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数学教学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5/27 阅读数:262

数学教学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不良影响,社会压力和社会焦虑下移,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养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养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和自身的优势,寓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担当起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的责任。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数学教学

小学阶段是人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加以疏导,就不可能形成健康人格,从而降低社会化的效能。因此,发挥各学科和各学科教师的优势,特别是数学学科和数学教师的优势,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和谐人的基础工程

小学阶段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思维的发展和与社会接触面加宽,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己经开始由肤浅深入到理解其抽象含义,能把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统一起来进行是非判断,他们逐渐开始独立思考,思想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并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好坏、善恶的判断,从而由依赖他人判断进入自律阶段,分析问题也从片面、绝对向全面过渡。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心理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由于受家庭、社会和学校不良现象的影响,“空巢儿童”、“家庭寄宿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家庭儿童”、“边缘儿童”广泛存在,再加上社会分化下移、社会竞争下移、社会歧视下移和社会焦虑下移,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一是人际关系障碍。一些小学生担心与教师、同学和父母的关系搞不好,见到陌生人手足无措、举止失当,觉得别人老在注意自己,可能在背后议论自己,总是把老师和父母的批评看得过重。很多小学生被学校的作业、家庭规定的额外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影响了正常交往,久而久之,形成人际关系障碍。二是焦虑。小学生普遍心理压力大,时常担心学习成绩下降,被别的同学赶上或超过,对老师的提问提心吊胆,惟恐回答错误,在回答问题时局促不安,答所非问,睡觉前总想着功课,甚至少数人失眠,考试前心理紧张,发挥失常,对学习成绩非常看重。三是孤独。一部分小学生把内心的想法埋在心底,不愿向老师、同学和家长倾诉,在行为方式上不愿与人合作,独往独来,我行我素。四是学习动机弱化。一些小学生由于基础不扎实、学习习惯差,再加上课程难度大,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缺乏学习的愿望、意向和兴趣。五是意志薄弱。一些小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差,对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屡教不改,以致在学习上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六是自卑与自傲。这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不良心理。学习差的学生经常被老师批评、家长打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下岗职工子女也常受到同学歧视,使一些学生丧失自信心和自尊心,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破罐子破摔。而一些学习好、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又目空一切,不尊重他人,不受约束。七是自责。一些小学生对自己所作所为经常感到不安,求全责备。八是冲动。一些小学生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宽容别人,做出决定过于草率,遇到事情不冷静,往往以极端的方式处理矛盾和冲突,以致于造成众多的校园伤害。此外,一些小学生中还存在着过敏、恐怖、嫉妒、胆怯、自私、逆反、虚荣、功利、任性、依赖、敌对、抑郁等不良心理与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2、数学学科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社会、家庭和学校三维全方位地进行干预,它不仅需要一支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而且各科教师、班主任、辅导员都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人数少、课时有限的几个心理辅导教师的努力,缺乏其他教师的配合与学校的大力支持,必然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从数学学科来说,第一,数学学科逻辑性强,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意志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数学的逻辑性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观察和分析更加准确和细微,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第二,数学学科有大量的探索题、开放题、研究题、建模题、设计题、存在型问题、游戏趣味问题,这些问题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而且立意新颖,思路灵活,处置方法也各不相同,独具特色,具有参考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得当,不但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防止厌学、胆怯、恐怖、焦虑等不良心理。第三,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借助于它,人类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结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新问题,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走向文明。

从数学课教师来说,第一,数学课教师课时多,与学生相处的时间长。一般来说,小学阶段每个班的数学课每周都在巧学时以上,除了语文课教师,数学课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有些学校还规定数学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再加上经常性地批改作业,数学课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时间长,了解比较多,能及时地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第二,数学课教师的威信比较高,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影响,数学往往被学生和家长看成“主课”,对数学学科和数学课教师比较重视,这样,数学课教师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必然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

3、数学课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品质的影响与作用,被称为“师源性心理影响”。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个性品质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个性品质极不稳定,正处于模仿积累、实践积累、感悟修养和逐步定型阶段,最容易受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波动;而且这个阶段也是小学生个性品质养成的最佳时期,小学生所处的环境和模仿的对象显得十分重要。如果与其朝夕相处的教师是一个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人,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也会热情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分辨是非、区分好坏,学会在学习生活中与人和睦相处,学会冷静、沉着地应对紧急情况,缓解自身压力,并形成不屈不饶、能经受挫折和打击的个性心理。

