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其他获奖
对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
摘要:学校的道德教育需要回归生活这一话题在当今的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思考。但在讨论过程中,人们对于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的思路混乱,加上目前道德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如何回归生活这一问题。
关键词: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
1、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道德原本就是从生活中产生的,本来是没有“回归”这一说。这里所说的“回归”主是针对现在的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完全剥离形成了较为完全封闭的状态相对来说的。由于道德教育本来与生活是统一的,所以学校道德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应当回归到生活中去。
1.1道德教育与生活的统一
在我们对“道德”进行历史溯源中可以看到,“道德”的产生主要是在原始生活中人们逐渐开始形成小的群体,再慢慢演化为社会时,人与人在实践活动的中为了对相互之间的社会行为以及利益分配、规约制度、思想等进行选择和判断而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从道德的产生来看,道德来源于生活,它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生活的过程中。而且道德本身就是为生活而服务的,是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的一项基本准则。道德教育是作为道德的一种制度化的教育体系,把道德的获得规范到学校的学习中来,道德教育同样也是基于我们在生活中对道德的解读而形成的。
从道德教育的内容来看,道德教育是我们根据前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人们必须遵守的文明行为习惯、基本的道德品质、公民道德和政治道德品质以及较高层次的“信仰道德”等道德教育内容的学习[2]。道德教育的内容不是说一下子就准确的确定为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而是在不断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一些缺陷,道德教育的内容也跟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改变。这些内容的确立都是根据人们道德发展的需要而设定的,而这些内容又都是围绕着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而制定的,这说明我们道德教育的学习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生活是道德教育存在的基础,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有效的着力点。
从道德教育的实现主体来看,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道德品质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人作为能动的实践主体,每天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性的活动和交往,通过这些交往,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人们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看法,在不断的思想斗争和选择中构建出他所认可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并且,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去修正和调整自己的三观。所以,对于人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会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变迁发生相应的改变。对于道德教育要真正达到对人的道德品质的构建仍然需要学习主体在生活实践中去形成。
因此,在社会生活不断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政策背景下,道德教育与生活的统一以及对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对于我们在应对开放式、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时有积极的作用。
1.2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回归生活
学校道德教育是将道德教育的一部分特定在学校中完成的一种道德教育方式。两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道德教育与生活的相统一说明了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
就社会生活而言,学校道德教育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而存在并为人们服务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3]学校道德教育源于生活中人们对社会应该遵循的秩序和认可的社会行为的总结,我认为这是前人经验教训的归纳。但是在现在的学校道德教育中,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只是对于前人认为应该学习的道德知识和前人所认可的道德行为的一种堆积,缺乏了实效性。学校道德教育是源于生活的,生活是根本,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头。学校道德教育显然也是依据生活来确立教授的内容的,所以,在不断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因此,面向生活的学校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就个体的发展而言,每个个体在生活中都有各自不同的经验、感受和自我选择的价值体系。这告诉我们,学校道德教育要想达到真正教育的效果就需要不断的改进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应该是前人所留下的一些经验教训的总结,还应该与时俱进的选择一些当前的道德事迹和道德问题,以适当的方式教授给学生。学校的道德教育是深入人心的活动,所以我们应该注意的不是道德教育知识和简单的道德行为这些外化的结果有多么优秀;要重视学生的内在心灵对道德的理解和内化,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相信,只有学生经过自己的内化之后获得的道德才是真正道德教育想要达到的效果。这也说明了,要在个体的生命发展中提高道德的教育效果需要学校道德教育打开当前教育制度的“围栏”,回归到生活中去。
所以,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基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行为的训练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同时对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现象能够引起重视并逐渐走向与生活相统一的学校道德教育。
