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其他获奖
教育亲情:平常而又严肃的话题
摘要:现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即父母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关爱与心血,但孩子并没有如父母期望的那样,对父母表现出爱心,在有些青少年孩子的心目中,不知道谁最关心自己,谁是自己最亲爱的人甚至出现更恶劣的情况。亲情失落原因何在,怎样进行亲情教育是平常而又严肃的话题。
关键词:亲情教育几亲情失落几生活常识几生命
亲情是家庭成员间感情的总称,包括父母子女情、兄弟姊妹情等,其中父母子女情是主要的自然基础亲情。父母与子女相亲相爱,是家庭幸福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无论是从伦理道义,还是情感的需要,“父慈,子孝”这是一种和谐共度的亲情。亲情,小而言之,使长辈精神得以愉悦,心理得以慰藉;子女心有所属,个性得以健康成长;大而言之,使整个社会的人相亲相爱,和谐有序。
一个现实而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哪里去了,是我们丢失了亲情,还是我们下一代没有亲情。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的今天,我们不需要亲情了呢?亲情教育,你我身边平常而又严肃的话题。
1、亲情失落:原因何在?
1.1中国社会心理之擅变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而的变化:在价值取向上,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的方向发展,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力的方向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的方向转化。市场经济在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促使了社会心理的擅变和新的问题: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的多样性、取代性。价值规律这一经济杠杆导致了政治、精神、道德的物化。就大环境而言,政绩工程、数据工程和形象工程受到重视,而对灵魂、思想、教育工程重视不够。出现了偏斜,出现了替代,那就是价值替代,用物质替代精神。在官场上出现了权钱交易;在市场上出现了钱德交易,假冒伪劣横行,缺少道德良心,坑害百姓、危及社会和生命;医院中出现了钱医交易,学校中表现为钱学交易,弄虚作假,票J窃舞弊,用金钱买文凭。等等。作为大的社会心理环境下的家庭,在许许多多的方而,会受到影响和冲击。于是,我们的亲情也受到了替代,价值的偏斜也使亲情在物质、金钱方而受到影响而出现了偏斜。当价值偏斜与替代在家庭方而出现的时候,亲情就会受到冲击受到威胁,金钱与物质的替代导致了亲情的丧失与偏斜。
1.2时代与年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语境
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经历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父辈们在长期为解决“温饱”而奋斗的过程中,习惯于省吃俭用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传统的保守消费观念。而现在青少年学生,思想开放,追求物质享受,崇拜青春偶像。有着鲜明的时代语境。他们不避讳金钱,用金钱来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加强,消费方式正在由父辈的节俭向当代的享受型转化。在这个转向过程中,消费心理也呈现出某些畸形特征,比如炫耀性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畸形的消费彰显了自我,突出了自我感官,容易形成自我中心,而忽略他人,忽略家庭,助长自私忽略亲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王朔为代表的“痞子文化”、周星驰所述说的“无厘头文化”。前者借平民的口气与生活方式提倡庸俗、躲避崇高,把无知当个性,喊着“无知者无畏”、“我是流氓我怕谁”;后者追求快乐、疯狂,充满好奇与真诚,无使命感,喜欢标新立异却又常常盲从,充满反叛意识,却不愿意通过努力获得真才实学,同样反映着中国市场经济中的消极低俗、颓废的心态。
1.3生活常识严重缺失
日常生活常识替代与缺失,是我们当今教育的一大缺陷。童年的游戏没有了,童年的天真烂漫快乐也就没有了。随着物质的丰富、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人之常情被物质替代而缺失。多数教师、家长常常用这样的话教育孩子:你们现在多幸福,要什么有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你们当时缺乏而更幸福,要什么没有什么的时代多好!是啊,多么精妙的回答。老师、家长们当年缺少的是物质,而学习没有把充满幻想的童年时光全部占用。而孩子们呢?要什么有什么,而充分的享有并不带来快乐,小提琴、复读机等各种学习练习的工具成了一种羁绊。回想起来,仅仅拥有一台收音机也是幸福的。一种大自然中的戏耍,偷瓜摸枣的顽皮,月光下的迷藏,二月二、三月三唱歌与蹦跳,还有村前池塘中的打水仗,精神个性是何等的自由。而现在一切都被学习或因为学习而替代,所以,我们的口号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的兴趣,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所有的孩子能做的应该做的,也被替代了。
光明日报2006年5月14日报道,长春市以母亲节为契机发起了“妈妈我想对你说”书信大赛活动,统计发现,在有各种艺术特长的42万名少年儿童所写书信中,超过五分之一的信无法寄出。近10万中小学生不能及时“邮寄爱心”这一生活常识严重缺失事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据报道,自我国1978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至今已累计出生了9000万独生子女。第一代独生子女们的孩子而临入学高峰。第二代“小皇帝、小公主”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家长溺爱娇宠的情形下,安逸的生活方式也正在蚕食孩子们本应具有的生活常识能力。在缺失生活常识的同时,伴随着的是人生各种体验的缺失,怜悯、同情、帮助、友好、团结这些最基本最美好的感情与行为,没有亲历何以养成。自然而基本的情感不是仅仅在电视中、在网上就能学到的。生活常识的缺失,不仅仅是油盐酱醋的缺失,是人生财富的缺失,摔倒后,别人的帮扶是要有的,但是自己独立站起来,会使人有一种更伟大的发现,是人生的一种更重要的起点。
1.4家庭婚恋观念的开放与宽容的负而影响
自然家庭婚恋观念的开放与宽容,是以人为本的表现、是一种时代文明的标志。然而、家庭的破裂使孩子感到了漂泊。孩子需要亲情,而最能维系亲情的家庭不复存在,哪里寻亲情。马斯洛坦言,归属与爱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在这种相依与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的内心情感需要处于一种空虚状态,孤独无援的感觉便时时侵扰人的幸福与安全感。漂泊与孤独的个人在心灵的飘泊中渴望归属与爱,并企图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爱,以将自己从孤独中拯救出来。时下在青年人中风行的“闪电情”,恐怕也不完全出于生理需要与道德感失落,也是孤独者渴望情感的一种体现,因为情感与相依的感觉已经变得如此稀缺,才使人对短暂的、甚至是片刻相依都不肯放弃。
1.5网络的负而影响
长期的网上生活,尤其是网络游戏等的上瘾、迷恋、痴迷,使青少年的心理、行为,以至人格基础发生变化,从而在心理方而表现出随意性、自我中心性、人际关系符号化的特点。随意性就是为所欲为;自我中心性,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最可怕的就是人际关系的符合化。把人的感情符号化、数字化、键盘化、鼠标化而缺乏现实生活中正常人的感情。一旦如此哪里还有亲情存在。当在游戏中的射猎、枪杀,在现实中出现的时候、悲剧就发生了。
