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时代教育》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更多

论文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获奖

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审视和路径探索--基于文化的视角
文章来源:《时代教育》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7/12/15 阅读数:234

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审视和路径探索--基于文化的视角

张玉静

摘要:农村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国现代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到底该何去何从,逐渐引起教育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从文化的视角浅析农村教育发展的两种不同定位:“离农教育”和“留农教育”。在农村和城市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碰撞中,农村教育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探索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向,就要对城乡文化差异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找到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平衡点,走出一条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文化自觉之路。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文化;文化认同;文化自觉

廖泰初先生曾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工具,在整个文化系统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教育是没有出路的,文化不知往哪里走,教育也就不知往哪里走,地位和方向都是在风雨飘摇怒浪排空中。[1]足以说明文化对教育的重要作用。而农村教育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在现代化日益推进的今天,应该如何定位农村教育?是定位为“离农教育”——走以城市为导向的城市化道路?还是定位为 “留农教育” ——走以农村为导向的乡土化道路?农村教育处于两难的困境之中[2]。基于文化的视角对农村教育发展路向进行现实的审视和探索,从而寻找出一条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道路。

1 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审视

教育是文化承传的重要工具,文化将直接影响教育发展的目的、方法、内容等各方面。而农村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也承担着传承和发扬农村精髓文化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化进程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市文化肆意“侵入”农村,致使农村文化受到来自城市文明的碰撞,打压。而现有的农村教育现状,知识往往是以 “现代化”标示来界定,农村中的隐形文化资源和村民的实践智慧常被称之为“封建的”、“陈旧的”、“落后的”文化,以至于无法作为法定知识进入教学课堂加以学习和传播。在多重影响因素的制约下,使得农村教育逐渐偏离了本土文化,逐渐向“城市化”教育形式上的靠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更加全面的农村教育的发展。

1.1农村教育发展的“城市化”

当前,农村教育彰显出一种浓郁的城市化倾向,其呈现出的“离农式教育”有目共睹,其目的就是要农民“离开农村”。由此窥见,该教育背后所隐含着的是对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某种程度上的评判,认为农村文化是封建的、落后的,而城市文化是优越的、先进的,进而对于农村教育来说,学习城市文化才是必要的。文化相对论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要判断或解释他人的行为就应该依照他群(对方所属的族群、社会)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3]从这种理论的角度来看,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并没有所谓的高低贵贱优劣之分。 对于农村教育来说,一味的强调“城市化教育”,强调学习城市文化,对于农村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单纯的以城市为主导地位的农村教育在农民的现实生活中是毫无文化根基的,这样的农村教育是且只能是城市教育的附属产品。同时,这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农村教育越来越缺乏自己的农村乡土特色,丢掉农村教育浓郁的文化氛围,最终沦为城市教育的“复制品”。

1.2农村教育发展的“工具化”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进步,互联网的飞跃发展,大量的城市文化被送到农村学校教育。而中古自古就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一说,作为受教育者的监护人,在农村教育过程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教师,经常给受教育者灌输“高分数代表好未来”、“好成绩就会有好工作”、“学习好才能脱离农村”等思想,教师、家长无不盼望受教育者学有所成最终得以脱离农村,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而结合现实情况,从受教育者的培养结果来看,不少通过逐级考试最后又回到农村的青少年仍面临“就业无门,创业无路”的困境,从何正好证明了该方式的教育只是单纯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并不能使农村的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单纯的以“学习好未来生活更美好”这样美好的憧憬激励鼓舞受教育者在这样的教育中一步步攀爬,把原本属于他们的丰富的农村教育生活简单的压缩成“考试”和“分数”。凡此种种,无不表明,单纯的模仿城市教育,脱离农村文化的“离农式”教育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太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农村教育过于“工具化”。

1.3农村教育发展的“世俗化”

随着农村向城镇转型的发展,农村也在一步步失去自己的教育。而农村成员对农村文化的忽视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农村教育的“沦丧”,悠久而深远的农村文化逐渐被“五彩斑斓、灯红酒绿”的城市文化所取代,人们无不憧憬着“华灯璀璨,灯火通明”的美好物质生活。因此,众多的农村成员普遍为追求一定的经济和物质水平的提高,把能否实现经济价值和教育联系起来。而21世纪初以来 “村不办小学,乡不办中学”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也在某种程度上让受教育者接受所谓的“优质教育”,却在另一方面加剧了农村教育与乡村的隔离。梁漱溟先生曾在其书中批评西方新式教育对中国农村的破坏,他认为:“三十年间新式教育的结果,就是一批一批地将农家子弟诱之驱之于都市而不返。[4]”农村强调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而日益发展的现代性的新教育不但改变了乡村外表的形象,也使农村成员的个人生活观念在一定层面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新式的农村教育不仅在形式上还是本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内在认知的和外在环境的压力之下,农村教育也免不了落入俗套,失掉了本真和自我,显得过于“世俗化”。

2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归因

传统的农村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下,经过大众文化认知的严重冲击,逐渐塌陷,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统摄地位和影响力。在这样内在和外在的多重压力之下,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而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发杂的问题,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都密切相关。基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教育问题,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以下结论。

