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智慧型课程的设计,核心是按照“互联网+”时代对教育的创新要求,确定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在课程中具有方向性、统领性、根本性的是课程目标与教育模式。智慧型课程设计与实施要重点把握这两大方向。
1.智慧型课程的目标定位
定位智慧型课程的目标,必须上升到时代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进行。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核心要意是激发每个国人的创新创业激情和智慧。世界创新的大趋势是,科学技术创新不再仅仅集中于科层化管理的大型企业当中,以草根为中心的产品创新与生产制造成为可能(雄亮等,tom)。创新创业正由小众走向大众,由精英走向草根,这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我国几十年教育大发展的必然。
20世纪90年代我国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随后高中接近普及,1996年江苏率先、随后全国普遍开始的高校大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迅速向大众教育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已趋近普及化。很显然,教育的大众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输送了大批人才资源,但是这些输送只是学历意义上的,因为我国的教育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几乎一样,主要还是“知识教育”。这就要求智慧型课程定位由培养“知识人”向培养“智慧人”转变,培养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人。
这种课程目标定位的调整,需要理论支撑和培养模式的改变。“知行创统一论”,即教育要由“知行统一”走向“知行创统一”,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教育培养学生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合作(Learning to Together)和学会生存(Learning toBe)的“四大支柱”理论,进化发展为“五大支柱”,即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Learning to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和学会创造(Learningto Create )(陈琳,2015) o“四大支柱”向“五大支柱”的拓展,从理论层面满足了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五大支柱”的实质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创造,即采用“学一研一创”培养新模式。
就世界范围看,以上定位不是孤立的。2014年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的高等教育版明确指出,在未来3-5年内,美国的大学生将由知识的消费者转化为知识的创造者(New Media Consortium,2014)。从国家科技界盛会的名称演变,也可以看出“知行创”统一的历史大势已被人们所认识。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次召开的科技界盛会的名称为“全国科学大会”,1995年第二次召开时改为“全国科学技术大会”,2012年召开时变为“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这种会议名称的一再转变是基于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科技创新”蕴涵了“知行创”的统一。
“知行创”的统一可用长链智慧学习理论的观点来解释: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一系列环环紧扣的学习、实践、协同和研究活动,才能有效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否则易使学习停留在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浅层次水平,难以培养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实际上,布卢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6个层次分类,一定程度上也隐含了长链智慧学习的观点,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很显然,是否指向并服务于培养创新创造之人,是能否成为智慧型课程的分水岭。
2.智慧型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
未来教育,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与智慧型课程相匹配?这是智慧型课程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创新实践和研究表明,设计和实施“融创式智慧教学模式”是智慧型课程的关键。
(1)“融创式智慧教学模式”的内涵
“融创式智慧教学模式”以智慧提升为核心,以创新创造为课程培养的重要目标,融合多种方式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未来教育要求。其中“智慧”是方向、思想和催化剂。
“融”,首先是一种“融通”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融通”教育理念,即博取众家之长为课程所用,充分应用一切先进的方式方法于教学,并在融的基础之上形成新的方式方法,让其在智慧型课程的理念下发生化学反应,共生于创新创造人才的培养。“融”,又指多方面的融通与融合,包括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融合,学、研、创的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多种理论的融合,校内外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国内外融合,学术性与社会性的融合,虚实融合,公开课、微课、慕课(MOOC )、翻转课、私播课(SPOC)的融合。不仅于此,还要在融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方式、新的课程形态。
“创”是通过智慧型课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即与原有的课程相比,将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放在更加凸显的位置,将培养创新创造型人才作为课程的第一要务。
“智慧”往往是通过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激辩,激发智慧,产生思维的火花、灵感、创新的激情和冲动,养成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与品质,使“创”有不竭动力。
(2)“融”的实现
以智慧为方向、以创新为目的的课程的“融”,主要表现在10个方面,其实现也应从这10个方面着眼。
第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智慧型课程是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但不排斥传统。任何时候和任何年代的教学,都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通常说智慧型课程是对传统课程的一种颠覆,是指其课程形态的变化,而不是指课程中所有元素、所有规则、所有方式的颠覆。
第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融合。智慧型课程一定是“主导一主体”的,即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何克抗等,2000)。
第三,学、研、创的融合。将学习、研究、创造在课程中统一,即在“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创造”。学、研、创融合中的学,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要学得深、学得活、学得通(基于联通的学习,不同学科的融通)、学得新、学得实(与实践、社会紧密相联系)、学得多;不是简单的学知识,还要学方法,学习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探讨的态度、批判的思维学习。
第四,线上线下的融合。020 (Online toOffline)的电子商务模式融合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推动了经济的发展。020运用于教育,可产生线上线下同步虚实结合、线上到线下翻转互动、线下到线上资源拓展等不同的教学形式,从而打破传统教学单一封闭的模式。
第五,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教无定法、教无定则,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智慧型课程强调按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学习要求,采用最合适的方式教授特定的教学内容,达到优化的教学。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学导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干线式教学、微格训练教学、翻转教学等不同层次、按不同规则划分的方法,要灵活选用,融会贯通。“现行的大学课程教学方法,通常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一个教学体,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学生充当看客或听众。所谓知识也好、信息也好,都是一个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别敦荣,2009)。大学如此,中小学有的也如此。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必须改变。西方大学教学方法创新大致经历了三代。分别是19世纪以前、19世纪到20世纪后期、20世纪后期到现在。第一代教学方法是在社会不发达、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所采用的。大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念书,学生记忆和背诵。学生主要学习修辞、语法、逻辑等。大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做牧师,牧师到社会上去传道需要能说会道,因此当时西方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口授,由教师向学生讲授。第二代教学方法是18世纪后期大学接受科学以后开始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将研究与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起来。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去研究,然后组织讨论,师生一起交流看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发展。第三代教学方法还在发展中,主要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化、国际互联网的建立、知识社会的出现使得大学教学方法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别敦荣,2009)。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教学尽管内容在变化,但是方法还没有达到西方大学第二代教学方法的程度。
第六,多种理论的融合。信息时代蕴含了多种学习理论,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长链学习理论、大成智慧学、主体一主导教学理论等,但其并不意味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经验之塔理论等失去价值,要综合应用各种理论指导教学。笔者主持建设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现代教育技术”,由百个微课构成,每个微课都设计了及时提问与评价,以督促学习者将看与思考、理解与记忆、学习与创造很好地结合,促进学习者深层次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深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就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典型应用。
第七,校内外以及国内外融合。以开放的心态,借助网络手段,充分利用校内外、国内外的平台、资源和专家。
第八,理论与实践融合。将理论与实践在课程中达到高度统一,解决通常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力求做到将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将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将理论在实践中发展与升华,将实践上升为新的理论。
第九,学术性与社会性的融合。教育社会化是第二次教育现代化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智慧型课程一定要走出象牙塔,走出书斋,关注社会,在促进社会发展、得到社会认可中提升层次,在与社会的结合中吸收丰富的养分,而不能关起门来自娱自乐。
第十,课程形态融合。将开放课、慕课、微课、翻转课、私播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优势融为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