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浅析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6/8 阅读数:249

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浅析

摘要学生们从高中亦步亦趋、按邵就班、三点一线的紧张生活中步入了充满自由气息的大学,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字,如何合理利用时间,如何更好地提升自己,如何使自身有能力立足于当前社会等,都成了大学生群体应当独立思考的问题,正确良好的心理状态,更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该研完从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辫析当前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结构的因素,浅析学习心理结构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针对相关现象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学习心理;心理结构;大学生;学习效果;关系浅析

大学生挂科现象在各大高校已经相当普遍,甚至部分大学生因为挂科被劝退学或强制退学,部分大学生毕业拿不到毕业证。这类严峻现象的出现,不禁让人思考。作为高中时期的学子精英,为何部分学生会出现此类问题?本文认为这与学生们的学习心理有着极大的关联。大学生生活五彩缤纷,丰富的社团生活、自由的个人时间、少量的作业、更加广阔的社交渠道等,使得学习模式与高中学习方式迥然不同。部分学生学习心理产生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而有的就此败下阵来,而我们认为学习中的心理状态对学习的成效有着一定的影响。

1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

1.1充足的学习动力

对某些事物的强烈兴趣。所谓兴趣,就是人在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者喜欢做某项活动时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也是学生展开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的源泉所在。倘若学生对学科具有充足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会跟随自身的求知欲对知识进行探索发掘。如果热爱英语,当在阅读英文书籍遇到陌生词汇时,学生会选择积极查阅资料、翻阅词典,而非望而却步,从而厌弃;如果热爱自然,学生会选择学习摄影或美术,去留下眼中美好的自然风景,无须督促从而去发展他项特长;如果热爱数学,学生会选择攻坚克难,因与难题抗争而感到愉悦,因花费一个小时解题而感到充实等。所以,兴趣所带来的学习动力是不容忽视的,对所学对象的强烈兴趣使得学生产生更充足的学习动力,而良好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引导良好的学习心理。

对家庭的责任感,回报父母。学生是否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与是否具有对家庭的责任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来自家庭的鼓励、赞许和期望对学生的促进性是不容忽视的。小时候,我们常常因取得loo分而兴高采烈,第一反应是与父母分享并获得父母的奖励,这也是我们期望取得100分的原因之一;长大后,我们常常希望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成为家里的一份子,期望有能力为家庭的良好生活提供一份力量;成年后,大学生能进一步接触更广阔的世界,从而更加清晰地知道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学习更多的知识和社会技能则成了学生回报父母的途径之一;此时对家庭的责任感即成了大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取得好成绩,获得奖学金。进人大学后,学生从外部世界获得认同感的机会更多,但学习成绩好已经不像高中时期那般占主导地位,对于试图获得外部认同的学生来说,奖学金即是他们证明自身价值的关键;而当前关于奖学金的评判标准也不再限于专业课成绩,而是结合社会实践、课堂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学生以拿到奖学金为目标,自主就会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从而逐渐提升自己,成为满足社会及国家高标准的人才。学生以拿到奖学金为荣,不止来源于金钱上的补贴和社会竟争力的提高等现实层面的充实,还有来自关于同学朋友的佩服和惊叹、家长的赞许、老师的欣慰等社会心理层面的满足,奖学金成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的内部驱动力之一。

适应社会竟争,找到更好的工作。随着互联网的快节奏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也随之提高;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素质随之拓展,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的发展动向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考量。工资已经不是当代大学生对企业的定义,而是更倾向于企业环境和氛围等方面。而据相关报告显示,1949年时,我国就已经有11.7万大学生了;1978年时,国内已有86.7万的大学生了;2015年时,国内已有3700万的大学生。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使得找工作越来越难,社会竟争日渐激烈的今天,如何更好更快的提升自己?如何从众多竟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了大学生群体冥思苦想的问题;为了获得自己理想的工作,得到理想的工作环境,学生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去提高个人竟争力,对未来工作环境的期望、提高社会竟争力则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之一。

1.2先天智力的作用

不得不承认的是,先天智力在学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当因为先天智力的因素,快速学会他人几小时几天才能掌握的内容时,学生的学习动力很难很低。当然,也并不是说,先天智力低或者平庸的人在学习某些事物时就没有了学习动力;毕竟古人有“勤能补拙”“伤仲永”的经典流传。在学生具备以下几项能力时,学习动力也会因此而得到驱动的。

