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其他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其他获奖

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大学专业课程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0/4/26 阅读数:159

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大学专业课程

改革的路径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大学创新教育就是为学生创新素质发展创设所需要的条件。因此,要促进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过程的有效展开,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创造条件,有必要从专业教育、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的改革入手,把创新教育理念真正融入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

目标融合:设立融入创新教育理念的专业培养目标

拉尔夫·泰勒(R. W. Tyler)曾说,“若想系统地、明智地研究某个教学计划,首先必须明确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深化大学创新教育改革,加强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和专业课程的结合,首先需要调整专业培养目标,确立体现创新教育理念的专业教育目标体系。这就要求:第一,打破知识与创新之间的二元对立格局,根据创新教育的思想和理念重新思考和定位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第二,把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纳入到专业课程目标体系中,寻求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与专业领域中己有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方法与能力目标等之间的关联、互通和融合;第三,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大学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及课堂知识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而;第四,以新的融合目标为导向,探索创新教育与专业课程及课堂知识教学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路径。

内容重构:设置模块化的专业课程

目标达成离不开内容设定。使创新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到专业教育中,关键在于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教育资源和创新能力培养功能,进而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方面,“前沿导读+专题研讨+项目实训”的模块化专业课程能发挥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上的功能。

“前沿导读”主要以通识教育为取向,通过纳入学科专业思想前沿、专业逻辑体系前沿、专业学术发展动态与前瞻性问题前沿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为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创新起点和创新平台上发挥“脚手架”的作用。

“专题研讨”主要涉及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所涵盖的若干专题或主题,每一个专题以学生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师生研讨与交流为主要方式,将创新思维训练融入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创新思维和方法。

“项目实训”主要由若干个基于专题领域知识的项目组成,项目实施一般包括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总结、项目反思与评价四个相继的环节,让学生从项目的选题、设计和实施中学会认知、学会总结、学会评价、学会决策、学会合作,进而将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应用到实践中,生成创新的“产品”。

基于创新教育理念改革和建设专业课程,将己有创新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有助于从大学课程体系的有机统整的高度进一步充实和健全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3.方法重整:实施以问题及其探究为核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皮亚杰曾指出,“科学思想不是当前一瞬间的东西,它不是一个精致的东西;它是一个过程,更加特别的是,它是一个连续不断地构造和重组的过程”。要帮助学生实现对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

不断构造、重组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应以“创设实践问题情境”一“引导探究活动”一“选择教学活动方式”为线索,尽可能把专业学习置于实践问题情境中,通过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探索的机会,从而为推动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知识创新提供活动载体。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虽然学生探究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在创新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是生成新质的过程,但探究存在着层次之分,如根据课堂教学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时空条件,可以将探究区分为理解探究、模仿探究和独立探究三个层次。其中,“理解探究”以对教材中的探究成分的认识和理解为主要目的;“模仿探彩以对教材中的典型探究成分的模仿操作和训练为主要内容;“独立探究”以独立、完整地完成探究的全过程为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研究性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三个层次的探究中,独立探究对学生创新要求显然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学生创新程度要求较低的理解探究和模仿探究。实际上,创新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模仿到超越的渐进过程,因此,教师在实践问题情境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经历各个层次的探究。

灵活地选择促进学生开展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无固定的教学方式,通常情况下,教学方式的选择和使用,应视特定的学科内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状态、教师自身的偏好和教学风格等具体教学情境而定。比如,根据内容的差异,理论课上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实验课上可采用实验操作方法指导法;再如,教师的偏好各有差异,有的教师可选择自己擅长的苏格拉底式的谈话法,通过对话中的层层启发和诱导,开启学生的思维,促进问题探究和知识创新;有的教师习惯讲授法,通过讲授背景性的知识、问题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方法知识、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与生活的关联及实践运用、学科前沿知识等,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尽管如此,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在实践问题中进行有效探究的课堂,其教学方式必然是灵活多样、适切和有针对性的。

值得说明的是,深化大学创新教育改革除了要注重挖掘和发挥专业课程的创新能力发展价值外,通过开设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发展学生运用跨学科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大学创新文化的建设等,也至关重要。此外,我们还应意识到,创新根植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情境,“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还与社会结构和体制有关”。因此,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校内外创新教育资源的统整和合理使用,社会结构和体制等的全而创新还需同步跟进。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