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互动关系探究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9/27 阅读数:310

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互动关系探究

摘要高考改革与新课程改革之间存在互动关系。高考目的、内容、形式的变化会影响到高中课程改革,同时高中课程的变化也会对高考变革产生新的要求和期许。通过对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历史演变、高中新课程改革与2014年上海市出台的高考新方案的分析,探究高考改革与新课程改革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试图从课程改革的视角分析新高考在文理不分科、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为配合高中新课程所作出的努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趋势,以期实现二者共同促进教育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关键词高考;高考改革;课程改革

高中教育高考,作为我国的“抡才大考”,从1952年确立统一考试至今已有60多年,虽然期间几经波折甚至还经历了废止的煎熬岁月,但历史终究还是证明了高考作为一项相较于靠血缘、关系、出身来说更加公平公正的选才方式确实有它存在的必要,高考实行至今已深入人心。

作为一项考试,高考与高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高中教育主要是通过实施高中课程来实现的,因此高考与高中课程的关系也就不言而喻。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关系研究成果颇丰。厦门大学朱宇教授在文章中概括说:“在众多观点中,为数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高考改革应该服从、服务于高中新课改;二是认为高考改革应该引领高中新课改;三是认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应互动发展。”而他自己则认为,高考改革应该与高中新课程改革分离。笔者认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之间应是互动发展相互影响的,二者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发展。为了厘清高考与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应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究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从发展过程来探寻二者的关系。

1、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历史演进

1.1高考及其功能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简称高考。1952年,新中国成立3年后建立了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统一考试制度。高考除了作为一项考试要负责检验学习效果之外还担负了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任。关于高考的功能,郑若玲教授认为高考有:教育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更新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在教育功能中,郑若玲教授除了提到“高考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引导规范中学办学方向”外,还特别指出了“高考‘魔力指挥棒’造成中学教育片面应试”。并指出高考“指挥棒”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它一味地指责丝毫无益于改变现状,如何发挥其正面指挥功能才是较为现实和客观的态度。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教育工作者已经注意到高考“魔力指挥棒”的正向功能,并试图通过这次高考改革的制度创新,使其为高中教育发挥正面的积极影响,促使高中教育朝向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迈进。关于高考所发挥的“指挥棒”作用,在高考和高中课程的历史中有所体现。

1.3高考及高中课程的历史变动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高考的变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而中等教育课程也在高考的影响下多次变动,在艰难中发展前进。

过渡时期(1949—1951年):1949年建国初,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也经历了一个由“单独招生—联合招生—统一招生”的三年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相关部门对中学的课程设置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取消了旧中国的“公民”“军训”“党义”等课程,新设了政治课;调整了中学开课的顺序;规定高考的必考科目就是中学开设的必修课程,没有选修课;高考不分文理。可以看到,由于高考不考的缘故,中学课程也相应减少了一些不适用的科目,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确立时期(1952年):随着统一招生的逐年推行,建立统一高考制度的条件相对成熟。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规定从该年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采取统一领导与分省、市、自治区相结合的招生办法,至此,统一的高考制度正式建立。高中课程也相应做了调整,不开设生物、音乐、美术课程;学科设置与高考科目吻合,仍没有选修课。

短暂受挫与废止时期(1957—1966年):在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1966年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影响下,我国高考招生制度遭到短暂受挫并最终废止。这其间仅在少数几所大学试点招生少量工农兵学员。取消文化课考试,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经过这一时期,我国中学的教育受到严重摧残,整个国家的教育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

恢复高考(1977年至今):1977年8月,恢复了之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恢复高考后教育尽管走上了健康之路,但也不可避免地碰到了很多改革中的问题。中学出现了从所谓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到“应试教育”的问题。因此,需要考虑改变旧有的高考模式,把高考调整到服务于中学教育、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随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大文大理”“3+2”“3+x”等高考模式开始在不同省份实行,而这些高考改革反过来也影响着高中课程设置以及中学教育。

从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历史演变来看,高考对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与高中课程及教育相互配合的高考改革能够促进高中课程的合理设置和实施,促进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而当高考制度不合理甚至惨遭废止时,高中课程改革也会因出现方向性错误而止步不前甚至出现倒退。同样的道理,高中课程改革如果与高考现实相去甚远,一味追求摆脱高考“指挥棒”影响,那么课程改革的结果也只会流于形式,“名存实亡”。高考改革需要考虑到高中课程改革,而高中课程改革也需要顾及高考制度改革,二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

22014年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2.1新课程改革与2014年高考改革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从2004年9月开始的,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4省高一新生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了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为:“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重大创新,新课程改革在课程价值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重大变革。在课程理念上,突出素质教育、能力取向、多元化、发展性等特点。在课程内容及结构上,改变以往高中课程“繁、难、偏、旧”的缺点,把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之前的各科目分门别类变为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规定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中规定了有必修和选修两部分,通过学分来描述学生课程修习状况。在课程评价上,强调发展性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实行档案袋评价。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在方案的最后还提出了保障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实施策略。

