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其他获奖
幼儿园小班奥尔夫音乐教学形式研究
高娃 徐俊华
(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
摘 要: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教育形式,笔者通过一线实践经验的总结,把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形式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以儿歌或乐曲为文本,用“声势”进行伴奏;以故事为“源”,世界名曲律动为“衍生”;以音乐游戏为主体,创意形体造型做“插花”;以参与性故事为主线,奥尔夫打击乐器做“拟声”。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奥尔夫音乐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省教育厅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ZJJH039);2014年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研项目(2014ZDJY123)
奥尔夫认为:音乐不是单一存在的,不是单纯的用嘴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音乐通常是与舞蹈、器乐、语言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丰富的奥尔夫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器乐演奏三方面。嗓音造型可分为节奏朗诵活动和歌唱活动。其中节奏朗诵的内容不仅可以包括儿歌、诗歌、民谣等节奏朗诵的活动,还可以用字、词、句做节奏朗诵的内容。动作造型又可以分为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和声势活动。器乐演奏中的乐器主要是奥尔夫乐器。
奥尔夫认为:这种集诗、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不仅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非常凡符合儿童学习音乐的天然性。但是如何能将庞大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较好地介绍给小班幼儿呢?教师从奥尔夫课程体系内容出发,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形式:
一、以儿歌或乐曲为文本,用“声势”进行伴奏
奥尔夫认为,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不是旋律而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而人类的语言本身已含有生动、丰富而微妙的节奏。儿歌或乐曲歌词中有很强的韵律感,是儿童练习节奏的良好素材。而声势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法,是奥尔夫首创的音乐活动形式,它用身体作为打击乐器,以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等身体发声的组合来进行节奏训练。小班幼儿精力充沛,喜欢动起来的学习方式,喜欢这些简单的声势动作,但如果单纯进行声势训练,幼儿往往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在对小班幼儿进行节奏教学时,可以将儿歌和声势结合起来,选择幼儿近期学过的、朗朗上口的儿歌或乐曲作为文本让幼儿口头朗诵,然后将声势练习加入其中。幼儿在朗诵儿歌或乐曲歌词的时候,可以用奥尔夫嗓音造型的方法进行练习,即在朗诵儿歌或乐曲歌词时,将声音的大小、快慢和快乐、忧伤、着急等各种情感加入到文本的表现中,使文本材料呈现出多元化的、充满趣味的、有生命的表现力。
例如幼儿在学习诗歌《秋天的叶子》时,教师借助和歌词同义的动作让幼儿熟记歌词,幼儿熟悉歌词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嗓音造型,前半段“风一吹/有的叶子转转转/有的叶子学划船/有的叶子学跳伞”可以用慢速的、轻柔的声音进行表现。后半段“树妈妈/一边笑一边喊/下去吧/你们这些顽皮蛋”可以用稍快的、洪亮的声音进行表现。声音造型后,教师可以用声势进行伴奏。小班幼儿动作表现能力有限,因此,在声势伴奏中,教师尽量选择经典声势中的“拍手、拍腿、跺脚”进行伴奏。如在对上面的诗歌《秋天的叶子》进行伴奏时,“转转转”和“一边笑”拍手两次、“学划船”和“一边喊”拍腿两次、“学跳伞”和“顽皮蛋”跺脚两次。
又如在儿歌《幼儿园像我家》中,可以用声势中的拍手进行伴奏,“幼儿园像我家,老师爱我我爱她”这两句可以用八个二分音符的慢速拍手进行伴奏,“老师夸我好宝宝,我说老师像妈妈”这两句可以用十六个四分音符的快速拍手进行伴奏。再如,在幼儿学会《企鹅的白肚子》这首歌后,教师可以在每句歌词的前半句拍腿,后半句拍手进行声势伴奏,如唱“小企鹅”歌词时拍腿两次,唱“美滋滋”歌词时拍手两次,以此类推。
嗓音造型和声势伴奏给儿歌和乐曲的学习带来了众多变化,避免了儿歌和乐曲的学习过程中反复吟唱带来的枯燥和乏味,让幼儿真正动起来学习,并借助儿歌独有的韵律和节奏帮助小班幼儿稳定节奏,帮助幼儿在后面学习节奏型组合时有稳定的速度感觉。
二、以故事为“源”,世界名曲律动为“衍生”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主旨在于用有趣的形式让儿童去感知和体验音乐,把原来只能听的乐曲转化成能通过身体感受的形式展现给儿童。教师在实践中发现《舞起来——古典音乐下的表现性律动》这套用世界名曲创编的情景化律动很符合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念,但小班幼儿经验尚浅,如果直接将律动引入,幼儿往往会茫然不知所措,机械地完成律动,活动效果欠佳。而如果教师在开展律动前以优美动听的故事作为源头,在幼儿脑中建立一个完美世界,将每个幼儿“变”成故事中的主角,这样,幼儿在后面的律动环节获得的将是主体性的愉悦的心里感知。
