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其他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其他获奖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5/15 阅读数:334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未来国家和国家的竞争将不再仅仅是军事、经济这些硬实力上的竞争了,更多的取决于各国文化、教育这些知识层面上的竞争。因此,一个国家仅仅依靠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是远远不足以在世界民族的强者之林中屹立不倒的。国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而语文作为学习语言文化的代表性科目,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为我国青少年普及传统国学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教育;应用策略;实践探究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虽然能让学生在课上学会大量知识,但是却缺少了关于精神内涵的教育,学生每天都在为如何在考试中多拿一些分数绞尽脑汁,忽略了自身精神境界的培养,长此以往下去我们的下一代身上将越来越缺少精神上的文明。而国学则能有效地弥补这一点,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熏陶,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面对挑战。

1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

1.1有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

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增加国学内容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正是因为自身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持续发展。每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都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那只能够称之为一个种族,算不上真正的民族。因此,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地走向强盛,必须要自身文化强盛,而国学是一种传承了我们民族历史和记忆的精粹文化,一定要从小学就开始为学生培养国学基础。

1.2有助于小学生的道德重塑

国学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从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上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为学生培养出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他们重塑道德根基和民族信仰。国学经典对曰\的礼仪、品行、人格塑造以及生活态度都有明确的要求。然而在现如今的教育体制中,过分强调对于能力和知识方面的培养,忽略了良好的品格对于学生日后成长的重要作用,人文教育内容明显不足。

1.3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行为规范。这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做好榜样,更需要学生自身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阅读国学经典并从中提炼感悟和启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能让他们自发的规范自身行为与用语习惯。比如《弟子规》中有“事虽小,勿擅为”“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样的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做。在国学中还有许多讲述人生哲理、社会伦理道德、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例如闻鸡起舞的故事则告诉我们要珍惜每一分一秒,精忠报国的故事则告诉我们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英勇保卫国家,凿壁借光的故事则告诉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学习以充实自身。与此同时,经典国学名著中还蕴含着作者自身的思想文化和处世观念,学生在学习国学名著的同时就等于在和古代先贤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更是思想和灵魂的碰撞,并最终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用古代先贤的高尚品格来要求自己,规范自身行为。

1.4有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国学融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则从教学内容上提升、学语文的多样化,能够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拓展、补充和重组,从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高。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极大地拓宽、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面。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立足于教材,之后结合班级学情和教材内容,把国学文化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渗透给他们,从而实现语文课堂主题的多元化,打造文化氛围浓厚、内容丰富多样的高效课堂,将教学空间进一步拓展延伸。

2小学教育中国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国学教育师资匮乏

客观地说,现如今制约国学教学在小学中发展的主要因素便是师资力量。很多学校都希望能在语文教学中融人国学教学内容,但是由于现有的师资力量不支持,便只好放弃这项计划。根据笔者长期执教小学语文的经验来说,目前很多教师自身国学水平并不高,达不到当前教学要求,而在最近才在大学开设的国学专业还没能向社会输出成规模的国学人才。因此,在当前的教师队伍中虽然懂国学的人才不少,但是真正能达到教学水准的语文教师并不多,这也导致国学教学未能发挥它本应发挥的教育作用。

2.2语文教学内容中国学融合较少

就目前的小学语文国学教育而言,很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国学教学教材,国学更多是对课本知识的一点拓展和延伸,很多学校的国学教学甚至只有单纯地诵读经典这一方式。而且受限于课时安排,诵读国学经典的时间也十分有限,并且安排的比较随意,主要集中在早读课、午休结束后的一点时间,一般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学教学体系。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也较为单一,主要是阅读教师随意挑选的内容,或者是根据语文教材的推荐内容,比如常见的唐诗和宋同等。

3如何将国学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3.1写作教学—积累素材,立意深远

在小学阶段,写作可谓是让学生十分头疼的内容,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因为自身文学积累较少,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基本上一到写作文就开始凑字数,或者写一些没有营养的日常生活流水账,语句平淡无奇不说,有的时候还老出现语句不通顺等错误。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读书少,特别是经典名著读得更少,自身积累太浅薄,没有写作素材,更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见解。并且大部分学生由于忙于应对日常作业,在周末或者假期父母又给安排了各种辅导班或者兴趣班,很少有自己外出实践的机会,对于生活中的事情没有亲身体验过,就更谈不上有自己的感悟了。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平时阅读国学经典,从经典中吸收经典内容,逐渐提升语感,并且做好阅读笔记,慢慢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名人故事、名人名言、成语故事、诗同佳句等。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走出家门到外面的世界中看看,例如参观名人名居、博物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一定要注意思考所见所闻,形成自身思考和感悟。另外,经典名著还能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各种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从而提升自身写作能力,不断提升写作水平。

3.2汉字教学—启智蒙礼,推本溯源

当前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抛弃了思维逻辑推理过程,这使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当前的识字教学方法较为无趣和单一,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将汉字的笔画、读音、字义和结构呈现在学生面前,放弃了深人探究汉字的来源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和记忆。传统国学在讲授汉字的时候过于注重字同的简单落实,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文化的氛围。我们必须从源头上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将传统国学识字教学方法和当前的识字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他们得以优势互补,追根溯源。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汉字,一改以往识字教学程序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把识字过程变为多元的、立体的、开放的学习过程,进而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3.3古典诗词教学—化诗为画,大胆想象

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力很好,“诗教”不仅能够为他们培养出良好的语感,还能在精神上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国学的熏陶。优秀诗同是小学教学内容中的一大重要板块,学生能从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优秀诗同和经典名著一样,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华,学生能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智慧。在古诗同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诗画融合的方法,古诗同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颗耀眼明珠,语言精练、意境优美、琅琅上口、音韵和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好古诗同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国学素养。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题西林壁》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古诗同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给古诗同配上相应的图画,在脑海中想象自己站在名山大川上,从不同的角度看山峰的样子也各有不同的画面。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脑海中的景色画下来,并且效仿古代的文人墨客,独立进行诗同的创作之后再自己配画,以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观察力,如果有学生表现特别突出,还可以启发他们将自己创作的诗画制作成绘本,提升他们在诗同学习中的成就感。

4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的情况下,想把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德育水平提升上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国学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让他们能学有所获,在学生人生画卷涂上一抹文学的炫彩,为他们以后的长远未来埋下一份名为国学的宝藏。

参考文献

[1]郑艳,惠静,初伊,等.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的互补性研究[f].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3(3):76-81.

[2]曾玉玖课职毛会罗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理性认知与路径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4):63-65.

[3]王礼.基于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20(6):46-47.

[4]赵国红.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5]孙尔文.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知识掌握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6]丁红来.浅谈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阶段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20(1):126.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