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当具有强大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时便会有充足的学习动力吗?也不尽然,但不得不说,这的确会在进行社会学习交往状态时,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不说一目千行,仅凭对学习对象的正常速度的掌握,足以令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当学生在对某种学习对象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记住细枝末节的事物,又可以通过逻辑思维来整理并学习发现学习对象更多深层表述的含义时,学生的学习动力无疑会因此而更加充足。例如,遇到一道很难的数学题时,学生大脑会立即调动所学知识,回忆做过的习题和曾经纠正过的相关错题,以此判断此类难题属于哪类题型、所需要的解题知识属于哪章哪节的内容;并运用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找出题型的变更差异,获取解题方法,而成功解题带来的快感即是下次学习时的动力来源。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学科学习时至关重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如何煮饭?我们需要记住煮饭的流程,思考加多少水合适?当父母做了示范,自己开始实践时,又如何保证自己不出错?简单的生活技能,同样需要调动这两项能力。综上可看出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保证良好学习心理的必要性。

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当学生充分发展先天智力,如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后,对待事物的刻板印象就会变淡,学生靠着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力去理解事物,去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对象,并可以通过创造力去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如何想象?如何理解?如何创造?先天智力的发展,使得学生可以更加轻松自如地应对学习过程的压力;反之,则会导致需要比他人付出多倍的努力。

1.3实际运用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适应性

掌握好理论知识为实际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仅仅掌握理论知识却是不够的。以数学解题举例,学生可以大量掌握错误习题的正确解法,也可以掌握一定的数学原理;但部分学生在进人考场后,时常见题熟而难解?这是为何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学习模式僵化,很难举一反三,题型稍一变化,就无从下手。以建筑专业的学生举例,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在未进人工地实践前,往往看着书本疑问,书是这样写的,但是实际应用时到底是什么样呢?设计图纸在实际应用时,应该具体注意哪些呢?“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倘若在艰苦学习大量理论书本知识后,难以灵活运用于实际操作中,学生的挫败心理即会增加,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

1.4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在研究中具体指的是我们自己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估,简单地说,就是个体所具有的自信心及对学习、生活的热衷程度。是否具有充足的自信心?是否能对自己的成就做出良好的主观评价?对学习生活的热衷程度有多大?自我效能感更高,学生能更加积极向上地处理学习任务,积极投身于建设自身上。个体对自身的自信心往往对自我控制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自控力强的人对生活节奏的掌握更加自如,对自我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从而可以发现,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在对待学习时,态度更加积极,学习心理动力强。结果表明,学习倦怠与自我效能感显现显著负相关;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完善学习心理结构,反之,则对学习心理产生不利影响。

2学习心理结构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2.1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现状

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难以有效调整,仍然保留着高中学习模式,过分依赖老师的安排,采用题海战术,一板一眼的背诵书籍内容;该类学生大多努力,但成效较差,学习效果并不显著。部分大学生在心态转变上仍然不足,以至于难以适应大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难以避开外界的诱导,沉迷网络、周末赖床、学习逃课等,学习效果低下。部分大学生自控力强,对未来有清晰的目标和认识,知道如何更快更好地提升自己,可以极快的适应大学生活节奏,全方位多方面地发展自己,学习效果显著。

