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获奖
教育信息化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摘要:教育信息化时代为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契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以生活德育为教学主导,以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本真为目的,创新发展信息化、科学化和“人文主义”的新时代中学德育教育新模式,从而为服务“社会主义特色化中学思政教育体系构建”莫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学思政;生活德育;立德树人
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中学的思政教育走过了政治引导阶段、五大理论发展阶段、社会文化与德育融合发展阶段,直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下的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构建”。中学的思政教育已经包罗万象,尤其是在立德树人这一维度,中学思政逐渐倾向于利用校本化的理念来淬炼属于自己的特色化的“育人精华”,但是笔者从近10年的有关中学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困境,发现以下三大方面的共性问题。
第一,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教育思想在具体的教学落实中,开放与协调做到了,但是创新、绿色与共享还处在初级阶段,尤其是“中学思政教育的教育科研创新,教学内容创新与教育策略创新”还做的不够到位,造成传统中学思政教育始终处在一个‘被动和尴尬的局面”。绿色的教育主要是指良好的教育文化和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对中学生的三观的引导和优化教育,随着国际文化涌入国门,国学经典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逐渐流失,中学的思政教育面临复杂环境,所以要做到绿色教育、绿色产出,困难重重。而近几年,中学生总体价值观沦丧与缺失的案例让整个中学的思政教育不得不深度反思。教育资源共享上,由于中学之间的差异性较大的缘故,优质资源数量有限,一些新发展起来的院校和发展不充足的院校的思政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所以资源共享的目标还在路上。
第二,中学思政课的课程地位发展到今天依然很尴尬,意象科普调研证明,中学生吐槽最多的公共课程就是“思政和英语”,其中对于思政课的比例达到了68 %,英语50%。这说明思政教育的价值意义,从课程价值意义到重要性没有完全深入到中学生的内心,他们的政治课程学习是一种功利性目的或者是一些制度的约束,而非是出自于内部动机。
第三,信息化背景下,网络资源和各种其他渠道的资源异常丰富起来,这样一来,E阅读时代正式临近,而高效的思政老师需要面临的挑战就越来越多,特备是多元化的二次元文化和一些积极的非主流西方文化对国内政治文化的冲击,让政治老师的课堂教学创新和目标达成困难增大。如何在信息化时代之下,把中国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和先进的国家理政思想渗透到中学生的意识中去。
鉴于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最后一个问是萝一一“中国中学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路径”是当下各大中学需要共同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为了很好的解决信息化时代,中学思政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总目标,本文将结合中学思政的发展历史现状和信息时代的便利,全面探究更好的路径来落实“德育回归生活,用生活化,本真化的教育理念指引中学教师全面落实真正意义上的立德树人”。
1、中学创新教育的背景内涵发展
创新教育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出现频率较高的名词,创新教育更是一个体系,一般来讲创新教育包括: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媒介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成果创新。中国的中学教育从发展至今已经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改革,直到今天,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中学思政教育的教育发展必然要经历多种改革和课程体系的优化才能够更加适应现代信息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的育人需求”。根据互联网信息教育的文献综述,近几年中学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资源整合阶段,这个阶段的思政教育基本上是以凝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各种成果为主,外加教育和思想文化教育的一些内容,包括一系列不同阶段社会发展的政治思想结晶。随着社会进步和学生的专业建设,近几年教材的改版和课程目标的革新等都是上述的资源不断整合的结果。资源整合也是一种创新的阶段,课程目标整合,课程资源整合,课程教学方法的整合,课程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和项目资源的整合,这些都是客观性的、思政教育内涵不断深化的结果。
第二阶段:跨学科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应该是本世纪初期逐渐开始的。这个时候中国中学的教育发展逐渐趋向于科学课发展,把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经济学、国学经典、西方政治文化等逐步渗透在思政的学科发展中,目的是为了让思政教育服务于所有专业的学生,让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能够全面认知和把握思政学科的价值内涵,以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以思政高度提升思想修养,所以跨学科阶段让思政的思想教育的价值意义更加深远。
