讨论、关注、认同甚至践行,真正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掌握和引领大学生的目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找准了大学生网络文化关注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契合的连接点来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表达形式与大学生网络文化关注和需求的一致。

3.4强化共同信念,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整体性目标

在推进认同建构的基础上,要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整体性目标,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将教育内容转化成自身行为意识,外化为学习、生活的习惯,必须强化共同信念的建设,在集体想象层面构建出共同的价值归属。大学生对于富含主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认同是一种即时性、消费性认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但与引领网络文化,唱响健康向上网络文化主旋律的目标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善于通过集体想象将大学生在精神文化的层面聚结起来,形成共同价值信念,建构大学生群体精神上的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具体而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建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核心,在网络层面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归属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成为大学生彼此联结的共有精神文化,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信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3]才岩.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德育工作模式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95-97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93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