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如何突破社会认同危机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长期面临招生难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歧视,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度低。社会认同理论为个体如何选择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理论解释,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解释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社会流动、社会竞争和社会贡献是高等职业教育突破社会认同压力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认同;社会流动;社会分层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遭遇社会认同危机
近些年,媒体关于我国高职院校遭遇生源危机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如2012年光明日报《高职招生难更需“冷思考”》文载:山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12年高考录取情况显示,虽然高职录取线已降到180分,但仍有96所学校三次投档无一人报考。招生再度“感受到了阵阵寒意”。更可怕的是,这种生源危机已经蔓延至全国,根据各地招考部门陆续公布的数据,广东、河南、河北等省份均出现了招生难现象。“现在五年制大专班铺天盖地,这些大专班好像跟高职校没啥两样,要想念大专,初中毕业时就随便可以挑。既然上了高中,目标就是大学,高中多上了三年,再去高职校当自己初中同学的学弟,那样多没面子!”永泰三中的高三应届生小李说,他从上高中的那一刻就定好了自己的目标,虽然现在成绩不理想,但如果考不上本科院校,他的首选还是复读。学生家长的“职校歧视”也根深蒂固:“我这几天再看看,有没有学校能降分,只要能上本科什么学校都行,不行就复读,上个职校,说出去多丢人。”
高职招生遇冷、高职招生难的呼声似乎越演越烈。在高职院校招生难背后,原因复杂多样,如国家政策导向问题、生源数量问题、高职教育质量问题、高职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社会传统文化偏见问题,等等。高职教育仍然没有被社会完全认可,更多的还是被作为低于本科层次的教育,社会存在“职校歧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低仍然是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2、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个体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用来解释群体行为的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是由社会分类(social-categorization)、社会比较(socialcomparison)和积极区分原则(positivedistinctiveness)建立的。特纳(Turner,1985)对泰弗尔的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补充,进一步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theory)。他认为人们会自动地将事物分门别类;因此在将他人分同是通过群体间的社会比较获得的,如果没有获得满意的社会认同,个体就会通过行动进行认同重构或认同解构。高职教育存在的客观局限,如高职教育历史积累薄弱、国家政策重视不足、定位不明确、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等,由此,个体对高职教育产生消极或负面评价。这种消极或负面评价导致个体对高职教育情感上的认同危机和行动上的直接排斥。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要获得个体满意的社会认同,需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局限,客观对待消极或负面评价,找到自身发展或寻求突破的增长点,顺势而为,在经济与产业发展布局、文化传统与观念、教育机制与管理体制等方面寻求破解之道,向受教育个体提供满意的教育和服务,满足个体对接受高职教育的期待;另一方面,由于接受高职教育的个体在社会认同水平上的自我尊重会倾向于寻求积极的高职教育社会认同,从而产生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自我激励,因此,接受高职教育的个体对高职教育的积极评价将是提升高职教育社会认同的内生性力量。
3、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发展模式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内仍处于较低地位,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歧视”和社会认同不高的现实短时间内难以逆转,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国家宏观政策引领下,以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战略转移为契机,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现代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要求为标准,落实高等职业院校依法自主办学,完善现代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制度,增强高职院校实践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竞争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内的应用技术特色,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社会就业中的不可替代性作用,进而促进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对群体间地位关系进行了研究,特别是群体中低地位群体成员的自我激励策略。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会通过群体关系来维持和提高社会认同,采用的策略有三种:社会流动(socialmobility)、社会竞争(socialcompetition)、社会创造(socialcreativity)。对策略的选择依赖于他们对自己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关系的知觉。在此,运用社会认同理论的自我激励策略,研究在高等教育系统内暂时处于劣势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的发展模式。
3.1社会流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
社会流动产生的条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二是社会开放性的增加。社会结构变化对流动有直接的影响,其变化所引起的位置增减将导致社会成员在不同社会位置上的新的分布;社会开放性的增加则会减少流动的障碍,从而为社会成员变换其社会位置提供更多的机会,对流动产生间接影响。在我国社会法制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健全、社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形势下,社会中间阶层将不断扩大,社会流动的空间不断扩大。此外,我国建设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的和谐社会的一系列举措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将进一步为社会流动所需要的调整社会结构和增加社会开放性创造条件。同时,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流动中极为重要的途径和砝码,其本身的公平影响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而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又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和社会认同。
第一,需要尽快为高等职业教育设立学历提升的渠道,实现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类型上的衔接与自由转换,为高职院校学生在学历层次上向上流动创造发展空间。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发布,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明确提出要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家在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为高职高专学生继续攻读更高学历学位提供了畅通通道,学生将可以根据个体需要决定是否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高职教育在学历层面向上流动的通道打通,将大大排除学生认为高职教育学历层次较低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学生选择接受高职教育。
第二,要通过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机会、职业薪酬与职业声望促进社会流动,进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一是在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转型升级以及人口红利消失的大背景下,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亟需大量身有一技之长的高等职业技术类人才,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二是我国高端制造业、信息科技产业、工程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产业等经济结构中的重点产业的升级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化,高级技术技能类工作岗位及其他新兴技术类职业将不断涌现,职业技术技能类工作岗位的薪酬不断看涨。三是在中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使命必然要求劳动者掌握更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职业技术技能类工作岗位在工作权利、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方面会得到优化,职业声望得到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要通过提高就业机会、职业薪酬与职业声望来吸引更多的人才,促进社会流动,同时,人才向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流动,反过来也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
3.2社会竞争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
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研究领域,西方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冲突论,认为引起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因来自社会群体之间地位的竞争。另一种是功能论,认为社会分层是满足复杂社会系统的需要,被视为确保需求满足的一种机制。从冲突论的角度看,个体间接受高等教育的竞争是为了获取更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获得更“有价值”的文凭。从功能论的视角看,高等教育结构是国家人才战略和社会需求双重作用的结果,高职教育必然会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处于应然的位置。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创造公平、差异化的竞争环境,为高职教育提供良性发展的空间?
