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其他获奖
加快山区教育发展的思考
摘要:当前我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加快发展山区教育,一是改善山区农村办学条件,整合山区教育资源;二是建立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四是创新机制,科学规划,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山区教育;科教兴国;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基础教育的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当前我区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严重,不仅直接影响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也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由于财力不足,教育经费分配不均,导致山区学校办学条件相对滞后,基础设施陈旧,教学条件简陋。同时,受城乡差距的影响,教师流失现象严重,优秀教师大量流入城区和外县,严重影响山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山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民教育投入大、负担重。由于山区农民的教育意识淡薄,求学在他们看来并不十分重要,加之地理因素(即居住分散,资源不足,求学难)限制了他们的长足发展。同时,地处边远山区农民由于收人偏低,扣除家庭生产和生活必需费用后,可用于支付教育费用的资金极为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的教育消费水平。由于地处深山区,且居住分散,R镇一般的村小学只办到三年级,不办四、五、六年级,从四年级起就要到其他村或镇上去读书,路途稍远的学生就要住校。虽然说义务教育减免了学费,但生活费、交通费及其它杂费等开支,学生每学期的花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
1.2山区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教育水平低下。“素质低、年龄大、人数少、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差”这可以说是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状况比较准确的概括。山区农村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大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教师年龄的老化,必然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的老化。
1.3山区农村“留守学生”增多。随着外出打工的农民日益增多,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亲戚代为教育管理的适龄儿童也越来越多,隔代教育和与父母的分离,对这些“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性格形成和学习成绩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成绩低下、性格怪异、自我放纵,不仅给教育带来困难,而且给社会埋下隐患。
2、加快发展山区教育的对策
2.1改善山区农村办学条件,整合山区教育资源。山区农村单纯依靠当地财政很难在较短的时期内从根本上解决办学条件的问题,应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结合调整教育布局,相对集中办学,尽快解决办学条件差的问题,优化美化办学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学环境,为拓宽学生视野、丰富认知渠道、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2.2建立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要明确对山区农村教育投入的责任,重视对农村偏远地区学校教育的投资;加大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覆盖面,力争达到全面覆盖;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和支持,农村乡镇也要切实把发展中小学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把教育放在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关注农村学校教师的实际问题,对他们的工资、住房、医疗、职称、孩子受教育等问题采取一定的倾斜优惠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公开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实用型”人才进入教师队伍,逐步替换不合格教师;二是努力提高现有师资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提拔任用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等,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到农村特别是山区学校支教,吸引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山区学校工作,带动山区学校教育水平提高。
2.4创新机制,科学规划,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只有实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公平。对于山区教育发展滞后的状况,要用足用活政策,创新发展理念,突出发展重点,破解发展难题,科学统筹规划,全力加快山区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近年来,我区通过出台一系列的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优惠政策,引导县内外社会各界的仁人志士、慈善组织关心支持山区教育,特别是在整合教育资源、寄宿制学校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受财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依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因此,要实施好教育均衡发展规划:一是要政府切实承担起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资金倾斜的办法,为山区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二是要成立“希望教育基金会”,加大对贫困山区教育扶持力度,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对特困儿童继续实施“一对一”帮扶救助,确保其按时接受义务教育。三是要继续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山区孩子分批合并到附近的寄宿制学校就读,使他们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四是要加快教育资源的区域内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人力资源上合理配置,促进优秀校长和教师资源流动的制度化,定期轮换,岗位流动,发挥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五是要完善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运用现代化信息平台和教育信息化手段,让所有孩子都能通过网络接受现代高素质教育,缩短城乡之间的办学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