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策略
摘要:核心素养及其培养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本文首先分析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接着对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学科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各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既有共同任务又各有侧重和特色。因此既要善于整合各学科共同的核心素养培育任务,又要善于保持各学科在培养核心素养中的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共育”“个育”相得益彰,‘共性”和“个性”并进发展。文章第三部分提出了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五大学科策略:明确共同使命,显现学科特色,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科教师素养,激发学生学科学习潜能。
关键词:小学生;核心素养;学科
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养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并将成为国人追问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焦点。核心素养是对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更为精准的回p0‘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正式公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学生核心素养可以概括为“一三六一八”,“一”即一个核心即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三”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六”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方虱“一八”即十八个基本要点。毫无疑问,这些核心素养必须分解到各个学段并落实到各门学科教学中,与各学科课程教学有效融合。那么,小学阶段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小学阶段具体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素养?各学科教学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培养这些素养?本文试图结合小学教育实践对这些问题做出初步回答。
1、小学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肌“人生小幼,精神专利。故须早教,勿失机也。”[z]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身体的体质和体魄都处于快速成长发展中,用脑习惯和学习习惯开始养成,只有这个时候打好了身体的“底子”,养成了健康习惯,将来学生发展所需的“健康生活”素养才有可能实现;在这个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好问爱动,喜欢探索,乐于接触新鲜事物,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快速显现的时期,只有抓住了这个启蒙“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3]素养的黄金时期,将来学生更高级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养成;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在学校生活,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在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意识观念在逐步形成“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只有在这个阶段为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国家意识等打好了良好的“意识底色”,将来才有利于“责任担当”等素养的形成。
早在南朝时期,教育家颜之推就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z]宋代大教育家朱熹也强调:“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新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许多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学生如果没有打好核心素养基础,日后更加高级阶段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将会受到影响,以至于出现到“大学”还要来补“小学课”的奇怪现象,致使“扦格不胜’“勤苦难成”。如果错过了小学这个关键期,日后甚至有些核心思维和心理品质将无法补救,只有抓住这个时期(‘勿失机”),才能“无扦格不胜之患’,[5]。所以,从学生个体的发展来看,核心素养培养从小学抓起不仅应该,而且十分必要。
同时,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开端,是发扬文化的始基,所以比中学、大学教育更加重要,国家的发展,青年的前途,全在小学教育的改进。”的确,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它的对象是所有适龄儿童,它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非定向、非专业的教育,它为社会的所有领域和行业培养专业人才打基础。小学教育是“始基”教育,它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身体体质、道德品质、智慧品质和个性品质打基础。小学教育还是国家义务教育,它既是每个公民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一个现代化国家需要有素养的现代公民来支撑,现代公民需要接受的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核心素养正是我国全体公民在21世纪的社会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基本素养,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的基本目标,这个目标与小学阶段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决定了核心素养培养必须从小学阶段抓起。
2、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在学科
“学校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影响学生的,这些教育内容又不是笼统的、杂乱无章的堆放在一起,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每一门类构成一个大的教育内容‘模块’。这个“模块”也就是“科目”,它是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培养成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的经验基础。当前,我国小学普遍采用分科的方式进行教学,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巨001 ] 28号),现在小学主要开设的科目有9门,即品德与生活(社会)、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等。各个科目都有自己的目标,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学校教育中,必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由各学科承担其任务。核心素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全面发展的人必备的综合指标体系。因此,将小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科教学之中,从学科设置的横向来看,这一综合指标体系须由小学所有的学科来共同支撑,每个学科都会有共同的“核心素养”培养任务,如人文底蕴、学会学习等。当然从学科目标的纵向来看,现行的“三维目标”应朝着“六大核心素养”目标转变。如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中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底蕴”,还要有“学会学习”等。当然,各学科也有各自的学科特色,凸显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侧重点。
3、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策略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各学科教学,只有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才能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任务。为此,小学各学科教学应当采取以下有效策略措施。
3.1明确共同使命
核心素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培养过程中必然要求各学科的课程目标紧紧围绕核心素养来设置,明晰共同使命,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贯穿到学科教学目标中去。我国现行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理念、课程目标与内容上主要围绕“三维”目标来展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教学要求我们在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设置上应当以“一三六一八”的核心素养目标体系来进一步明确各个学科的内容;各个年级段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任务和评价标准,这将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教学改革必须做好的顶层设计工作。
然后,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上采用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单元模块方式来进行编排,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核心素养培养的单元。在这个单元的内容上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导向功能,即一个“模块”的内容安排既有指向“人文底蕴”培养的知识学习,又有指向“科学精神”培养的学科思维训练、指向“学会学习”培养的学习策略,还有指向“健康生活”和“责任担当”培养的体验感悟等。
