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究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6/9 阅读数:219

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究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属性、自身特点及其课程思政的发展空间都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可能。大学英语教师应在培养主动意识并发挥自身作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需求,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并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20161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则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夯实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责任,高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责无旁贷。课程思政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提高全体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助于改变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德”、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单兵作战的现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

1、“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1.1“课程思政”是高校办学的正确导向

全球化带来多元发展,各种文化、思潮、意识形态势必相互影响。在不断发展的时代,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高等教育必须严格对标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明确教育事业的初心使命依然是“立德树人”,这不仅与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休戚相关,而且是“教育”二字的应有之义。如果仅仅依靠思政课堂,势必会忽视其他课程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德育功能,各高校都应充分依靠并利用自身多学科优势,发挥各课程潜力,挖掘其隐性思政资源,辅助思政课主课堂,打通课堂到立德树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三全育人”。

1.2“课程思政”是新型的认知理念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任何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都应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同时,课程思政也可看作一种新型的认知方式,即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德育使命,主动结合学科和课程特色培养学生德育思维,利用课程的显性思政要素,挖掘课程蕴含的隐性思政要素,与课堂教学动态结合有机融入,让课堂成为德育理念具象化的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家国情怀植入学生心灵深处。

1.3“课程思政”是育人工作的核心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宏观设计和统筹规划,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教书”和“育人”这两个重要功能往往被割裂开来,形成“两张皮”。这种情况在高校尤为突出,不少教师认为课程教学只需针对相应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即可,与育人事务、化人工作毫不相干。然而,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是要为国家解决“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和“怎样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既然课堂是教育工程实施的主阵地,育人工作就应该立足这一阵地,各课程教师都要站稳讲台,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2.1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属性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目标主要是教育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掌握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培养多元化的包容态度,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课程本身除具有工具性之外还兼具人文性。正如有学者强调的那样,“大学英语课程强调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直接跟进世界最新科技的发展,认识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还要学会使用英语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传递中国声音和展示中国形象。”同样,思政课程的着力点在于立德树人,强调思想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这一点而言,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政课程不谋而合。大学英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程所具备的语言文化优势,精心筛选中国文化素材,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将其融入课堂,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提高他们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2.2大学英语课程的自身特点

目前在全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具有一些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归结为课程历时较长、课时较多、内容包罗万象、影响范围广泛等。修满大学英语课程学分往往需要四个学期,虽然不少高校已开始缩减课时学分,但大学英语仍占据较大比重,整体教学过程适合融入中国文化、中国国情等知识内容。另外,大学英语教材内容覆盖面广,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社会等诸多方面,课程思政的显性和隐性元素极为丰富。即便教材所选内容完全和西方国家有关,中国文化、中国国情的知识内容也可随时插入,将中西方文明文化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增强其文化理解力与适应性。再者,大学英语课程受众广泛,基本面向全体非英语专业学生,便于在结合学生专业的基础上挖掘与之紧密相关的契合点并产生广泛影响。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可以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实现同频共振。

2.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发展空间

在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下,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围绕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课程本身与思政教育的契合,其思政功能处于明显缺失状态,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不少大学英语教师本身思政意识淡薄。作为语言类课程教师,课堂教学往往只侧重语言要素,忽视了价值引领作用的发挥。其二,大学英语教材中引入的西方文化元素过多,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追溯和引申。虽然学生可能会意识到讲述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但因为教学过程缺乏相关素材指引,很难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精髓要义,用世界通用语言讲述特色鲜明的中国故事。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以讲授西方语言文化为契机,因势利导,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英语词汇和知识、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引导其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坚持英语课程的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和情感认同,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为实现教、学以及课程思政三方面的高效融合统一,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培养主动意识并发挥自身作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需求,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过程,最终实现教学效果并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整个过程,可以归纳为教师意识转变、思政资源挖掘、教学框架设计、教学效果实现四个方面。笔者以所在教学团队参加全国外语教学大赛的经历(2019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为例,围绕上述四个方面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

4、结语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深化认识,勇于实践,探索行之有效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鼓励教师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相关研究,组织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在教学评比、评奖、考核等过程中增加对课程思政内容和教学效果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上下联动的有机体系,不断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伍轶,夏东.外语教育政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价值取向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9-32

[5}杜刚跃,孙瑞娟.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22-126.

[6]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7]卢军坪.大学英语课程推进“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9(1):129-133.

[8]刘晓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5):126-128

[9]夏文红,何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人民论坛,2019(30):108-109.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