第三阶段:育人者定位、育人方式定位、育人导向定位色三维导向的改革创新。创新的核心是“人本主义导向”,这也与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中学工作大会上的“谁来育人、怎样育人、培育怎样的人”的总体方向一致。这一阶段的创新核心就是从思政教师队伍的工作意识和工作高度上下功夫、从思政教育的方法策略上下功夫,从育人的整体的导向上创新,最后让毕业生的综合思想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
第四阶段:信息化发展与思政动态开放创新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正好是大数据、云计算与科技信息化产业发展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国际化发展对高级人才的综合素养发展要求更高。这个时期,中学基于“国学文化传承和高尚民族伦理思想传承以及民族文化和国家意识发展需要”进行的新,这个时期的思政教育创新的核心是“德育生活化、立德树人回归本真”。但是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应该是基于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多元化创新,为现代“中学思政教育创设一个健康、和谐、绿色、动态”的发展状态。
2、信息化技术背景下中学思政教育的新契机
信息化时代的最大特点是知识学习网络化、平台化、课堂教学云端化、教学活动设计多元化,信息成果产出多元化,在这样的大势所趋下,中学的思政教育迎来了新的契机和发展动力。
2.1新课程资源整合与校本课程体系构架的契机
中学课程资源整合与校本课程体系构架是信息化时代中学思政特色化教育的良好契机,能够让该课程的性质呈现出全新的特色。例如可以把生活中的经典思政教育典范通过网络平台渗透在思政教学内容的具体章节中,让教育叙事、案例分析和国家政治核心理念有效渗透在中学生的心理认知中。这样的课程资源一般可以利用微信、QQ、微视频课程平台等,结合现有的教材把课程资源整合成序列性的资源类型,可以把纸质版的内容和电子信息库相结合,方便师生的详细查阅和使用[3j。另外仅仅依靠中学思政课程大纲的要求来落实一日的思政课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定的校本化的课程,例如:政治史学、政治经济、名人思想文化、中西方德育养成教育的课程,还有社会用人单位的职业修养的校本课程等,这些资源整合和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可以最大化实现“思政教育特色化,教师教育效率化和信息平台实用化”的价值意义。
2.2教学方法体系创新和教学实践理念创新的契机
一直以来在中学的思政教育中,学术讨论、多媒体知识网络化呈现、归纳论证和任务型教学法占主导地位,但是信息化技术发展起来以后,很多中学逐渐把生活化的情境课堂搬上多媒体,出现了思政课堂情景化、系统化、故事化的教学创新。另外比较抽象的一些知识,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然后选择要论证的政治话题要点,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辩论,最后再结合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结果的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正是利用了信息化技术进行的方法创新,仅仅依靠课堂理论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中学生的思政课的作业设计中凸显动手实践的环节。例如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设计一份“保护水资源杜绝中学水资源浪费的”海报,然后上交,亦或者通过网络QQ公众号发起一个救助疾患中学生的资金捐款平台等,这些基于信息化背景的作业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实践理念的创新。
2.3新教师队伍体系优化与课程资源库建立的契机
虽然思政学课的教学在普通中学80%以上为非专业课,是公共必须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发展性近几年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大力重视,可以说课程革新、教育教研的资金投入,还有名校孵化工程的实施都是以思政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的。互联网+让新时期的中学思政教育的师资培训有了更多的渠道和策略,也让国家在中学思政教师队伍发展的优化平台建设有了更可靠的发展动力。可以说近几年中学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课程教研、师资优配等都是基于信息化平台来完成的。
2.4立德树人回归本真的思政生活实践教育的契机
立德树人的教育口号的提出,原因是中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后,核心目的是普及大学教育让国民素质更加优良。但是中学的教育是为了培养的学生在思想修养上与自身的文化层次相匹配,这样的情况可以从当今的社会整体公共修养的抽样调研中可以发现。所以当下乃至今后的中学思政教育的导向应该是‘立德树人,回归本真,能够让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在德行、修养,主要是面对物欲横流的复杂社会氛围下,还能够坚持独立人格,用健康的公民理念和维护社会正义,来影响他人用公民准则旅行社会责任[}5} rr。可见立德树人在新时期的中学思政教育中其实就是不忘初心,回归生活,用实实在在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存的价值意义,让学生与老师通过一些实践性的社会生活逐渐领悟“思政教育的感化和行为引导以及生活发展人生进步的价值引领”。而信息化平台为这样的生活化教育、回归本真的教育提供了众多的发展的可能性。
3、教育信息化下中学思政教育创新的全新实践路径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中学教育创新策略可以从课程资源整合、学生个性化德育教育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教育评价制度还有虚线表示的可能性的其他创新手段入手来全面落实对中学思政学科的教学策略创新。
