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二)
李雪红
摘要:中式英语是影响中国学生汉英翻译译文质量和英语作文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思维方式固有化以及受母语干扰和影响,套用汉语规则和习惯而导致的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文章尝试归纳分析中式英语产生的若干原因,并以此为鉴,以期在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式英语的出现。
关键词:中式英语;思维方式;母语负迁移;翻译方法;双语能力
三、翻译方法不当
多数中国学习者写英语作文,实质上也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写作者往往用汉语思考,脑海出现的先是汉语句子,然后再依据汉语句子译成英文。虽然语言学界对翻译方法的争论一直未停过,甚至到目前就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的理解和定义还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但我们都知道,好的译文不仅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而且在形式上也非常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流畅自然,这也是翻译的一个基本要求。然而,在翻译和英文写作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翻译理论知识以及足够的翻译练习,中国学习者无法摆脱汉语字面的束缚,往往采用了不恰当的翻译方法,按照汉语习惯组合英语句子,使得他们的英文译句暴露出各种各样的汉语痕迹,不仅没有反映出原文的真实意义,甚至有时导致信息传递的失误。例如:
(1)如果你不会抽烟,最好不要学了。
Ifyoucannotsmoke,you'dbetternottolearn.
学抽烟不是学某种技巧那样的“学”,“会不会抽烟”实际上指的是有没有抽烟的习惯,所以可以说成:ifyoudon'tsmoke,you'dbetternotdoit或(notstart)。
实际上,先辈们的经验使我们意识到,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具有其局限性,采用哪种翻译方法还要依据于原语与目的语的相互关系。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及上下文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当翻译母语与外语在结构上比较相似的短语结构可以采用直译,相差较大的则要灵活地采用意译的方法。总的来说,这两种方法,是不可分离的,是互补的。多数情况下,在同一篇文章中,这两种翻译方法要进行交叉运用。但在翻译实践中,中国学习者往往采用单一的翻译方法,不会灵活地进行调整。在他们的概念中,直译就是对原文字面意思的翻译,意译就是对原文隐含之意的翻译。他们忽视了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重要因素,比如文化差异、政治因素以及上下文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他们的“直译”比较接近字对字的逐字翻译,他们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语序,孤立地翻译原文中的词组短语而没有顾及英语词义的灵活性,没有考虑到其文化含义、习惯搭配以及这个词在上下文的活用。即使能作出一些调整,他们也无法准确地把握住调整的度,不是随意删去就是增加一些他们认为必要的东西。例如:
(2)为了拍这张照片,我忘了拣做晚饭的牛粪。
A:Inordertotakethisphoto,Iforgottocollectyakdungforcookingsupper.
B:Inordertotakethisphoto,Iforgottocollectyakdungasfuelforcookingsupper.
译文A依原文字面直译,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因为牛粪不是食物而是做饭的燃料。译文B进行了语义上的增补,增加了“asfuel”则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3)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艰巨任务。
A:Chinaisadevelopingcountryandisfacedwitharduoustasksandeconomic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
B:Asadevelopingcountry,Chinaisfacedwitharduoustasksineconomic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
译文A基本保留了原文句法结构,这是由于对原文的理解出现偏差,汉语原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含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译文B处理得较妥当,将汉语前半句缩译成介词短语,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四、双语能力欠缺
翻译是语言活动中的一种,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要翻译出通顺流畅的译文则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双语能力,也就是首先必须有较深的英语和汉语造诣。英语和汉语达不到一定的功力,翻译时在理解和表达两方面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英语能力欠缺,在英译汉时,理解原文就会发生困难;汉译英时,语言表达就会出现问题。汉语能力欠缺,则会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者之间的差别较之同一语系的欧洲各语言之间的差别更为明显。汉语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表意文字,以形写意,而且形声义一体,是平面文字。而英语则是以抽象字母为基础的表音文字,形不写意而写音,是线性文字。汉语文字本身意义丰富,主观性强,而英语语言形态丰富,客观性强。所以,学习者应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之处有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加强两种语言能力,这样才能在转换时较少地出现错误。例如:英语中There+be结构用得比较广泛,许多学生则形成一种错误印象,一碰到含“有”的句子便直接按汉语句式翻译成Therebe句型,结果却造成There+be句型拖泥带水。如:
(1)有很多同学赞成进行口语测试。
TherearemanystudentsagreetohaveaspokenEnglishtest.
(2)有句谚语说道:熟能生巧。
Thereisoldsayingsays:“practicemakesperfect.”
其实There+be句型后一般不跟谓语动词,即使要跟也须借助介词短语、分词短语或定语从句来引导后面的内容,上两句可以改为:TherearemanystudentswhothinkthatitisnecessarytohaveaspokenEnglishtest.也可直截了当地说Manystudentsthinkthat⋯。而第二句则可以用英语中现成的句型,如“Asthesayinggoes”,或“Asaproverbhasit”等。
一方面,虽然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不能凭经验认为,学了十多年的语文,应付翻译中的问题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从翻译实践中我们知道,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对原文的理解正确与否,实际上也决定着译文的质量。尤其是在汉英翻译中,对自己不太熟悉的文体,学习者往往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导致译文信息传递的不准确性。由此可见,打好汉语基础对翻译是十分重要的,这远远高于读通中文,还要了解各种文体的中文,掌握地道的不同文体的汉语的表达方法。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英语语言能力。由于条件限制以及英语语境的缺乏,大部分学习者的英语语言能力还比较欠缺,不能自如地用恰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传达原文的信息。他们中大多数确实有较大的词汇量和较全面的语法知识,但由于上面所提到的一些原因,他们的英语学习不能举一反三,不能灵活运用,尤其是在输出技能上,比如写、译、说几方面。而在汉英翻译中,有时尽管理解了汉语原文,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英语来表达,无奈之下,多数学习者只有采用字面直译,从而直接导致了许多汉化英语出现在他们的译文以及作文中。因此,中国学习者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母语和英语水平,正确地理解原文,熟练地运用母语和英语,这是保证翻译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
中式英语总是不断地出现在中国学生的译文或作文中,有其一定的产生原因。学习者内外各种因素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是思维方式固有化、母语的负迁移作用、翻译方法不当及双语能力欠缺四个方面。为了避免中式英语,笔者认为只有培养对语言的浓厚兴趣,提高自身双语语言能力,扩大知识面,多读英文原著,吃透原文,平时多练习,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式英语”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