最后,在学科课程设置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索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科统整”,进一步推动指向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踪合实践课程是在教师引导和参与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体验性·探究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过程。从综合实践科目的课程性质、理念、内容和教学方式,我们可以看出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较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可以突破学科壁垒,打开学习视野,将知识学习、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素养。
3.2彰显学科特色
学科是认知规律的体现,有着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内容“边界”。学科的特点就是学科的价值所在,这些独特的价值之处往往就是某种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所在。例如:小学语文学科特色就是“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它对小学生的中国传统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国家认同、母语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独特的学科价值;小学数学学科特色就是“思维体操”,它对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思维和勇于探究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独特的学科价值;小学英语学科的特色就是“跨文化品格和文化思维”,它对学生的国际理解这一核心素养有独特的学科价值;小学思品与生活(社会)学科特色就是“生活习惯”和“公民道德”,它对小学生的健康生活和责任担当素养有独特的学科价值;小学音乐和美术学科的学科特色就是“艺术之美”,它对审美情趣的素养有独特的学科价值;等等。
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的学科价值,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底子,为学生进入更高阶段的学科学习打基础。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应当十分重视书写、表达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注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练好人文素养“童子功”。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十分重视计算能力、数理逻辑思维的培养,打牢科学精神“硬底子”。小学英语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品格的培养,播下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的“好种子”。小学科学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实践创新的“大梦想”。音体美学科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和兴趣的培养,树立学生健康生活的“好方式”。各学科发挥学科优势,让小学生在学科特色文化的浸润下,润物细无声地生成各种核心素养。
3.3优化课堂教学
“学校教育中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可能离开课堂教学这一基本途径。; D 97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靠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来完成,综观当前小学课堂,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引领下,课堂教学情况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忽视主体的生命性、重视目标的预设性、强调过程的结果性、注重内容的知识性等情况还比比皆是。Czol这种传统单一的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凸显的是知识目标的达成,应试技能的训练“大而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灌输等,适应不了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适合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呢?我们认为具有生命性、生长性、生成性和生活性特征的“四生”课堂,即能够凸显教学主体的生命性、教学目的的生长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和教学内容的生活性的课堂,才是指向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巨‘」“四生”课堂既强调学生和老师两个主体生命意义的双重建构,又强调课堂主体核心素养培养与课堂教学活动关联的双重建构;既基于生命、关注生长、指向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又重在过程,联系生活,指向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只有这样的课堂才具备小学生核心素养生长的土壤,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在小学生的身体里生根发芽。
3.4提升教师素养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事业。”圈19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我们认为要培育好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教师应该要拥有以下六大核心素养:(l)健康生活,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阳光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健康的生活方式;(2)扎实学识,习总书记在北师大讲话中倡导我们老师做“四有”。教师时就谈到教师应当学识扎实,对于小学老师来说这意味着不仅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有丰富的通识储备;(3)责任担当,小学教师肩负着为儿童终生发展奠基的职责,肩负着抓好国家基础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的人,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国家认可意识、国际理解意识直接影响着价值观尚为“白板”的小学生,这一意识形态的素养影响着长大成人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4)
人本理念,核心素养是人本时代的核心体现,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改变以书本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转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学中以师生平等对话、师生共成长为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教学组织下生长学生的批判相信思维;(5)教学艺术,“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教育成为艺术的前提就是教师能够精准地抓住教学目标,游刃有余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6)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师要学会学习,更要终身学习,这样才能够满足信息化时代下小学生学习资源飞速增多,学习方式不断增加带来的更多的学习需求。
3.5激活学生潜能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关键还在激活他们本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能力潜能。美国知名教育家加德纳认为:“人类所有个体至少拥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这八种智能在儿童个体身上会各有差异,为此,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现不同儿童身上不同的享赋:对于语言智能更强的学生,我们通过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学充分激发他们“人文底蕴”素养的潜能;对于数理逻辑智能更强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和科学教学充分激发他们的“科学精神”素养的潜能;对于视觉空间智能或音乐智能更强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美术和音乐学科教学充分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的潜能;对于人际关系智能或自我认知智能更强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思品学科教学充分激发他们“责任担当”的潜能;对于身体运动智能更强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来充分激发他们“健康生活”的潜能;对于自然认知智能更强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来充分激发他们“实践创新”的潜能;等等。
总之,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途径的落实关键在学科,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学科教学,既要求我们善于整合各学科共同的培育任务,明确共同目标,挖掘各学科共同的培育功能,又要求我们必须发挥各学科的特色,运用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来激发学生身上蕴含着的独特的素养潜能,做到在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育”和“个育”相得益彰,每位学生的生命成长的“共性”和“个性”得到并进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 :29.
[2]教育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Z],2016-09-13.
[3]朱熹小学[EB/OL] 2011- 08 - 27. http:才www.360doc. com八 ontent/11 /0827/23 /1597421 143792540html.
[4]礼记·学记[EB/OL] . 2014一O1一20.http才www. 360doc.com八ontent/14/0120/16/116983 346674350 shtml.
[5]陈鹤琴一个理想的小学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
[6]陶本一学科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