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基于祭祀活动的优秀民俗文化传承探究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0/8/18 阅读数:152

基于祭祀活动的优秀民俗文化传承探究

蒋大勋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556000)

摘要:祭祀活动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族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并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祭祀文化,这些文化通过祭祖活动具体展现出来,祭祀活动的每一细节都蕴含着具体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孝顺、勤劳、节俭、诚信、友善、和谐、爱国等内容,祖先的后人们谨记教诲,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祭祀;文化;民俗;和谐

一、祭祀活动的背景

根据考古发掘的古人类化石材料研究显示,最早的人类可能出现在距今300-400万年之前;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人们通常以血缘为纽带群体生活的方式集聚在一起,相互帮助和克服困难,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文化认同和民俗习惯,经过时间和实践的筛选,一些优良的民俗文化被保留下来并与时代要求想结合,被后人所遵守。为了追思先人,家族长辈们通常在清明节把族人召集起来,进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并把祖先的光辉事迹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教育后人。

二、民俗文化概况

民俗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极为密切,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受到社会生产力、阶级、政治、地理环境、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或模式性、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规范性和服务型的特征,我们可以通俗的说,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的简称,也就是民间生活文化。

祭祀活动中的民俗文化现象,既有进步的成分,也有糟粕的部分。那些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利,对今天的生产、生活有利,对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有利的应发扬光大。那些严重摧残或伤害人身,毒化思想的反动愚昧、原始、封建、迷信的陋习,应予革除。

三、祭祀活动存在的不良现状分析

祭祀活动,不论是在远古时期,还是现代生活,每年人们都会在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大多数以扫墓的方式进行,关于扫墓在秦朝以前已有,唐代已成定俗,宋代清明扫墓活动得到沿袭至今。在该项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与文明祭祀要求不符的情况。

(一)祭祀活动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过世的祖先的灵魂并没有离开自己,并且能够帮助自己驱魔辟邪,办事顺利,心想事成等迷信想法。为了想不经过辛勤劳动,而是想得到祖先更多护佑达成自己某个目的,不惜花重金购买各种祭祀产品到坟前祭扫,这不仅造成铺张浪费,污染环境,还助长了扭曲祭拜心态的形成。

(二)存在不文明祭祀的现象

每当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大小集市摆满各种祭祀品在销售,占道经营现象时有发生,各种纸马、纸车、纸房子等从几元到几百上千元的祭品层出不穷,甚至有的不法商家仿照现在流通的纸币制造冥币的违法行为。同时,在祭祀时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在街头巷尾大量烧祭祀品,导致大量的废气、浓烟、噪声、灰烬等的出现,污染了清新的空气和环境,与人们最求的美好、舒适、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相违背。

(三)存在攀比陋习,不利于团结。

祭祀活动的开展,不仅是表达对先人的哀悼,还是学习祖训,促进沟通,团结互助,共谋发展的好时机。很多人,在外地工作,清明时节为了回家祭祖,不惜千里奔波参加祭扫活动。但是,每个人的发展有好坏,经济实力存在差异,在祭祀过程中,有的人为了显摆自己,不惜花重金购买各种祭祀品,在众人面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然而,他的这种行为,却潜移默化的将自己与经济能力一般的人分离开来,也造成了相互之间的隔阂,同时,也给孩子们树立了错误的价值导向,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受传统习俗的影响,每年清明节期间,人们在祭扫的时候,习惯在坟墓前燃烧香,纸,烛等祭品,由于疏于对火源的管理,或是天气骤变起风等原因,造成失火,无数的森林被烧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甚至,有的人为此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都是用巨大的代价,换来血的教训。

 

五、文明开展祭祀活动,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从点滴做起。

(一)转变传统祭祀观念,学习先人优秀品质。

我们的先辈们生活的时代和现在相比,各方面的条件要差的多,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保持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辛勤劳动,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夫妻之间相敬如宾,邻里和陸,当国家遇到困难时,把最后一个孩子送去前线,最后一粒粮食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等的爱国精神,无数次感动着我们。现在,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相对好多了,但是有部分人的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要加强教育,抓住祭祀活动的契机,讲好先辈的故事,用优秀民俗文化育人。

(二)创新祭祀活动开展方式,消除隔阂促和谐。

祭祀活动的举办,有的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扫墓活动,这种方式时间灵活,安排较为自由,但是与其他家族成员交流较少,对墓地的整体管理水平较弱;有的以家族几十家为单位,由长辈主持,形成祭祀活动领导小组,所有事项统一安排,包括祭品采购与分配,吃住的安排,活动地点的选择,宾客的邀请,资金的收缴与支出,人员的事务分工等事项;在这种大家族的祭祀活动中会体现出不少的优点,如祭品统一标准分配,就减少了攀比的现象;聚在一起议事,提高了家族难题的解决效率,加强了对墓地的有效管理;大家一起参与活动,一起就餐等环节,增加了彼此间得交流,以前的一些小误会,小摩擦,小矛盾,在沟通间消除隔阂,把手言欢。同时,长辈们还会召集小辈们聚在一起,讲祖辈的经典故事,那些孝敬父母,邻里互助,夫妻恩爱,热爱国家等正能量的文化珍宝潜移默化的植根于心间。

(三)互联网祭祀,创导追悼新方式。

祭祀活动主要表达的是追悼先人,教育后人,据有关研究显示,采用网上祭祀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通过这种方式开展祭祀活动有着独特的优势,网络祭祀我们可以把祖辈们传承下来的优良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那些感人的故事及祖训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更多人分享,优良家风能感动和感化更多的人;可以缓解交通堵塞,实现低碳祭祀,不会有携家人风尘仆仆千里奔波的艰辛,不会有炮声轰鸣,烟雾缭绕,纸灰乱飞,失火烧山等情况出现;我们可以在祭奠网上通过送电子祭品,撰写文章,发照片和视频等形式,体现对生活情况进行总结,对做错的事进行忏悔,表达未来前进的愿望,把先辈们的优良习俗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做到祭祀活动全过程育人。

(四)建章立制,守住文明祭祀底线。

祭祀活动中包涵着一些不文明做法,并已经在不少人中形成了习惯,并在脑海海中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感觉一定要供奉丰厚的祭品,燃放大量鞭炮,烧更多的纸钱等形式,达到让祖辈的灵魂护佑自己的封建愚昧思想,其实,我们的幸福是靠自己辛勤劳动奋斗得来的。针对一些不文明的祭祀行为,有关部门要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及时建章立制倡导文明祭祀,通过电视,微信,宣传单,公告等方式倡导文明祭祀和宣传哪些是不文明禁止的行为,让广大祭祀参与者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做了不该做的,应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等信息,范围祭祀行为,让祭祀活动在规矩内开展,采用文明方式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结语:祭祀活动是我们的民族民间习俗传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民族多样,祭祀活动各异,祭祀文化丰富多彩,总体表达了对先人的追思,对英烈的缅怀,通过学习感人的先进事迹,无意间,那些爱国,奉献,互助等精神力量,犹如春风化雨般融化与自己的心田,我们自觉遵循他们得谆谆教诲,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争取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做出很大得贡献。同时,主动选择文明祭祀,摒弃其糟粕,做文明祭祀的倡导者,做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人。

参考文献:

[1]李娜娜,孙静, 李珊珊.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体现[J]. 现代园艺, 2012(06):89-90.

[2]李文芬,蔡宗德.中国历史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8.10(2014.3)

[3]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005重印)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