第一,是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学历层次竞争的公平。学生应该有平等选择接受普通本科教育或高职本科教育的权利。现在的事实是,高职教育属于专科层次的教育,而专科要升本科需要继续学习2年,这样时间成本大大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因其学历层次的原因,失去了很多参与社会流动性竞争的机会。因此,对高职教育而言,既要突破学历社会的樊笼,消除社会歧视,主动参与社会流动性竞争;也要提升自身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积极的社会评价,以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全面发展的素质重新赢取社会竞争性流动的更大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须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应该探索建立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给职业教育与现有普通本科教育更为公平的竞争起点。如果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类型的高校竞争的起点不公平,那么便无法保证竞争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第二,应该鼓励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差异化竞争,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我国社会流动性竞争的表现形式外显为学历社会与能力社会的博弈。学历社会是以文凭为中心、学历至上的社会,是以学历作为选拔、使用和评估人才的社会普遍评价标准。能力社会是工作能力为评价导向的社会,它是以综合运用其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评价准则。高职教育在提升学历层次,即努力探索建立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同时,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差异化竞争上。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是能力差异化。高职学生要在专业技术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胜任能力上与普通本科学生形成差异化竞争,扬长补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专业技术能力上,高职学生需发挥技术优势,与普通本科学生重理论、重学术研究之间形成互补。在实践动手能力上,高职学生不仅要会思考、懂技术,还要掌握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践问题中来,这样可以弥补自己学术能力相对不足的弱势。在职业胜任能力上,高职学生应该发扬能吃苦、能担当、会创新、懂团结的优良作风,扎扎实实地在工作岗位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高职教育要不断在差异化竞争中找准自身定位,在竞争中取胜并获得社会认同。
3.3社会贡献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以及高职人才培养是满足产业需要、保障社会就业、促进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福祉的国家教育战略,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如何出色完成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其的历史使命,是高等职业教育获得社会认同的关键。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且努力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形成若干所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力和高职教育特色的高职院校,对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而言是一大贡献。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高等职业教育要准确定位,坚持质量为本与特色发展的有效统一,坚持教学改革,完善制度建设,改进师资结构,促进专业发展、更新课程内容,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生产的动态衔接,在国家高等教育宏观调控和高职院校自身内涵式发展的推动下,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和学位体系,努力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成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专业化强、更丰富的、更有选择性的高等教育类型,满足不同智能类型、不同发展需求的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
人们对高职教育的积极评价将提升其社会认同。产生积极评价的条件包括: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学习投入、学习经历满意度、就业满意度(如职业薪酬、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发展机会等)等。为促进高职教育的积极评价,突破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需要综合个体、学校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期望与需求。在个体层面,高职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是否符合学生的期望,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学生对高职院校的认同。高职院校提供的教育与学生希望得到的教育之间的匹配度高,学生的学习投入将得到提升,相应的学习成果也会更优秀,从而提升学生对高职教育的积极评价;在学校层面,高职院校要想方设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设优秀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环境,拓宽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渠道,提升个体的学习投入与高职教育满意度,从而提升个体对高职教育的学校认同;在社会层面,随着中国产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职业教育迎来重大发展契机,高职毕业生就业机会大大增加的同时,一些职业技术人员成为各企业技术岗人才引进的“香饽饽”,这些岗位的职业地位、职业声望和工作收入与传统人们认为的“蓝领岗”有很大不同,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人才待遇的提升促进了个体对高职教育的积极评价。
高职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过或缺的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创建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稳定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承担着历史使命并作出积极贡献。高职教育是振兴我国民族产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类型,为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不断补充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也由此,高职教育立足于高等教育体系,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
参考文献:
[1]朱振国,王建亮.高职招生难更需“冷思考”[N].光明日报,2012-08-24(1).
[2]吴铎思.高职入学“零门槛”能否拯救生源荒?[N].工人日报,2011-04-28(6).
[3]余秀兰.教育还能促进底层的升迁性社会流动吗[J].高等教育研究,2014(7):9-15.
[4]陈卓.当今中国教育与社会分层研究特点述评[J].中国高教研究,2008(7):13-16.
[5]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2.
[6]方文.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9.
[7]刘明兰.论职业教育的尊严[J].中国高教研究,2015(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