正如历史告诉我们的一样,高考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高考文理分科,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力度不大,课程中选修的部分也只是在高考命题中涉及少量选做题,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在评价标准、选拔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不足。高中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在实施中还是沦为了另一种“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学生选择性不够”和“过度偏科”等热点词汇冲击着所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迫切需要对高考进行深化改革。

2014年国家教育部审时度势地推出了高考改革的方案。上海市和浙江省为改革的试点省市。上海市根据国家高考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本市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跟旧有高考相比,这次高考措施中具特色的地方有:高考不分文理科。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学习水平,从政治、历史、地理、生命科学、物理、化学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参加等级性考试,考试成绩与进行统一考试的语数外成绩一同构成高考成绩。安排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新课程设置的13门科目一致。各科目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随教随考随清,且允许社会考生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结合。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等级性考试成绩,按照等第分为A、B、C、D、E五等,分别占15%、30%、30%、20%和5%。等级性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成绩。建立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启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建立监督机制。5.外语可以考两次,考英语口语和听力,注重考察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高中生可以参加两次外语考试,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笔者认为上海市的高考改革在以上五个方面与新课程改革衔接紧密,体现了高考改革为配合高中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所发挥的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改的作用。本次高考改革通过服务于新课程,实现“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使高中教育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而不在于数量(升学率)。高考的合理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新课程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2.2高考与新课程改革的良性互动

2014年上海市的新高考与高中新课程改革是紧密配合,良性互动的关系。

第一,良性互动,促进专业分化。高考不分文理科,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在高考中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同时有利于促进“专业分化”。高考综合不是仅仅按照文科政史地、理科物化生来进行划分组合,而是通过每一科目的学习程度和各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给学生自由选择和发展的空间。高中教育也不再是简单组合式的“在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通过硬性组合的文科、理科把学生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进行培养。许多高中学校开始尝试实行走班制。不分文理科的做法使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设置的13门科目和模块能够真正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实现自由组合和分化。冯生尧教授认为:“高中课程与高考改革的专业分化是世界趋势,也必然是我国的发展路向。然而,改革的道路漫长曲折。”笔者相信通过高考和高中课程改革的良性互动及配合,实现专业分化指日可待。

第二,良性互动,回归平时、兴趣。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并且与高考直接挂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及高中新课程设置13门科目。各科的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随教随考随清,使学生重视平时的每次考试,注重平时成绩,使高中能够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展教学改革。在此次高考改革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如何与高考挂钩的呢?方法是实行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结合的形式。合格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课程要求为依据,考试成绩合格是高中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等级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要求为依据,与高考成绩直接挂钩。这种做法与新课程里模块设置以及学分制是配套的,能够保障学生按照课程标准学习全部的13门科目获得全面综合的知识,同时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学习水平自行选修想要深入学习的科目,在选修模块课程当中继续深入学习。

第三,良性互动,实现素质教育。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在高考中发挥作用与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的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实施方案》中指出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考察的内容都是高中新课程标准里渗透的素质教育内容,如:思想品德,兴趣特长,创新实践等素养。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是素质教育注重多样化、个性化、过程性的重要体现。这一措施的采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心愿,然而,在现实中如何保证其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另外,英语可以进行两次考试,实行社会化考试。通过逐渐实现考试的社会化,使“升学率”与学校相分离,升学率不再是评价教师、学校的唯一标准,而“高应试水准”和“高升学率”也不再是学校追求的唯一目标。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为新课程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扫清了障碍。

3、总结

高考制度在我国不仅仅发挥着教育功能,由于受科举文化、国人“学而优则仕”“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怨苦而怨不公”心理及社会结构的影响,高考肩负的责任已不只是一项考试那么简单。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必须统一步调,高度配合,密切联系。如果要“使高考服务、服从于高中课程”,那么当发现课程存在问题时,高考就需要挺身而出,发挥其“魔力指挥棒”的作用,通过高考制度改革,把高中课程及高中教育拉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那么这样一来,高考就转而开始引领高中课程改革,二者的互动发展关系便由此体现。如果改革中二者相互“不管不顾”,高考与课程改革在两条道路上行走,抑或是在一条道路的不同方向行走,那么结果就会南辕北辙,改革也将难以收效。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分离,也不能把高考仅仅看作服务于或引领课程改革。高考制度应该时常被审视,人们既要关心高考作为服务于教育的考试之服务性,也要看到高考自身担负促进改革重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总之,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二者在一定弹性范围内的相互制约和影响有利于各自的发展,从而共同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宇.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之关系[J].湖北招生考试,2009,(4):15.

[2]郑若玲.高考的社会功能[J].现代大学教育,2007,(3):31—34.

[3]李朝仙.高中课程改革与考高关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4]罗立祝.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互动关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4):46.

[5]冯生尧.高中课程与高考改革:文理分合抑或专业分化[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3,(1):21.

[6]解放日报.上海对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调整[J].新课程研究,2014,(11):136.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