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标准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8/8/20 阅读数:218

探讨普及化高等教育,首先而临的是标准问题。有人可能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马丁·特罗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就数量而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即进入大众化阶段;当毛入学率超过50%时,即进入普及化阶段。所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便是普及化的标准。但这个标准是否适用于我国,是否能够解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变化,却还有待进一步论证。除了毛入学率外,数量标准还有高等教育净入学率、每10万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劳动人口中接受了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等。这些数量标准都可以反映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但侧重点却各有不同。高等教育发展不只是数量的增减,还包括高等教育地位和结构的变化、作用的发挥以及与相关社会事业关系的调整等。因此,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应当进行综合评判。

1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的数量标准

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准首先是数量标准。自马丁.特罗提出毛入学率15%50%这两个具体的标准后,国际上形成了关于评价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基本共识。尽管他同时还提出了一些质性标准,但与数量标准相比,受到的关注度要低得多。

毛入学率无疑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关键标准。据统计,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这一年被很多学者看成是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与大众化阶段的分水岭。虽然也有学者提出,鉴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及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实际影响,当毛入学率达到20%的时候,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发展水平才可能达到部分发达国家的大众化水平。但人们主要还是以毛入学率超过巧%作为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标志。关于高等教育普及化,尽管我国学界讨论还不多,但已有的讨论主要还是以毛入学率超过50%为主要标准。

从理论上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全部在学人口占适龄人口的比例,主要反映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受教育状况。这里有两个数据需要特别注意:一是高等教育全部在学人口;二是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统计口径,全部在学人口包括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以及接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的全部人口。其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口在统计时进行了折算处理。这个统计口径是比较宽泛的,它不考虑高等教育受众的年龄,只要在高等教育的范畴都计算在内。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一般只统计1822周岁年龄段的人口,包括了5个年龄的人口数。两个数据的统计口径存在差别,前者统计口径较宽,以是否在所指的范畴接受高等教育为尺度。因此,高等教育的受众可能是适龄人口,也可能不在适龄人口范围;后者以年龄为尺度,将统计人口限定在适龄范围。所以,在统计学上将这两个数据的统计结果称为毛入学率。

毛入学率所反映的是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大致状况。毛入学率高,说明高等教育受众占适龄人口的比例高;毛入学率低,说明高等教育受众占适龄人口的比例低。毛入学率越高,高等教育越发达。由于高等教育受众年龄可能包括了非适龄人口,毛入学率并不能真实地反映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非适龄的高等教育受众越多,毛入学率越不能准确反映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为此,净入学率被引入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所谓净入学率,就是高等教育受众中的适龄人数与适龄人口总数的比例。这个指标可以准确地显示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但在统计学上,要准确地统计高等教育受众中适龄人口的数量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统计实践中,高等教育净入学率这个指标用的较少,主要还是采用毛入学率。针对高等教育受众包括了非适龄人口的问题_毛入学率在适龄人口的计量上并没有依据本科四年、高职高专三年将统计人口限定在四年或三年,而是采用了五年的人口数,以减小统计误差。

除毛入学率和净入学率外,每10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每10万人口中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数和总劳动年龄人口(也称劳动人口)中接受了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等指标也常常被用来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每10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所反映的是高等教育总规模在总人口中的体量,尽管从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对未来人口受教育水平的贡献程度,但它本身却是一个衡量高等教育现实发展水平的指标。每10万人口中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数和总劳动人口中接受了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均是反映高等教育对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贡献,前者以总人口为基数,后者以劳动人口为基数。这两个指标能够实际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人口中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尤其是总劳动人口中接受了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直接反映高等教育对从业人员教育程度的贡献,由此可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劳动力的整体水平,进而推测其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由于高等教育研究主要关注的是高等教育的现实发展状况,因此后而两个指标往往在研究人口和劳动力问题的时候用得比较多。

鉴于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性,这里主要通过分析毛入学率、净入学率和劳动人口中接受了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等三个指标的状况,来评判和预测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进程。为分析的便利,本研究主要选取近五年的相关统计数据。