2、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脱离生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道德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逐渐产生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特殊方式。在教育的独立与制度化的过程中,学校道德教育开始与社会生活分离,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与生活的割裂的状态,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制度体系以及灌输式的学校道德教育方式。
2.1学校道德教育要回归什么样的生活
这里我们所说的回归的生活不能简单的看作是回归到“日常生活”。因为“生活”本身有两方面的理解:一种是“日常生活”;一种是“非日常生活”。与我们生活有关的衣食住行等有关的日常消费活动,就是我们所说的“日常生活”。在这期间,我们开展的主要是一些经常性、反复性、经验性的活动。而“非日常生活”则是经过对日常生活的理性加工和创造性的变革而形成的,主要包括制度和精神两个层面。人们主要是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不断的思考,自由而富有创造性的开展脑力思维活动。“日常生活”是我们生活的基本状态,为我们提供生活世界的熟悉感;“非日常生活”展现的是一个理性的、批判的、创造的世界,为社会不断发展提供动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两种状态中的主体,所以,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非日常生活”,与每一个个体都是息息相关的。生活的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是我们都无法割裂开来的。只有生活世界各方面的相互作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保证我们生活在一个平衡的环境中。所以,我们学校道德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应是“基于日常生活”的非日常的、非重复的生活。[4]
2.2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之所以学界的学者会呼吁让学校的道德教育回归到生活中去,是由于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呈现出的是知识化、泛政治化以及学校道德教育地位的边缘化的状态。
在学校教授道德的过程中,逐步将道德教育的学习简化为知识的学习,用分数来评价个人的道德学习状况,这样的学习方式将道德教育带入了知识化的泥潭,形成了人们所说的“知性德育”。即用道德教育的知识的传授和习得来代替真正意义的道德教育。高德胜教授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认为这种“知性德育”就是道德认知能力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只强调对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这样的道德教育的传授中,过分夸大了道德知识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习惯于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和道德概念框架来规约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问题。殊不知,很多人在学校的道德知识的学习中都十分优秀,但是当走进社会的时候却品质恶劣,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于学校的道德教育有质疑的地方。这也告诉我们,知识的学习虽然是基础,但是对一个人的品质的形成不起决定作用。
在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与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抗战以来的学校道德教育总是宣扬共产主义,到现代,学校的道德教育有一大部分都是在介绍我国的基本政治形态以及国家的形成机构及其职能。由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泛政治化,导致道德教育其他内容减少,学生所应该在学校习得的一些有关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学习内容以及道德情感的培养没有受到大家的重视,导致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降低。同时,由于目前的应试教育的学习体制,道德教育并没有列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之中。学校的轻视也使得日常的道德教育课程没有受到重视。学校道德教育逐渐走向了边缘化,地位逐渐降低。
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的生活形态以及社会状态都在不断的更新,而面临的是更多新的道德问题。所以,学校的道德教育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现代社会开放的特点和发展的要求,符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面对现在学校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必须在注重道德教育复制功能的基础之上,注重道德教育的超越功能。
3、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路径
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两者之间的联系紧密说明了目前在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是,在接受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回归生活这一话题上,我们不能盲目的断言或者走向极端。
3.1对于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批判性反思
从学校道德教育本身来看,让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不是说就抛弃掉原来在学校道德知识的学习转向直接的生活实践中道德知识的获得。前者是来自于人类道德文化遗产的知识,是道德的间接经验,后者是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如果过于强调回归生活的学校道德教育而忽视了学校道德教育本身的自觉性,这就很有可能导致生活对教育的僭越而使学校教育消解于生活之中。学校道德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方向性、计划性与系统性、学校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专门性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时候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是一种相对高效的学习模式。所以,对于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如何回归于生活之中需要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在有国家和阶级存在的历史条件下,人对现实社会的态度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所以如果全面的去掉学校道德教育中有关政治意识形态的内容,这也是不妥当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需要道德教育为当代的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形态打下一定的基础。如果将泛政治化的学校道德教育转变为去政治化,那么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政治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排除了道德教育,那么年轻一代的政治观点、态度和政治立场就无以确立。这会让青少年品德的发展方向偏离社会主义轨道,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
