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其他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其他获奖

信息时代的中小学教育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8/4/21 阅读数:275

信息时代的中小学教育

内容提要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从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以及信息时代给中小学教育带来的影响出发,阐述了如何开展中小学信.息教育。

关键词:信息时代;信息教育;信息意识;信息道德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时代给教育注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u。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1、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信息时代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信息教育。信息教育就是为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说,要通过开展信息教育,使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从信息教育的涵义,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信息基本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基点;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为主要内容;以使学生初步形成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为目的,为学生在信息社会进一步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2、信息时代给中小学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

信息时代对教育观念的冲击在信息时代的社会中,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家庭计算机日益普及,通过网络,全球范围内的通讯在瞬间便能完成。学生能够足不出户,便可以在自己家中的电脑上接受优秀教师的教育和辅导,也可以利用全球信息库,随意地查阅世界各地电子图书馆的有关信息进行学习。所以说,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一转变将改变人们对学校概念的理解,信息时代可使中小学教育打破时空范围的局限,产生开放性的远程教育模式,分布于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同时坐在一个“虚拟教室”中进行学习、讨论,这一变化将打破“学校中心”或“课堂中心”的限制。因此,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时代的教育将不会局限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或是按照某一种特定的形式进行,可以说,信息时代的教育将是一个“人”选择教育的时代。

(1)信息时代教育目标和内容发生变化

在信息时代,由于因特网大量的、普及化的应用,使信息技术进人社会的每个角落,全球走向高度一体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社会需要有高度创造性、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检索、获取、分析与处理能力的新型个性化人才。

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加强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的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制订教学大纲时,要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知识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信息时代教育形式和教学方式的变化

过去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只能采取班级制的集体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我们有了电脑、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条件,这使得教育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教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造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除了以前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以外,我们还可以将知识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来表示,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信息时代如何开展中小学信息教育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我们必须增强在中小学进行信息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信息教育的认识,加快中小学信息教育的步伐。首先,要强化教师的信息教育意识,提高教师信息教育技能,专门开设信息课程(包括信息基础、信息技术和信息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应用信息工具,把信息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其次,要大力开发信息资源,为信息教育提供基础;再次,要加大信息教育投人,加强信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教育必须增加并强化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信息观、信息意识观教育

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正迅速成为全球最珍贵的资源,开展信息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会利用信息,成为个人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信息基本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基点、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初步形成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在信息社会进一步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各个不同阶段开展信息教育有其不同的具体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在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信息收集、传输、处理的基本原理,学会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应用和创新的基本技能

(2)创新观、终身学习观教育

让学生了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要求,了解信息社会的新型学习模式、信息社会对终身学习的要求,使学生形成全面开放的时空观念,形成面向未来的观念,使学生由等教师“喂”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极取,主动地探索,由单兵作战式的学习,变为合作、协作式学习,并利用网络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合作型学习的实践。多种版本信息技术教育教材都采用了被认为是计算机教育中成功的经验,即“任务驱动”教学,然而在信息技术教材中,“任务驱动”变成了物理、数学教材中常见的例题形式,这种任务驱动固然能使学生有兴趣学习,然而这种兴趣不可能持久,容易使学生产生小富即安的思想,成为既得利益者,难有鸿鸽之志,难以站得高、想得远,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任务驱动,应该是提出任务,明确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求答案、完成任务,而不是告诉学生怎样去一步步完成。

(3)道德观、信息道德观教育

教育以德为先。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教育、教学系统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与传统道德伦理相悖的现象,如黑客现象、网络安全、网络犯罪……使用者只有在良好的道德支配下才能发挥其正面的作用。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强,对于不正确、不健康信息缺乏分辨力,自制能力也很差,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信息道德观念又称信息道德认识,它是学生养成良好信息道德习惯的起点,只有先提高认识,才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

4结束语

总之,开展信息教育,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必然趋势。为了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深人稳步的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应高度重视信息教育工作,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改善信息教育的办学条件;中小学校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特别是专职教师的培训;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以提高信息教育的水平。只有这样,中小学信息教育才能普及,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才能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年蜻玲,刘天辉.信息时代的教育田.教育技术研究,2001,(3).

[2]王建卿.中小学开展信息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2. ( 5 ).

[3]何克抗.对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伙的思考与分析.—评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的两篇考察报告.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 ,2001.

[4]王建卿.中小学开展信息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田.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2, ( 5 ).

[5]陈琳.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田.电化教育研究,2003, (1)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