1.1毛入学率。据统计,2010-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26.5%,26.9%,30%,34.5%37.5%,年均增长2.75%,后两年年均增长3.75%。如果以这两个年均增长率预测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走势,得出的结果是:如果保持年均增长2.75%的发展速度,约需4.5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如果保持年均增长3.75%的发展速度,约需3.4年达到毛入学率50%。如果未来高等教育年均增长速度低于2.75%,则需要超过5年实现毛入学率50%;如果年均增长速度高于3.75%,实现50%的毛入学率所需时间将少于3年。尽管后两种情况的出现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但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需求看,毛入学率维持在年均2.75%3.75%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将适龄人口数逐渐减少的因素考虑进去,不论以哪一个比例增长,毛入学率达到50%所需要的时间都会更短一些。因此,预计未来4}5年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将迈入普及化阶段。

1.2净入学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统计没有采用净入学率这个指标,尽管研究起来有些不便,但还是可以从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比较近似的考察。2001年我国高校本专科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一些“大龄”考生获得了参加高考的权利,不过,从实际招生情况看,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依然以适龄人口为主,“大龄”考生被录取者所占比例极小。如果忽略普通本专科高校录取生源的年龄差异.便能得出近似的适龄人口录取状况。除普通高校外,其他形式和层次的高等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生教育等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些形式和层次的高等教育人群中有部分适龄人口,但也属于极少数,绝大多数超出了适龄人口范围。为便于统计,净入学率的计算将不考虑普通高校本专科以外的高等教育受众。这样一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净入学率就采用每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录取人数占适龄人口数之比来显示。据统计,2010年至2014年,我国18周岁人口数分别为2075.52万人、2077.53万人、1879.05万人、1802.44万人和1589.38万人①,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人数分别为661.76万人、681.50万人、688.83万人、699.83万人和721.40万人①,净入学率分别为31.88%,32.80%,36.65%,38.82%45.38%。尽管这些统计数据反映的是近似值,但却很能说明问题:其一,高等教育净入学率比毛入学率更高,但每年高出幅度大致平衡,表明二者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基本能够反映高等教育实际发展状况。其二,净入学率可准确地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就趋势而言,很将有超过50%的适龄人口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普及化阶段很快就会到来。

1.3劳动人口中接受了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

际上一般将15-64周岁人口称为劳动年龄人口国以1660岁人口为劳动年龄人口。另外,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这个概念也常常被用于人口统计分析。国际上一般将25 }64岁人口统计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我国通常将2060岁人口作为相应的比较指标。由于数据获得的原因,这里不以严格意义的劳动年龄人口作为研究对象,而采用可获得的相关数据展开分析。据报载,我国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从2010年的8.75%提高至2014年的11.01%。另外,据人社部统计,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应届大学毕业生713万人占新增劳动力的比例为55%;2015年预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500万人,应届大学毕业生749万人,约占50%这表明我国劳动力供给实现了高层次化,新增劳动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经接近或达到普及化程度。这是单纯地就我国劳动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情况的变化而言,如果进行国际比较,可能有新的启发。据世界银行统计,2014年我国有劳动年龄人口80649.85万人,美国有劳动年龄人口16104.89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我国为74%,美国为67%;劳动年龄人口参与率我国为77.6%,美国为71.8%由此可见,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是美国的5倍多,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和劳动年龄人口参与率两国差别不大。但另有统计表明,201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83%,2014年美国2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20928.7万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达到58.57%。这说明与美国相比,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水平的差距还很大。尽管从毛入学率、净入学率和新增劳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等主要反映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指标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接近普及化水平,但由于基础薄弱、历史积累较少、存量不足,所以,与较早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仍显得很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整体素质仍存较大差距,人口素质的提高有赖于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的长期积累

综上,以数量标准评判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趋势所呈现的是一种复杂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一种令人感到尴尬的结果。如果就毛入学率、净入学率、新增劳动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指标而言,我国已经离普及化的及格线不远,这是非常令人期待的结果,也是足以令人感到欢欣鼓舞的发展成就。但是,如果从全部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离普及化还有相当的距离,还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努力才能实现。当然,这种状况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毕竟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的时间不长,毕业生数的社会积累总量虽然不小,但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劳动人口数相比,所占比例还不高。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