例如,在奥尔夫音乐游戏《钟表精灵》中,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出4张美丽的钟表图案,本着艺术教育中的元素都应是美的这一原则,教师选择了孔雀、蝴蝶、扇形和花鸟剪纸图形的四种挂钟,根据后面律动中指针和钟摆的动作引导小班幼儿观察、模仿,接着教师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小朋友们知道吗,在每一个漂亮的钟表里,都住着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她们每天都要拿着发条给钟表上劲儿,还要模仿钟表的指针跳一支“钟表精灵舞”。在故事中,教师已经把所有律动中出现的动作元素都包含进去了,包括律动中给钟表上劲儿的动作、指针顺时针、逆时针转动的动作、模仿钟摆摆动的动作,接着教师用一句魔法咒语把班上30多位小朋友都变成了钟表精灵,和教师一起边看边模仿,和着世界名曲《拨弦波尔卡》,完成了一支众多精灵组成的“钟表精灵舞”。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以故事为“源”,世界名曲律动为故事的“衍生物”,润物无声,让美妙的《拨弦波尔卡》就这样被儿童所熟知了,以奥尔夫的教学形式,完美地完成了世界名曲《拨弦波尔卡》的感知与欣赏教学。
又如,在活动《我是小厨师》中,教师先用内容简单的故事绘本《好喝的汤》引入,让幼儿对做汤有知识经验的铺垫,接下来告诉幼儿,我们今天也来当小厨师,做一锅美味的汤,和幼儿一起做出系围裙、带厨师帽的动作,将《舞起来》中《六首苏格兰舞曲》的律动动作编成一个做汤的故事,边说边做,将律动的动作按顺序在故事中演练一遍,加油、盐、酱醋,削土豆、茄子、胡萝卜,切白菜、香菇、芹菜,不停地搅拌……幼儿演绎故事后,对律动的动作有基本的了解后,边放音乐,边做律动,幼儿在轻松的做汤游戏中,完成了对《六首苏格兰舞曲》的感知与欣赏。
三、以音乐游戏为主体,创意形体造型做“插花”
动作造型是奥尔夫音乐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运用身体动作这一物理属性、时空属性,以及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创造丰富的、立体的动作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具体事物,是以造型为基本表现手段,使人通过视觉来欣赏,并构成美感形象的艺术。[1]
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游戏,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故事,由于小班年龄特点的限制,在小班上学期,主要以形体创意造型为主,例如在音乐游戏《狐狸和石头》中,狐狸在每句歌词结尾一回头,小朋友们扮演的小动物就要假装变成石头,这时候,教师启发幼儿,石头是形态各异的,有像飞机的石头、有像坦克的石头、有像手枪的石头,也有像各种小动物形态的石头……这些石头有高的、中的、低的,让幼儿做出各种各样的石头。这是幼儿单人形体创意造型,第二轮游戏中,教师提出新要求,要求2个小朋友组合变一个石头造型。在游戏中,我们看到小班幼儿的身体表现能力也很强,有的幼儿跪倒在地、伸出双手摆出坦克造型;有的幼儿趴在底下摆出小虫子的造型;有的幼儿高举双臂摆出超人造型……,其中有创意、有高中低的造型分层,儿童在这个音乐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发展了自己的造型能力。
为了能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有更丰富的形体表现,教师可在日常游戏中,增加形体表现的练习,如让幼儿用身体模拟各种动植物或物品,如慢速移动的蛇、乌龟、上升的太阳,快速移动的喷气机、射出的箭、流星等,重重移动的汽车、河马、火车头,卷曲的球和甜甜圈……这些小班幼儿动作造型可以为后面奥尔夫音乐戏剧中良好的身体表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以参与性故事为主线,奥尔夫打击乐器做“拟声”
奥尔夫在广泛研究了西方以及非洲、亚洲打击乐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的改良和配置,形成了一整套“奥尔夫乐器”。这些乐器简单而不简陋,通过敲敲打打就可以发出多种多样的音色音质,演奏各种音乐作品。这些打击乐器本身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有趣的外观造型、特别是打击乐器奇特的音响效果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在中小学或幼儿园中大班,教师可直接引导学生用奥尔夫乐器做歌曲伴奏、舞蹈伴奏,但对于刚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来讲,较为适宜的方法是以简单、情节重复的故事作为活动主线,用奥尔夫打击乐器做故事中动作或声音的拟声,也就是奥尔夫教学中讲的参与性故事,参与性故事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聆听故事并发现故事中的音乐元素。奥尔夫音乐法中提倡的音乐戏剧也正是如此,幼儿在这里学习了区分音色和简单的乐器。
例如,《海的女儿》故事中教师可以用海洋鼓模拟海洋的声音、雷鸣筒模拟老巫婆出场时打雷的声音,单片镲模拟闪电的声音,双响筒模仿王子马蹄的声音,单响筒模仿下雨的声音。又如,在音乐听辨游戏《厨师和小老鼠》[2]故事中,教师用一对沙锤模拟厨师刷洗锅子的声音,鼓模拟厨师上楼的脚步声,用刮胡模拟开门的吱嘎声,用碰铃敲击叮的一声表示厨师把灯打开,用十个手指在地上快速敲击模拟小老鼠走路的声音……
在讲这类参与性故事时,教师边讲故事边演奏乐器,幼儿既能观察学习奥尔夫乐器正确的持、握和演奏方法,又能对每种乐器模拟的声音又所了解,避免了小班幼儿刚接触乐器时乱敲乱打、破坏乐器的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方少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用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60.
2 陈蓉.从头到脚玩音乐.小班第1学期.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