由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工作日益繁重、竞争压力加大、社会分化加剧、腐败现象和社会不公现象广泛存在,社会成员必然产生不良心理反应,再加上教师个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家庭变故,小学教师己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一是失落心理。一些教师感到自己一天到晚勤勤恳恳地工作,但并没有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同,缺乏价值感,表现在工作中得过且过,工作能推就推。二是失衡心理。一些教师总认为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看到社会上别人大把赚钱、大把捞钱,感到心理不平衡,个别教师惟利是图,向学生推销各种参考书甚至商品,个别教师还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三是补偿心理。一些教师认为自己为别人的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应该得到家长的额外报答,所以,心安理得地要求学生家长做这做那,把学生家长当成自己的“办事员’夕和“勤务员”。四是“被剥夺感”。一些教师总觉得自己是“受压迫者”、“被剥夺者”,表现在情绪上就必然愤世嫉俗,对社会现象不满,这也看不惯,那也不满意,在课堂上经常带着不良情绪教学。五是麻木心理。一些教师长期从事相同的工作,周而复始,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陈旧,缺乏挑战性,所以在工作中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创造性,对任何事情都麻木不仁,照葫芦画瓢。六是从众心理。在我国长期以来都有着从众心理的文化基础,人口众多的群体性生活方式,强烈的宗派意识等等,都为人们的从众心理准备了肥沃的土壤。教师从众心理的表现是在教学中人云亦云,教学没有自己的特色,缺乏独立的思想和个性特征。

4、利用数学课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数学课教师时刻要有心理健康意识,不能按照传统的思维与做法,把学生中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更不能以批评、奖罚代替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应该对学生多采取积极行为,尽量避免消极行为,以数学课教学为平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担当起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的责任。

第一,在数学课教学中进行乐群教育。现代社会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使人们的空间距离缩小了,心理距离拉大了。尤其是住在高楼大厦的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善于合作,显得不“合群”,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数学课教师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问题,在教学中就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数学活动和“手拉手’夕活动,创造小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表现自己的机会和得到认同的机会;就要积极开展数学集体活动,如组织和参加团体数学竞赛、野外数学实践活动,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广阔的社会和大自然,在轻松的气氛中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在教学中组织“数学小分队”,提倡互相帮助、协同攻关,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和团队精神。通过这些手段达到消除学生孤僻和冷漠的目的,获得人际交往的能力。

第二,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普遍的制约作用,极大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如果小学生处在一个宽松的、充满快乐的环境中,就会消除敌视心理和戒备心理,在行为上必然是积极的、配合的。如果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火药味很浓,剑拔弩张,老师对学生求全责备,语言尖刻,学生感到紧张不安,上数学课如同上刑受罪,必然影响学生对数学课内容的接受、理解和消化,降低教学效果。在作业布置上,少而精,取消重复性的单元检测、期中检测,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考试上,不出偏题、难题和怪题,重点放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培养上,对成绩采取不公布、或不排名次、或用A,B,C,D四级评定法,降低学生的失败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第三,用参与式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愿望、意向和兴趣。学习动机是小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内在力量和基本心理素质。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最好的方法是参与式教学。数学课教师要经常组织“当一分钟教师’夕活动,做题时教师不直接讲解解题方法和答案,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钻研,首先让弄懂的学生讲给其他学生听,然后逐一让听懂的学生在全班讲述,直到理解力差的学生也能思维清晰地讲述为止。这样,每个学生实际上都参与了教学活动,不但体验了教师的辛苦,而且也培养了尊重他人、尊重劳动的美德。

第四,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在思想深处应该树立无“差生’夕亦无“后进生”的先进理念,更不能以“差生’夕和“后进生”的概念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定位。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最关键的是去发现和培养。以考试定成败、以分数论输赢,己经成为现代社会教育的一大瘤疾,它极大地制约了个体特殊潜能的挖掘和发挥,埋没了许多偏才、奇才和怪才,对知识只有重复而没有创新,造成当前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错位、人才储备与社会需求背离的状况。现代社会不但需要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更需要大批掌握一定科学知识、身心健康、善于动手的普通劳动者。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张伯源:《医学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3]工道俊:工汉斓:《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班华:《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张厚集:《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俞国良,工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