2.2部分大学生学习心理结构不完善对学习效果的不利影响

根据耶基丝一多德森定律得知,动力越足,效率越高;动力越小,效率越低。①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目标。进人大学前,部分学生以进人高校为目标,以提升成绩为己任,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无法亦或是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当成功实现目标后,开始短暂的放松身心,由于无法快速转换目标,寻求和培养新的学习兴趣,从而失去学习动力。②经过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竟争。大学里容纳了更多优秀的学子,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自己从老师的尖子生变为众多同学中平凡的一员,学习竟争激烈,当自己无法做到最好获得外界赞赏时,学生易变得自暴自弃,干脆随波逐流,失去竟争动力。③高中时,部分学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从外部加强了学习行为。进人大学后,来自外界的强化变少,自由管理时间变多,学生思想懈怠、存有侥幸心理,以至于学习效果受到影响。④学生受到畏难心理的影响,过度预判大学课程的难度,自我效能感低,信心不足,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浅析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原因较多,但学习心理对其的影响可见一斑,学习心理结构的不完善,使得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活动等等活动中缺乏学习动力,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2.3部分大学生学习心理结构完善对学习效果的有利影响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新鲜力量,青年大学生的行为体现着国家新一代可为人民做出怎样的成就与贡献。少部分大学生有不良行为,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其较为完善的心理结构,学习并发展着自身素质。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倾向于认为社会分层已经“结构化”,虽然较多的大学生对社会机会持乐观的态度,比如与精英教育时代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则认为“向上流动”的渠道已变得较为狭窄[[5]。在这类认知下,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将会更加强烈;他们具备充足的学习动力,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习对象充满强烈的兴趣;有坚定的学习目标,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竟争,得到更好的社会资源,实现社会分层的“向上流动”,在进人大学后,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图书馆资源、同校学长学姐人脉资源,并积极参与学校以及学校组织的对外实践活动,增强自身的社会竟争力。完善积极的学习心理,使得优秀大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更好发展学习心理以增强学习效果的建议

3.1建立自主互动的学习模式

大学生群体主要由1s岁以上的成年群体组成,已经有较为独立成熟的自主意识,对待各项事物已经具有自己的判断和逻辑思考;鉴于部分学生难以转变高中时期的学习心理,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要求和教导,但可将主动权交予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让学生参与、进行互动,有利于学生在交流答辩中进行思想的碰撞,学生亦可以在此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等。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被解释为学习者具有的一种确保自主实现有效学习的一种心理条件,表现在学习者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决定教学进度,并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监控自主学习的过程,评估学习结果等方面[[6]。建立自主互动的学习模式,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发展学习心理,在互动的过程中吸收获取他人的知识经验,查漏补缺,弥补自己的思维漏洞,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3.2利用网络增加学习乐趣

学习某些理论性知识时,难免会觉得枯燥无味,看书时,更是觉得疲乏不堪。大数据的发展,带来了知识前所未有的迅速而便利的传播,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并且由于各类app的出现,网络学习的方式也更加的多样化;比如某些单词记忆app的开发,学生通过记忆单词过关,线上与他人进行PK,每日获取金币奖励,设置单词记忆排名,并通过记忆过程中绘声绘色的图画声像描述等,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部分学生猎奇的学习心理,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理解力,从而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

3.3普及社会竞争应具备的条件

人与社会总是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即人要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保持和谐,并要推进社会发展,创造社会联系。大学生毕业后该何去何从?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条件更容易进人有关的单位?社会竟争有多么激烈?诸如此类,由于学生难以近距离的接触社会,所以无法对此类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普及社会竟争应具备的条件后,学生对自身的发展方向将会有更清晰的定位,如何发展自己?如何适应社会?学生可以对症下药,避免走了弯道。通过普及,刺激学生的紧张心理,加强学习动力,为了提高社会竟争力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3.4组织或参与丰富的社会活动

更高效地发展自己的学习心理的方式,便是将所学知识成功运用于实际活动中,实际运用能力在现实社会中的良好适应性,使学生坚信自己的努力付出是有回报的,自己所学是有作用的。组织或参与丰富的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弥补不足、实践理论,而不是想当然的看书。“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理论运用于实际中获得良好的结果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提高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下次的学习中,提高学习动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小结

大学生所面临的挑战多由于阶段性的不适应性,角色转变所带来的反差使得学习心理难以转变,产生不适。良好的学习心理易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效果又对学习心理具有促进作用;影响学习效果因素诸多,学习心理占据重要一隅。为了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竟争,培养一代又一代学生成为有能力、有作为,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青年,关注大学生学习心理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罗晨晖.对大学生挂科现象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4(18):37.

[2]刘柏.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13(35):126157.

[3]王倩.高校奖学金育人功能研完[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36(11):10+12.

[4]李玲.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探析[J].智库时代,2019,3(44):68-69.

[5]黄耿华,莫家豪.“后精英”的社会印象:当代大学生对阶层分化及社会机会的主观认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4)182-195.

[6]章坤.论远程教育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与培养[[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9,32(6):22-25+30.

[7]郑水廷,胡梅花.青年社会党争适应阻碍与超越研完「月.中国青年研完,2011,23(4):29-33+93.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