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其他获奖
改善显微镜操作 促进观察有效性
摘要:精准观察离不开精密仪器,但如何使精密仪器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需要我们改善操作方法,以期在最短的教学实践之内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同时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本文着重从改善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方面改善课堂效率来谈一谈。
关键词:改进操作;显微镜;有效性
学生认识生命科学,“观察”是起始点。精细观察离不开精密仪器,特别是放大镜和显微镜等仪器的使用,所以在小学阶段对于放大镜和显微镜的认识、操作,对于学生生命探究旅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显微镜的观察使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观察生命世界的科学性,能帮助他们描述事物的准确度,更能促进其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也衔接了中学教学。在中学教学中显微镜的使用也是很重要的,在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中:“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涉及的工具和仪器主要有:显微镜等。”
鉴于此,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显微镜观察习惯的养成,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对于有效观察是十分必要的,而提高观察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创建高效课堂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习生命单元来讲尤为重要。
“生命科学”单元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单元之一,他们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前所未知的生命世界。但是一观察,就发现会产生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于观察方法的不掌握、不理解。如果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有序、严谨的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那可以通过显微镜使用通过改善哪些方面来增加我们观察的有效性呢?
1、确定观察主题,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在没有明确的感知任务时,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明确了目的任务去知觉某一事物,知觉的对象就比较完整清晰。因此,必须养成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的习惯。
1.1.明确观察目的,而后才善其事。
观察是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学生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辩出所要观察的对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观察对象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从未见过的,要使观察具有实效,尤其要强调观察的目的性。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课的观察活动“观察洋葱表面细胞”,只要求学生找到洋葱表皮细胞,不需要学生掌握洋葱表面完整的细胞结构知识,也不要求他们在观察活动中都能观察到。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以求有更多的发现,关键是通过这个利用显微镜的观察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而且看得更清楚。
1.2.适时问题引导,方有海阔天空。
教师还应适时地提出问题,把观察活动引向纵深,延续学生对事物观察的时间。我们来看一位老师在进行《观察研讨微生物有生物的特征》时的一段实录:
师:里面有微生物吗?
生:有。
师:微生物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里面有微生物,泡泡,里面有黑点,在流动。”
生2:“有很多微生物在跳来跳去。”
生3:“有小圆点,像汽车一样,高速,一下子不见了,有的透明的会挥动,还有的像虫子慢慢的爬。”
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之下,使观察更有目的性,把学生的引入到更深的观察。而“流动”、“跳动”、“高速运动”、“爬”等词进行深入分析,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深入理解这种运动是生命意义的动,而不是随波逐流。
2、严格规范操作,提高观察效果。
在科学教学中,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每一项操作的要求都是为实现实验目的服务的。观察需以集中理解和掌握基本操作的重点与关键,确保严谨的实验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2.1.规范演示,潜移默化地渗透操作习惯。
小学生有很强模仿的能力,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模仿版本,给学生留下很深的第一印象。如果教师不注重强调实验中观察点在什么地方,就容易误导学生。因此,操作规范首先应从教师开始,教师要把显微镜的各个操作步骤熟记于心,在教学中严格执行。如在进行洋葱表皮装片的演示中,教师必须对擦、滴、取、放、盖、染等几个操作步骤有所了解,并知晓其中缘由,在讲解时才能娓娓道来。当然教师在进行演示同时,在把操作过程讲清楚的同时,也可以把需要注意的地方,用板书或是多媒体设备注明,那么学生在操作的时候会有意识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操作,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操作,才能让学生在“看”示范、“听”讲解、“做”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把操作步骤潜移默化在自己的实验中。
2.2.规范操作,引导学生养成科学观察习惯。
每一件仪器都是为了解决某种实验的需要而设计的,我们教师在使用这些仪器时,一定要抓住仪器本身的特点,按照规定的方法正确使用。
教师讲清规范操作缘由,引导养成观察习惯。在现实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用眼观察显微镜虽然没有具体的要求。观察显微镜的时候,生物学上有一个常识性的要求:左眼观察,同时右眼睁开。但是许多学生就会困惑,为什么是左眼观察,右眼睁开呢?甚至有许多科学老师也无解。其实在专业的生物学上,观察人员一边观察显微镜,一边要对照图纸进行辨认或者绘制图纸,反之按照人的生理习惯就无法对照图纸,更无法绘图了。
2.3.规范交流,交流反馈养成分享习惯。
在做完观察之后,教师应当把各小组的观察结果进行反馈。形式可以有多样,一种方式可以用拍照的形式把各组的情况拍摄下来,与教师的观察结果相比较,第二种是将观察的标本以图画的形式画下来,各组统一之后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在操作中哪些地方出了问题,避免重复出现同样的操作错误。
反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在观察记录过后,把自己的观察到的发现告诉同学,同时倾听其它同学的发言,通过交流可以分享彼此观察的结果,互相补充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如在对一杯池塘水通过用显微镜观察后,讨论这里是否有生物时,学生是这么交流的:
生:一个小圈就是一个生物。
生:会运动。
生:有时跑得快,有时跑得慢。
生:外面有一层保护膜,像鱼卵,里面有……
生:很多围在一起,会动。
生:肯定是生物,围着黑黑的东西在动,可能在繁殖。
可以看出,学生在交流反馈中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原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对微生物内涵的认识,丰富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3、严把细节关,养成严谨态度。
一次简单的观察,哪怕有一小小的地方没有做好,往往会引起观察的误差。上面说到,有些学生在操作时没有把多余的染色剂吸干。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行为,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但是吸干之后就容易把观察物体展平,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多于的染色剂流到显微镜上,对显微镜部件来说也有一定的伤害。再比如在进行观察标本制作,在撕洋葱表皮时,洋葱表皮容易撕,一般都会比较大,必须用剪刀进行裁剪,过大的话盖玻片无法盖严,不利于观察。同时在滴完染色剂、盖上盖玻片之后用纸巾吸干,避免多余的染色剂造成观察困难和损坏仪器。从细微处做起,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科学研究者的态度完成自己的观察。
显微镜的使用虽然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常见,不常用,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握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察习惯,帮助其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只要我们坚持科学课程核心理念,只有改善我们的操作习惯,引导他们有更多深层次的观察,在之后的科学学习中有效地研讨中构建更合理、更精确、更深刻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