2、亲情: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注重家庭道德教育,稳定家庭结构及人伦关系,对于治国安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古人极重“齐家”,父慈子孝、夫妻爱敬、兄友弟恭、平和礼让。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是亲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天、地、君、亲。将亲与天地君王齐名。孔子曰:“孝梯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孟子曰:“任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是也”又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梯,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任,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其中八句都是有关亲情的。亲情教育在古代家训文献中随处可见。许多家训要求子女居家则“孝顺父母”,以修身、齐家;入土则“忠君”,以治天下。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规》中指出:“家运之盛衰,人不能操其权,而已实自操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既家贫霎终身,而身型家范,为古今所仰,盛莫盛于此”。王夫之有“孝友之风坠,则家必不长”的告诫。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有爱心的人,才会爱父母、爱朋友、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实现个人的全而发展。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
当然,我们所注重的是传统的美德积极作用,我们要避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学生的负而影响。
3、亲情教育:生命成长无以替代
在教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方而,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明显需要转变的方而,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市场经济的冲击,使重传统与权威、与道德方而的取向都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是,重功名的价值取向与当代的市场经济有某种吻合。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选士制度。这种制度的长期实行,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重功名、官本位的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判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反映在教育质量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学生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把考入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观念反映在家庭与学校中,就是片而强调智育,而忽视德、体等方而的发展;在智育中,片而强调分数与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的创造性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而强调成大学之才,而忽视成人的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为了孩子有好的成绩、优秀的分数,一切采取了包办、替代,孩子惟一的任务就是学习。所以,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的能力就是学习,孩子成为一种学习的机器,脱离生活,没有了人的感情。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出现了知识教化权力与个人日常生活之间的冲突。没有日常的社会生活,就不会有正常人的情感,也就不会有亲情。亲情教育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而:
3.1以生活世界为根基,丰富感情。生活是随机事件的组合,是在时间中逐个事件的组合,其中每一个事件都有自己的偶然与必然,有自己的规律;同时,生活是人生的过程与体验,生活世界是对人生有意义的,人在其中体验、理解、感悟世界。它是理性世界与非理性世界兼容的多向时空。提供理性,磨砺情感,感JA人生,升华人格。家庭教育应遵从生命优先的原则,从生命的原初活力出发、理解教育的逻辑基础。教育起于生命,但又不比于生命;始于生命的陶冶,但又不放弃知识和道德的追求,这是生命力量论对教育起点的哲学解释。
3.2家长要正确理解和培养子女的亲情观。对子女要有平等、民主的观念。不要把子女的绝对服从认为是亲情的标志与标准。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把父母慈子女孝的亲情看作是家庭的精神财富。要注意培养子女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
知性论道德教育遗忘了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而丧失了魅力源头。而今道德教育而临第二次解放,在回归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的前提下,诱发道德体验。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道德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道德体验论将教育者改称为“导引者”,受教育者改称为“体验者”,凸显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从体验活动和体验课程的融合上展开实践探索。在道德体验中,体验者可达成生态体验的境界。
3.3生命化教育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满足。家庭教育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它具有生命的体验性、交往互动性和生成性。我们的家庭教育似乎在孩子还没有出生时,就已经有了孩子将来的基本预设。这种预设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大树还是小草。家长希望学校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大树,学校希望家长多方而配合。于是,学生看来很朦胧的压力,就被家长、学校具体化了。学生虽然奔波于家庭与学校之间,可是哪里才是快乐成长的天堂呢?亲情既然被“物化”“成绩化”,那么,亲情也会被扭曲。
3.4生命情感的移情使亲情更浓,让生命焕发本真的活力。家庭教育应该强调生命的活力。人的生命是一次性的,其生命的意义及价值是在此历程中显现的,也是在此历程中在体验的基础上得以成就的。生命个体作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它在社会存在中需要获得自我生命的确认感知和生命力量自由绽放的愉悦感,这是作为生命个体所需要的生命体验感。体验是个体生命在生活世界中存在的前提。生命的本质在于通过对事物的体验而持久不断地成长和不断地建构。生命情感的体验移情使亲情更浓。
人需要感情,亲情教育是良好社会情感的基础。重视亲情教育,多一些生活本真,少一些替代,找回失落的爱与亲情,我们的家庭、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温馨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