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一)
李雪红
摘要:中式英语是影响中国学生汉英翻译译文质量和英语作文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思维方式固有化以及受母语干扰和影响,套用汉语规则和习惯而导致的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文章尝试归纳分析中式英语产生的若干原因,并以此为鉴,以期在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式英语的出现。
关键词:中式英语;思维方式;母语负迁移;翻译方法;双语能力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外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学习的大军中去。但始终有一个难题困扰着他们,那就是他们的英文译文或作文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汉语化的英文短语或结构,外国专家称之为“中式英语”。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就中式英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李文中认为“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语言现象,将随着英语的普及和中国英语使用者的自我审视而逐步减少或消亡。”王弄笙探讨了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认为由于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不断出现、搭配不当、过多使用修饰词、拟人法在汉语中使用过多等原因,从而导致中式英语的出现。庄绎传认为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原文理解不透;二是对英语的特点不熟,沿用汉语的搭配和结构。虽然目前就中式英语的产生原因还没有达成一致认识,但有一点是为各学者所共同接受和承认的,中式英语是一种不符合英文规范用法及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受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硬套汉语的规则和习惯而产生的中介语变异体,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过渡现象。故本文尝试着从思维方式固有化、母语的负迁移作用、翻译方法不当及双语能力欠缺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一、思维方式固有化
思维,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4]。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由于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世界观、认识方式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中英两个民族也不例外,两个民族的思想倾向截然相反。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英民族则主张天人相分,对宇宙间一切二分,他们把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分开,进行“非此即彼”式的推理判断。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在各自不同的思想倾向的影响下,中国人注重整体与形象思维,凡事习惯从整体到具体或局部,由大到小——先全面考虑,之后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英民族则重分析与抽象思维,习惯从具体或局部到整体,是一种由点到线的线式思维方式。在表达思想时,英民族重直线思维,直截了当,而中国人重曲线思维,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才点出话语的中心信息。
思维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语言,如果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另一方面,思维同时又支配着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认识的组织者,如果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东西方迥异的思维方式导致了语言的差异,中国人在谈论一个问题时,不是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作法,总有一个由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务的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而英民族谈话或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把话题放在最前面,以引起听话人或读者的重视。他们习惯“果”在前、“因”在后,与中国文化的“因”在前、“果”在后形成鲜明对照。例如:
(1)能为他的这本散文集作序,我觉得非常荣幸。
Ifinditagreathonortobeaskedtowriteaprefacetothiscollectionofessays.
(2)昨天下午4点半在公园门口,我遇到了我多年未见面的中学同学。
Imetwithmymiddleschoolclassmateattheentranceoftheparkat4:30yesterdayafternoon,whomIhaven'tseenforyears.
这两句体现了中英两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以及在语言上的具体体现。例(1)汉语把评论的话放在最后;而英语则放在开头。例(2)汉语句式结构重心在后,头大尾小;而英语句式结构重心在前,头短尾长。
(3)当下众人七言八语。
Bynowproposalsofallkindswerebeingmade.
例(3)汉语原句是主动句,人称作主语,而英语译文则使用了被动句,物作主语。这体现了中英两民族对主体和客体的不同态度,中国人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一般对思维的主体和客体不加区分,句子语态呈隐含性;而英民族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英文多用无生命名词作主语,主动与被动两个范畴始终泾渭分明。因此在互译时,要根据各自语言的特点调整语序语态,使译文通畅自然。
翻译从表面上看是将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但就其实质来说则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是两种思想倾向的转换。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翻译或写作时所进行的语言转换,实际上受到了汉式思维的限制,因为思维是语言转换的基础,思维的差异势必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根深蒂固的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时不在。不少人没有意识到或忽视了不同民族思维上的差异,没有做出相应调整,用汉式思维方式对英语语言进行操作,中式英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二、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语言迁移”的概念是Lado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去。“迁移”又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比如,中国人很容易记住英语句子:HecomesfromBeijing.这是因为,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句子“他来自北京”的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相同之处对学习第二语言带来的积极意义就是所谓的“正迁移”;然而,中国人却常常忽略英语动词数和时态的变化,这是因为汉语中没有动词数和时态的变化。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差异对第二语言学习所引起的干扰就被称为“负迁移”。
尽管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情况千差万别,但是透过种种表面现象不难看出,大多数学习者的困惑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层次的共性问题——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学习者的母语是第二语言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有研究表明,人类母语保护系统越不完善,接受外语的内在阻力越小。相反,人类母语保护系统越完善,接受外语的内在阻力越大。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已经完备,对接受外语也就产生了一定的抗拒力,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学习外语那么难的原因。虽然成年学习者的对比分析能力较强,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已经较完善,语言和思维习惯都已经较为固定,学习语言时在可塑性方面已不如年轻的学习者。他们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或形成听、读、说、写、译技能,以及用英语思维和交流方面,受母语干扰较显著。
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一个主要障碍,起着“干扰”作用。语言学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归根结底,母语和外语,尤其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的较大差异始终是中国学习者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中国人学英语,尤其是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英语,母语对英语的消极影响很大,汉语在词汇、语法结构以及表达方式各个层次上特有的诸多特征,总是被学生有意无意地迁移到英语中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中式英语。例如:
(1)我们必须节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Wemustpracticeeconomyandreduceunnecessaryexpenditures.
(2)我们必须准时到达车站不能迟到。
Wemustarriveatthestationontimeandnotbelate.
在这两个例子中,同一个概念先是以肯定形式出现,后又以否定形式出现,第二部分只是第一部分的重复,译成英文取其一即可,要么用肯定形式,要么用否定形式。还有一点不容忽视,中国人的英语学习,受制于汉语大环境的影响,国际上的千变万化及英语的普及性,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仍然是在汉语大环境中学习英语的属性。很多的学习者往往学了六至九年的英语,却仍然处在一种不上不下的局面,单词全背,试题能做,可是原版书读不了,与老外交流不好,英语作文也写不好。例如,在中国学习英语,与在加拿大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情况大不相同。加拿大是以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或主要通用语言,学习者可以在一种接近自然模式的环境中学习,学习者每日置身于一个英语环境中,英语不是“学习”出来的,而是“习得”来的。而在中国,学习英语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下进行,大多数学习者主要置身于汉语环境中,从日常生活到课堂学习。虽然每周有4-6学时的英语课,教师也多用英语授课,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目前大多数英语教师所使用的英语也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中“学习”来的英语。在这种语境中“学习”英语结果可想而知,学习者所使用的英语有时会距地道、自然的英语相差甚远,他们经常会把英语词汇、短语填进母语的句式。“布料”可能取自英语单词、短语,但剪裁用的“尺子”“剪刀”却是汉语习惯。因此英语汉化现象常常发生,中式英语的出现则不足为奇。所以,中国学习者只有发挥成年人逻辑推理、对比分析能力强的优势,利用母语思维,对比中英语言的异同,对英语的结构、特点进行更有理性、更深刻的分析,使理解更加深刻透彻,进而强化记忆。这样也可增加学习者的探究精神,强化学习动机,对外语学习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