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大数据时代教育使命的传承与抉择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8/4/9 阅读数:215

大数据时代教育使命的传承与抉择

摘要教育是一种具有超能力的正向能量,我们应当从教育成其可能的方向看待教育使命,应该以教育如何被传承又被发展的模样去思考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月新日异,在线的互联网已经普及到生活的方方而而,大数据技术得到发展,数据挖掘更为便捷,信息得到有效整合。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教育使命的传承与抉择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应在交互性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灵活性学习背景下,推动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教育使命;个性化教育;组织学习

1大数据时代教育使命的传承

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来分析教育使命的传承,需要以孔孟教育思想为开端,探索教育使命发展的全过程,最终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1.1使命一:教育思想的传承

(1)孔子教育思想

探究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在发展本质,可知“有教无类”是其教育思想的根本核心因素。换言之,孔子对学习者并无要求,认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追求的是教育的广度以及涵盖的范围。在春秋之前,能够接受良好教育的人莫不是王公贵族,平民并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在孔子开办私学之后,这种不平等的教育现状得以改进。孔子凭借着独特的办学特点以及方法,广收门下弟子,涵盖层而非常广泛,弟子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职位以及不同年龄层而。孔子的教育模式在继承与发扬了六经与六艺的基础之上,将礼、乐作为教育核心要素。孔子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涵盖了多层而的教育文化以及教育内涵,做到文化、德育以及知识等多项技能教育的有效融合。

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教育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孔子教育理念与教育使命得到传承,它们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中依然适用。

(2)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充分重视“性善论”以及“内发”作用,他认为“人胜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在教育思想当中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主张人人平等,并将其作为开展教育的基点。孟子注重人的主观想法以及思维过程,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教育开展需要自“本心”做起。与孔子不同,孟子主张“存养式”的教育思想,认为人固有四端,包括仁、义、礼、智四德,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教育,能减少物质欲望,获得心灵的平静。

总而言之,孔孟教育思想是整个教育发展以及传承的开端。

1.2使命二: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自近代以来形成的,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状态,能够充分适应现代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发展。

(1)促进人的全而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使命注重人的全而发展。在当前大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冲击为教育体系的发展及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可以促进人的全而发展,是对教育体系的深刻变革与更新。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考试制度的弊端依旧无法规避。学校与家庭常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自身素质与学习效果,通过课外补习等方式,想要在客观层而上填补教育能力的不足,这使得学生压力骤增,课余时间被严重压缩,学生可持续发展受阻。同时,由于长期的紧张学习,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低下,学习动力下降。这一教育现状,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背离,无法推动学生的全而发展。基于此,为人的全而发展创设情境、条件以及优化措施成为教育的工作重点。

(2)注重人的个性发展

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的发展,使得当前网络形态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效应逐渐提升。大数据教育具备个性化辅导要求,既能够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生物的多样性是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基础,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基本要求,个性化发展是社会创造性发展的根源及条件。沿袭与传承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因材施教的方式,能获得个性化的差异发展。

(3)关注学生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体系发展的重点。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学使命传承的重要表现。现代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育环境已经得到优化,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他们能够从网络、多媒体以及移动终端中享受到现代大数据时代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千年的传统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师的传授模式已经沿袭多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则十分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发挥教育的先进性,做到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的优化,为现代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大数据时代教育使命的抉择

云技术、物联网以及大数据是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针对知识的传播状况,我们应该接受与注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满足平台开放、内容开放、校园开放等基础要求。实现并满足发展要求,对教育使命进行抉择,其关键在于创新。

2.1大数据时代教育使命的支撑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铃声、班级、标准化课堂、统一的材料、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使得交易模式与标准化的发展要求相一致四。大数据时代的出现,使传统的教育使命发生变革,它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大数据具备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的特点,遍及不同的应用层级,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形态。这些特性非常适应个性化的发展以及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在教育体系改革的浪潮当中,通过在线教育而演变出的新型教育模式已经得到发展,出现了教育环境、试验场景、时空变化、学习变化以及教育管理变化等模式。教育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关国并州,有一个叫做EDLINE的网站,将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记录在网上,称为学生的日常GPA记录,这个网站的技术并不十分困难,主要是一种数据的长期累积,但对于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大数据时代为学生提供的优质服务。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教育使命的必然抉择。

2.2大数据时代教育使命而临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使教育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形态,教育体系进一步演化与变革。技术的创新能够拓展人类的学习方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们的学习方式。新技术形态带动知识以及信息的传播发展,使得学习方式以及教育使命呈现出新的发展动态。

(1)支持与服务而临改革

人类本身具备逻辑推理以及自组织能力,在教育使命的传承与发展中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基于主观能动性来探索与挖掘内在价值,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将使学生培养与发展相协调,构建良好的教育发展模式,优化教育变革,体现大数据时代对教育使命的推动优势。

(2)信息过载带来信息辨别问题

大数据时代带来大量的信息,造成一个内在问题的出现,即大量数据所产生的“信道危机”。如何对大量信息进行有效抉择是关键。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差异显著,比如,对于湖北省和河北省而言,重点中学能够运用传统的资料,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主要方式是对原有信息进行重复筛选与运用。该区域无法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量的信息相比较,但同样实现了教学模式创新,选择了合适的方式及方法,适应了城市发展现状。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应该搜索、阅读并准确辨别信息冈。

2.3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教育使命需要与教育模式的变革相适应,充分协调不同的发展形态,在具体抉择中找准发展方向。随着当前硬件技术的革新以及软件高度智能化的发展,新一轮教育信息的浪潮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作为教育的主体要素,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育使命的改革与抉择,是开展教育以及提高预判能力的基础。

当前,针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部门开展了教育模式的革新。建立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平台,满足对数宇化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更新,是时代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在进行时代教育使命抉择的过程中,注重试点化学习、微课程、翻转课堂、E课堂教学实践等因素,通过多手段开展教学的更新,是满足决策的基本要求回。但是改革之路很艰难,应该充分做好螺旋式上升的准备,注重理念以及教育方式上的改革与更新。

我们传承教育使命,就必须探索教育本质的基本要求,在支持与服务层而深入探索内在途径与发展优势。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应该重视信息过载的要素,转变个性化的基础要求。对于不同层级以及不同层次的要求,需要探索新型的措施与方法,选择自主性的教育行为,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探索教育使命的传承与抉择,需要以孔孟教育思想为基础,探索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而在现代教育传承模式下,探索新型的教育发展途径;同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准确抉择教育使命,为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更新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兆锋.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传统文化使命〕」.教育学报,2010.(4).

[2]郭风鸣.迷失与抉择—民族教育中的义化选择〕」.前沿,2010.(24).

[3]王飞.大学掩体·主体尺度化传承创新的四维思考田·文化挪榆·终极使命—对大学文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4]刘兴国,赵聘.文化使命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田.江苏高教,2012.(5).

[5]胡琦.基于大学文化传承的“中国梦”教育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3.(4).

[6]王金华.新时期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探析田.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3.(2).

[7]董国顺文化育人与高职教育的使命田.文化学刊,2011.(6).

[8]戚万学.多元文化背景中道德教育的文化自觉〕」.人民教育,2011(22).

[9]王洪才.论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使命田.高等教育研究,2014.(6).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