3.1基于信息化背景优化整合大纲资源课程和校本化资源课程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中学思政的教育课程发展和创新发展带来全新的契机,笔者调研了很多核心期刊和学术成果发现:当下不同中学在公共课类型的思政教育中使用的课程资源都是大同小异,很多学校的思政学科课程在校本化课程资源的整合以及大纲课程与校本课程资源融合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特色化校本资源的整合由于师资力量或者教研组的疏漏等原因,造成很多学校的思政校本课程资源匾乏,缺乏系统的整理和优化,所以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达成度不够理想。笔者综合各种教育资源认为:当下借助信息化技术最大化的实现课程资源整合的优势才是有效改善学生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意识的最好途径,因为校本化的课程资源不仅仅是理论资源的获取更是针对课程内容构建的一些实践性的校本活动,例如“特殊职业文化讲堂、中学生公众文化社会调查活动”等,这些实践性资源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而且很好的加入到思政校本化课程的资源整合中,不断丰富壮大整个大纲课程和校本课程,让大纲性课程与校本课程资源更好进行有机融合,为后续的“立德树人”的功效的有机渗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2基于信息化背景培育提升中学中学生个性化德育品质
信息化背景是大数据时代衍生的良好土壤,也是新媒体软件快速涌现的好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学思政课程教学的课程教学应该从宽泛的普适性的教育教学逐步转向“以生为本”的个性化德育品质培养的新课程。例如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就是“学生个性化”德育品质培养的主要体现,另外可以把一些区域性的民间经典德育文化纳入到课程资源扩展内容中,很好地优化学生的德育素养。从本质上讲个性化的德育品质培养就是要根据不同班级,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课堂的思政教学内容结合课后的实践性作业和学校的社团活动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明礼、诚信、正义、爱国、奉献、向上、积极、创新、团结、奋进”等多方面的思想品格。而要实现中学生的个性化德育品质的培养最主要的是要很好地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经典案例来一步步引导和熏陶中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品质,这也是逐步打破传统思政教育宽泛性公共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理念创新。
3.3基于信息化背景构建多元化思政教育教学全新方法策略
前文论述的教学方法中,利用率最高的莫过于传统的“理论灌输型”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就思政学科的多元方法落实这一维度而言,很多中学在这一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育教学内容不够生活化和本真化,在这样的短板的刺激下,要切实凸显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理念,就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内容以最优化的方式展现给受教育者,通过方法引导和课堂活动的不断实践一步步加强学生的理解,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全面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的机会,让思政学科的理论性转化为实践性,从而为今后的德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而要实现这些教育目标就需要有恰当的高效的教学方法,例如一些大学开始把教育叙事、政治案例分析、情景案例教学法灵活渗透在一日教学中,这样一来,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很好的启发中学生接受系统的思政教育。而且思政老师还可以借助网络视频、音频资源等在一些选修课程上引进“鉴赏教学和对比教学的方法”,以此来突出思政学科教学方法的创新特点。
4、结语
本文从课程资源融合、个性化德育品质培养、多元化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构建、基于立德树人的“多元评价机制”的构建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探究了当下乃至今后中学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创新的全新路径。这些路径符合客观事实,而且一旦落实到位对于提升中学生的“人本化的德育品质”,全面提升中学生的“综合德育文化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助力作用,值得进一步的验证与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减书霞教育信息化条件下中学学生教育的创新[J]江苏高教,2012,(01):144-145.
[2]贺志军,薛亮中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误区及其应对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 03) :75-77.
[3]田静,魏棒信息化时代中学教育方法创新探析—评《信息化视阂下中学教育有效性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02):116-116.
[4]张迪网络背景下中学教育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 12) : 91-92
[5]郭一自媒体时代中学学生教育工作创新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 ( 06) : 63-64.
[6]李小平,姚芳大数据背景下中学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 , ( 06) : 76-78.
[7]兰坤新媒体环境下中学教育创新平台建设研究—基于对中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证分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2):169-164.
[8]高健新媒体时代中学教育工作创新—评《新媒体视野下当代中学生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