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链”设计浅析
摘要:“问题链”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可借鉴的模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中,“问题链”教学设计可通过“质疑标题、学习疑惑、经验冲突”三种途径切入教学主问题,再以“向心聚合式、线索条理化、往复对照式”三种方式实现教学问题序列结构化,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链”引导下学生有效参与的课堂实践基础。
关键词:“问题链”构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设计;主问题;问题序列
“问题链”源自理科教学,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知的知识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学知识转化为一连串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教学问题。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链”是针对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言堂”式家常课和“形式化”的展示课上学生听课听写、“设计式”互动的教学现状下“讲得多、练得多、教得苦、学得累、效果差”的现象,提出的尊重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提升课堂效率”“激发和尊重学习自主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探索符合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1、“主问题”的有效形成
“主问题”是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学生认知与学习准备状态与学习辅助资源,合理设定的紧扣学情的重难点,具有思维深度和张力,体现学习目标的课堂教学元问题。“切入主问题,,不同于“情景导入”—功能上,前者相当于课堂教学的基调,后者则是服务于学生认知引导的情景创设;形式上,前者具挑战性、概括性,后者更具易感性、情境性。“切入主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问题链”的关键点,它构成语文阅读“问题链”教学设计骨架。在口常语文教学中,“问题链”中“切入主问题”设计主要有以下基本途径:
1.1质疑标题形成主问题
标题作为文章的灵魂,通常能集中体现文章内容、思想意旨。写作学将文章内容分为“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三部分,分别涉及阅读教学中内容的概括,写作方法的赏析和思想意图的把握—即理解、鉴赏和情志三个层面。特级教师张大文在《语文教学体系新探》中提出的“语言一思想一语言”教学律,则将之简单表现为:“这样的语言表达怎样的思想?这样的思想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而不是那样的语言表达?因此,抓住文章标题的综合性、概括性特征,能迅速形成课堂教学“主问题”,标题质疑也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主要切入形式。
1.2学习疑惑归纳主问题
学生认知疑惑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认知疑惑产生于学生的学习中,客观上保障“先学后教”流程,而发现与形成问题能力培养则是对长久以来被动接受式学习的批判。学生认知疑惑的暴露时机可以在课前自学时,可以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可以在预设问题解决之后,还可以在整个学习过程结束后;在形式上可以是个体自学、小组探究、师生合作交流和变式训练等;学生认知疑惑在内容上包括思想情感、写作目的、刻画形象、写作手法与表现力等。学生的有效质疑保障“先学后教”效果,更提供教学“主问题”的抓手。如学生在预习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提出问题:“居里夫人作为成就卓越的大科学家为世界瞩目,但是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其‘美丽’?”从而帮助教师将教学重点集中于“结合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1.3经验冲突生成主问题
认知主义认为,当前认知对象在个体经验层面产生冲突时,更有助于促成个体有意识认知活动。为此语文阅读“问题链”教学设计中“切入主问题”应尤其重视学习材料中的认知冲突点、将学习内容中包含的现实与可能的冲突点充分暴露形成的主问题,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积极认知心理环境下的有效阅读、思考与理解过程。概括来说,学习材料中蕴含的可能认知冲突点集中体现在材料本身、材料与以往学习材料、材料与过往经验之间的不一致性,以上认知冲突点的发掘则分别包含在内容的整体把握、新旧知识比较练习和调动个体经验等方面。
2、有效实现“问题结构化”
“问题链”是具有内容独立性和思维跨度的问题,以内在逻辑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统一主题的问题系统。(3)在一堂语文课上,能够形成“问题链,,的内容需要有内在联系,教师需要根据这种内在联系设计出前后连贯、由浅入深的问题讲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认知兴趣、探究愿望,促发学生由知识能力到思维方法、认知观念的整体飞跃,同时也实现课堂教学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推进与提升。抓住问题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主问题”的“结构化”,是形成“问题链”的基本条件。具体而言,有以下四种常见的“问题链”结构方式。
2.1向心聚合式的问题结构
课堂上所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指向一个问题核心,各问题都像是核心问题的分支而指向并服务于核心问题,各问题在地位上并列并相互独立。核心问题指向明确,体现阅读学习的主要任务,在设计时考虑学情和教学内容,立足于知识关键、疑难问题、思维发展点、内容矛盾点和认知模糊点等,已形成对学生核心学习任务的突破。
2.2线索条理化的问题结构
教育家杜威提出提问应当成为学生继续探讨的原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学习内容的内在规律性形成“问题链”。如果将问题简单叠加,则会让课堂教学显得琐碎凌乱,使得教学不易集中目标,学生也难以有效掌握教学重心,为此需要将所有的问题贯穿在一条线索上,以这条线索贯穿、串接全部问题核心,如故事性文章中的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节线索和情感线索等。主问题贯穿于课堂,使得教学环节如串珠般成为整体,凸显出教学设计的思路与主题。
2.3往复对照式的问题结构
对经典文章的深入分析,不能采用单维度的解读一带而过,而应该采用多维品读赏析,尤其是紧抓某一点要素在不同方面问题进行循环往复的辩解,以此来深入理解经典之所以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往复对照就是将一个要素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中反复出现,因为探究的目的不同,提问的指向不同,从而问题对学生知识获取与思维能力锻炼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这样的“问题链”教学看似重复,实则自有理趣。
如特级教师余映潮教授散文名篇《散步》针对其中的景物描写设计的问题链“这里有……?深情蕴藏在这一句……?……这一句意味深长?”将散文中人、事、物、情、理内在融合,让学生以“读”带“悟”,越品越深,越读越入,彰显出高超的教学艺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经典风雪描写片段因深藏作者匠心而历来备受推崇,教学集中于探讨“风雪描写”在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和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方面的效果,以小见大,反复推究,终能让人领会施耐庵作为杰出小说家驾驭故事的杰出才能。
当然,在“设定主问题”与“问题序列化”之外,高中语文阅读“问题链”教学设计还涉及诸多问题,如问题提出时机、呈现方式、问题分解、问题转化与概括等。以上内容同于笔者有限的学习与教学实践,持续深入的探索尚有待后来。但以“问题链”架构高中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从文本、学生和学科学习规律出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必然是课堂教学品质化探索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植定.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链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06,(5).
[2]王建强.课堂问题链的设计·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5,(4).
[3]王俊.语文问题链导学模式应用撷拾[J]教研天地,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