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其他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其他获奖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的研究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0/1/16 阅读数:266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的研究


摘要:文体意识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影响,却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本文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以部编版教材为依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文体意识在实践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从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分别提出了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体意识;意义;策略

古人云:文无体不立。

何谓“文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文体即文章的体裁,是作者为了准确地表情达意,所选择的特定文章样式或类别。而“文体意识”,则是一个人在长期的阅读和写作中形成的对文体特征自觉地理解和把握。就小学阶段而言,文体意识就是学生们在读写实践中形成的感知和判断文章体裁的能力。

目前,文体意识淡薄,已成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长期的忽视,老师们对各种文体的语言特色、审美方式和解读思路都不甚了解。平日里的常规课上,很少考虑文体特征,无论什么体裁的文本,全都按记叙文讲,在一个模子里生搬硬套。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体会到不同文体自身的魅力和特色,久而久之,在单一陈旧的课堂模式中,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致。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1、理论依据

1.1课标具体规定

事实上,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对各学段需要具备的文体意识作出了相关的规定。虽然课标在叙述各项规定时,并未直接使用“文体”这一字眼,但在每一个阶段中,都直接或间接地规定了文体知识学习的程度和方式,且整个学习进程依循着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原则一以贯之。

1.2部编教材依托

2016年秋季,小学语文部编版新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了切实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文体意识”这一概念被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在教材培训会议上将“文体意识”列为了“教好部编版新教材,必须增强的‘六个意识’之一”,并呼吁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自身的文学素养上下功夫,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能够将文章的体裁作为定位目标和遴选内容的依据之一,并对学生的文体意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

2、实践意义

2.1教师方面

2.1.1有利于教师定位教学目标

教师备课的第一步,就是定位教学目标,也就是课堂教学的走向。面对不同体裁的文本,教师应该量体裁衣,选择不同的教学路径。例如同样是叙事性文本,审美的侧重点却各不相同:童话重在情节的趣味,寓言重在道理的深刻,神话重在想象的神奇,小说重在人物的生动……只有将文章体裁作为目标定位的依据之一,才有可能正确引导学生走向探寻文学魅力的通道。

2.1.2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内容

文体是教师们有针对性地遴选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具备文体意识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分清主次,做到疏密有致,避免落入“冗繁”的误区中。许多课堂上,繁琐的分析,累赘的语言和过量的旁征博引,不仅使老师疲惫不堪,学生也对这种程式化的课堂越来越失望。因此,根据文章体裁,对教学内容去粗取精,摒弃某些可有可无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由之路。

2.1.3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方法

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规律性的特点,教师依体而导,有利于其抓住重点,厘清思路,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心中有文体意识,才能将目光聚焦于文体自身的特征和规律上,找准教学切入点,落实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例如,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准确、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文本,体会这些特征,进而归纳出基本的说明方法。

2.2学生方面

2.2.1有利于学生阅读策略的掌握

此次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强调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建构。此举不仅增加了学生们阅读量的积累,而且为其阅读策略的掌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充足的条件。在此过程中,文体意识的重要性更加突显。每种不同的文本,都有其自身的行文规律和阅读策略。小学生头脑中对文学体裁的感知和归类,就是其深度分析文本,归纳和总结规律的过程。而阅读策略的不断丰富,又可以促进其阅读速度的提升和阅读量的积累,进而增强其文本分析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2.2.2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文体意识的建立和增强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写作作为一项认知输出技能,只有在储备丰足,思路清晰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现如今,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都搞不清楚自己写的是什么,有时甚至文不对题,搞成了“大杂烩”。文体意识就像一个编码清晰的文件夹一样,一方面,它帮助学生们分门别类地储藏以往积累的文学素材;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帮助学生们写作时对号入座,检测自己的习作是否符合该文体的分类标准,甚至根据该文体的一般特征来组织和修订自己的作品。

3、培养策略

3.1低年段(12年级)积累渗透文体类型

课标中,本学段阅读领域规定:“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课标对低年段学生文体意识的要求是隐藏在阅读过程中,以主观感受为表现形式的。这是因为此年段的学生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理解必须建立在切实感受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可以先选择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文本,通过该文本,先为学生们树立该类文体的直观感受。有感受在先,之后再通过同类文本的叠加学习,逐渐积累和渗透文体意识。

以寓言的学习为例,学生们在部编版教材中接触到的第一篇寓言是一年级上册的《乌鸦喝水》。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一定要重点引导学生们去归纳这则寓言讲给大家的道理,而不是去讨论乌鸦喝水的方法在现实中是否具有可行性。在学到之后的寓言《小公鸡和小鸭子》、《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时,每一次教师都要重点向学生们渗透寓言是在借故事讲道理。通过一篇篇文本的积累和一次次课堂的渗透,两年下来,学生们必然会对各种文本类型形成初步的认知。

3.2中年段(34年级)感受领语言特色

课标中,本学段阅读领域规定:“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从课标中“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展开想象”等叙述中,可以看出对此阶段的学生来说,感受不同文体所带来的语言魅力,是促进其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方式。在此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们要重点提示学生们关注不同类型文体的语言风格,并在课外阅读部分扩充相似的文章,充分感受并领悟该类文体的语言特色。

以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和《女娲补天》这四篇课文为例,它们都是神话故事,而且被安排在同一个单元。这就为学生们在一段时间内,感受神话故事的语言特色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该单元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紧紧抓住一个“神”字,引领学生们展开想象,感受领悟。在课外阅读部分,可以向学生们介绍《山海经》、《封神演义》和《希腊神话故事》里的作品,从而巩固他们对神话语言风格的印象。

3.3高年段(56年级)了解把握阅读策略

第三学段阅读领域规定“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本阶段的课标对文体意识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记叙文、诗歌、说明文和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最常见的四种基础文体,要求学生们不仅要做到分类清晰,而且能够根据文体不同,选择比较恰当的阅读策略。但课标中“了解”、“简单描述”、“大体把握”等词语也提示着老师们,在此阶段的教学中,只需让学生们对各类文体的阅读策略有初步的了解即可,切勿过度讲解,折损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以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太阳》和《松鼠》两篇课文都是说明文。教材在单元导引中就直接使用了“说明性文章”和“说明方法”这两个文学概念,并要求学生们掌握一定的说明文阅读策略。这就意味着学生们文体知识的学习不能再停留在渗透、感悟等模模糊糊的浅层次上,此时需要揭开面纱,将各类文体对号入座了。除此之外,阅读的积累也要为习作服务,在小学高年段的习作中,教师应根据各单元不同的文体特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区分各类文体,防止“四不像”作文的出现。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