学校道德教育并不是说要回到我们所说的“日常生活”,在上面对于生活的解释中我们了解了生活的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上,我们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其产生误读。所以,当我们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就应该从根本上理解生活的含义,不至于过于表面的理解使得在我们讨论对策的时候而出现不必要的分歧。学校道德教育既然是源于生活的,就不能脱离日常生活的根基,同时道德教育又以理性去提升生命的使命,所以也需要非日常的理性生活为支撑,只有两者的合力才能构成完整的学生生活。
3.2走向全面回归生活的学校道德教育
对于这一话题的评判性思考有助于我们构建出一个更适合与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方式。同时,在面对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时,我们只有全面的回归于生活世界,才能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上,要保留多元化和同一性相结合。因为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对于道德品质的理解会有更多新的解释。每一个个体对于道德有自己的认识和选择,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的人会呈现出不同的道德品质的原因。所以,学校的教学内容应该随个体的不同适时作出相应的改变。而在我们几千年的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持着共通的部分,虽然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但其同质性是我们所必须要让大部分人学会的内容。比如文明行为、诚信之道、仁爱之心、有责任心等等一系列的道德品质。只有在身心两方面的同时理解和内化,学校道德教育才能更全面的走向生活。
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原则上,既要遵循内在规律又要符合具体情境、紧跟时代的步伐。学校道德教育的原则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的总要求,在应用中既要做到严肃认真,又要做到灵活机动。学校道德教育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发生。所以,如果讲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其原则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遵循生活的内在要求,遵循德育内在规律,遵循学生心理需求规律,遵循学生德行生长的量变与质变互动的规律。离开了这些原则的要求,那么谈回归生活只是一句空话。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他们掌握的道德知识情况不同,道德觉悟的层次也不一样。所以,在具体情境中教育学生也要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教学。在我们应用这些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原则的同时,这些原则本身也会随着时代而发生一定的改变。一成不变的原则会变成形而上学。由于道德本身的历史性,所以人们在接受道德教育的时候,也会随着时代的改变产生的道德实践对道德意识产生新的要求。我们只有在运用这些原则时大胆的改变传统道德教育中落后的观念,并在其中融入现代的意识,才能让学校的道德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校道德教育焕发出生动活泼的生命力。
在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上,采用综合学习与灵活有针对的学习为主。学校的道德教育始终与那些知识性的学习有一定的差别,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够在学生学习之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及内化为个人品质的一部分,并且表现出一定的道德行为。这个过程的形成需要教师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在道德教育时,必须坚持科学的灌输,发挥道德教育在学习型社会的服务功能,同时又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日常的人际交往,激发学生自我的理解和能动的与自我内部的道德价值体系产生碰撞。而在实际的道德教育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教学问题和教育个体教师可以灵活的、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教育。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德胜. 道德教育评论. 2012 : 生活德育论的反思与展望[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2] 檀传宝.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鲁杰.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对进一步开展课程研究的一点思考[EB/OL].http://www.ns-ddys.cn/dykch/pagel.htm.
[4]张华. 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25-31.
[5]高德胜. 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第21-37页.
[6]邵广侠.生活德育的理论与实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7]高德胜. 道德教育评论.2014[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8]于洪燕. 中西传统“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教育意义[D]. 西南大学, 2006.
[9]晏辉.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24(1):1-7.
[10]沈壮海.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之比较分析[J]. 教学与研究, 2004, 6(6):83-88.
[11]吴瑾菁. 论“道德”--道德概念与定义思路[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4(1):36-42.
[12]鲁洁.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 少年儿童研究, 2010(22):63-63.
[13]冯建军. 道德教育:引导幸福生活的建构[J]. 高等教育研究, 2011(5):15-21.
[14]易连云. 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论"生命·实践"道德体系的构建[J]. 教育学报, 2005, 1(5):63-67.
[15]檀传宝.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J]. 全球教育展望, 2001, 30(6):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