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论文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获奖

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4/29 阅读数:231

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在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加强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重视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发挥中刁·学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在课堂教学、校内活动、校外活动和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实施

关键词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及内容;实施策略;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等。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及内容

1.1教育目标

新时期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他们的理想人格,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m。首先,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其次,要培养中小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再次,要教育中小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教育内容

新时期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整体构建,知识学习和情感培养都要由浅入深,阶梯式加深难度。

在小学低年级,应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认识常用汉字,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传统文化情感体验。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在小学高年级,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熟练书写正楷字、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等等;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高中阶段,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国学经典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通过让学生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自信心。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2.1加强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根据当前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的现状,首先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中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内容,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水平。其次,针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师资水平不高、优秀教师短缺的问题,中小学可以聘请大学、科研院所、文化团体中的国学教授,具有专业特长的学者、民间艺术家等为客座教授,定期为中小学生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或讲座。

2.2重视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学校要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出发,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应加强传统文化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依托中小学的“三通”和“两平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建设,开发适合不同学科、学段的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和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平台,为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数字化资源支持。

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使中小学生能够根据兴趣需要,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传统文化学习。

2.3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并形成舆论导向。中小学校可以依托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优势,深入社区定期组织开展各种相关活动,如古诗词朗诵会、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欣赏、中华戏曲欣赏、民间艺术表演等传统文化互动活动,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的开展会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认知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

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中小学应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髓。首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实现校园文化的全方位育人目标。

其次,要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学校要从实际出发,要依托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潜移默化性、启发性等特点,例如广场雕塑、仿古建筑、校训等,把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创造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有机地结合,以达到育人的效果。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途径

中小学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并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之中。学校要结合学科教学,尤其是人文学科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中小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开设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校本教育课程;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1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课堂教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校应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和加深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传统文化承载的人文理念的传承。学习并探索通过开设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等增加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教育。中小学校要结合各学科教学,尤其是人文学科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到课程、教学计划之中。同时,学校还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和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开设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

另外,在语言、文学与艺术课程中,注重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与艺术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爱国情感及民族精神。

在思想品德课、社会课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发挥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为促进中小学德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3.2在校内活动中实施

在当下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很多学校只注重对知识、历史人物、故事的讲解和文章的诵读等活动,缺乏对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髓的深入探讨与发掘,这就很容易形成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并由此产生教育与生活脱节、文化与实践脱节,限制了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也会使传统文化教育失去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仅仅让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纳入考试是不够的。传统文化教育只有融入生活,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才能使学生真正认同和接受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首先,要充分依托校内文化资源和主题活动,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发挥独特的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如通过书法、国画、茶道、武术、剪纸等艺术活动的开展,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充分利用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资源,开展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把课堂所学与多种活动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书法和文学社团可以通过开展书法、绘画和古典文学欣赏,音乐社团可以开展古乐赏析等活动来学习、体验传统文化。

3.3在校外活动中实施

学习传统文化重在实践,而践行传统文化,主要是在课堂外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之中进行。

首先,应将传统文化教育同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有助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增加社会体验和积累个人生活经验。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要依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用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要依托校本实际,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人文、地域等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校外活动场馆的建设力度;要积极发挥社会相关部门的职能,积极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4在家庭与社区的教育活动中实施

传统文化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氛围。当前,许多家庭忽略了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由于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缺位,给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积极引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十分必要。事实证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家长的认识和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家长能够从小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就会使孩子从小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兴趣,从内心喜欢传统文化,愿意学习传统文化,并自觉地去传承传统文化。

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是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训、家规、家教、家风”等,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潜移默化地传导优秀传统文化。要重视家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导作用,逐渐在全社会形成以家庭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承渠道。总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3).

[2]刘大山.传统文化教育重“知”更重“行”[N].南京日报,2014-04-03.

[3]王珊.试论当前高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