2.1农村教育的“去乡土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中城市主义价值取向的出现,在农村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实际上坚持一种“以城市为中心,先城市后农村”的城本主义价值取向[5]。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教育条件往往普遍高于农村教育,基于“落后就要学习”的思想,慢慢出现了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一步步靠拢的潮流,城市教育逐渐成为农村教育的某种导向,伴随而来的便是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主导。这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有着相当明显的案例,新课改在全面推广之前虽在 38 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进行试验,但其中只有6个设在县市,而且大多在县市的城镇学校,真正在农村学校试验的几乎没有;同时新教材的编写者也主要来自大学和中心城市的专家及特级教师,他们缺乏农村教育体验。[6]这种明显的以城市为导向的方法使得农村教育越来越远离农村的乡土文化,“去乡土化”教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2.2农村文化传承的“乏力”

农村教育要想真正承担起弘扬传播优秀农村传统文化的重担,就要做到确保农村文化在农村教育中的关键地位,这就要求必须将农村文化视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其前提就需要有足够地位和权威的农村成员对传统农村文化活动进行宣传和组织。但在实际上,长久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过多的农村成员选择外出就业打工来实现自己的经济梦想。对传统农村文化的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困惑。因而在实践过程中,城镇教育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忽视以及农村文化传承者的“乏力”均使得人们对农村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减弱。而作为新生一代的文化传承者们在传统文化氛围淡薄的环境中成长,以及学校教育对农村文化的某种有意识的忽视,更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成员对农村文化的认同危机。

2.3农村教育缺乏文化自觉

在农村教育发展面对如此窘境的现下,农村文化逐渐被冷落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再结合在全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著名的学者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即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7]。由此再联系当下农村教育发展普遍表现出的“离农式”,呈现出一种对农村文化的被动认同,这对农村教育的有利发展是有严重影响的。因而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对解释这一困境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由此说明对于现阶段的农村教育来说缺乏一定的“自知之明”,片面的传授城市文化,忽视农村文化,是不能满足农村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的。

3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

农村教育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而当下的农村教育所呈现出的浓重的“离农式”,单纯的模仿城市教育不免落入俗套,失了农村教育自身的本真和浓郁的乡土特色,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片面的强调“乡村”教育不仅会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和我们苦苦追求的教育公平相悖。因而正确的厘清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的内在关系,准确把握农村成员对农村文化的认同,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文化自觉,必将开创出一条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自觉之路。

3.1把农村知识纳入教育环节,改善乡土知识 “失语”现状

农村教育表现出的浓郁的“去乡土”特色,脱离了农村这个特定的大环境。教学传播的内容脱离了实际的教学环境,导致学生接收到的都是所谓的“外在知识”,有些甚至难以理解和接受。有学者在研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之后曾指出农村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一定的文化偏向,这种偏向主要是城市生活的价值取向”。 [8]这就使得农村教育难以发挥出传承农村文化的作用,使得农村文化距离人们越来越疏远。要想农村教育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农村教育更贴近、涵盖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所需的所有知识、能力、伦理、观念。一方面,我们不单纯的知识传播城市文化,使得农村文化逐渐“走向孤寂”;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单纯的传播农村知识,使得农村教育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这就要求我们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将农村的知识和城市现代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农村教育既发挥其特色,又不至于止步不前。

3.2唤起民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培养农村文化的自觉传承者

文化传承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而文化的没落却是沉重的一击。对于农村教育而言,追求“现代化”这无可厚非,因为“人往高处走”,“ 落后就要学习先进”,但是我们切不可忘记,“农村是农村人们的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人不能忘本”,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们要为之做出什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加大,更多的农村成员对传统的农村文化的认同产生困惑,甚至茫然,我们所坚持的信奉的到底是不是对我们有益的?能否为我们带来丰厚的经济价值?而教育是文化的传承者,当今的农村教育却难以起到传承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农村文化的关注上。一方面,将优秀的农村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在精神层面上给予农村成员以鼓励;另一方面,将更加智慧先进的农耕知识加以传播,在物质上改善农村成员的生活。唤醒人们对农村文化的认同感,使之自觉成为农村文化的传承者。

3.3促进农村文化个性的形成,结合农村教育弘扬农村文化

在我国传统的农村有着许许多多珍贵的罕见的农村文明,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城市是难以体会的。而随着种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成员也开始渐渐忽略自身存在的珍贵资源,转而追求城市化的“快餐生活”,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一方面我们说教育是文化的传承者,但是文化的传承绝不单单是教育的责任,而属于我们生活的社会整个系统。这就要求我们所有人在农村文化的发展上发挥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加大农村特色文化的宣传和组织活动,充分调动我们农村成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农村学校教育与当地农村文化进行缜密的结合,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当地具有特色的传统活动,来调动学生对传统农村文化的学习热情。如此一来,农村文化自然不会逐渐走向没落。

4结语

农村教育发展是一个永久值得探讨的话题,结合农村文化的演变,我们不难看出,农村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不是简单的“离农式”或“留农式”,即非此即彼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合农村教育和农村文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唤醒农村教育的文化自觉,找到一条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自觉之路。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