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其他获奖
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我国免费师范教育的新探索
詹平
摘要:我国免费师范教育时存时废,时盛时衰,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从总体上看,免费师范教育具有公费教育、定向就业、定期服务等基本特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基于我国农村小学师资状况差、师范生的生源质量下降等情况,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培养计划,从基本制度、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等方面对免费师范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六年制免费师范教育的招生录取和学生培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免费师范教育;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六年制
应该说我国的师范教育是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及其延续性的。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很多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师资水平低、教师年龄老化、学缘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而从小学教师培养补充机制方面看,许多地方都出现 “外地教师不愿去 ”、“本地学生考不出来”或“考出来了不愿回本地工作”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由于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生活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不少优秀学生不愿意报考师范院校,使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和教育质量下降。为改变这种现状,以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为办学宗旨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积极弘扬“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优良传统,于2006年启动初中起点五年制免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工作,取得较大成功,不仅生源质量大大提高,而且2011年第一届毕业生全部按协议到岗执教。该学院于2008年升本后,随即启动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免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但高考上了二本线的考生报考免费定向师范院校并不十分踊跃。在总结初中起点五年制和高中起点四年制免费师范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该学院于2010年按照“自愿报告、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公费教育、定期服务”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实施初中起点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为湖南省县以下农村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的教学和管理骨干,成为我国免费师范教育的一项新创举,被教育部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该项目既具有免费师范教育的基本特点,又从基本制度、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免费师范教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与创新。
1、改革创新免费师范教育的基本制度
(1)学制与学历规定。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招生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六年,学历层次为本科。该模式采用“二·四分段”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入学后前两年注册中职学籍,两年期满参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对口升学考试,考试成绩达到省当年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升入本科层次学习四年,招生计划纳入当年全省普通高校对口升学招生计划。本科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培养学校颁发初中起点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未通过对口升学考试的学生,则转入三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学习。专科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培养学校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2)招生标准与程序。首先,从招生标准上来说,它要求考生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品行良好,遵纪守法,志愿从事农村教育事业;中考成绩不低于当年当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计划内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无身体残疾,无传染病和精神病史,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从招生程序上来说,它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初审推荐→县市区教育局初选→市州教育局和培养学校综合测试→县市区教育局组织考生体检→市州教育局预录→县市区人民政府与考生签订培养协议书→培养学校录取→省教育厅审核”的程序进行,严把生源质量关。
(3)教育与就业政策。首先,按需培养和公费教育。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现有教师的补充和课程建设需要,分专业方向提出年度小学教师培养招生需求建议计划,省教育厅据此编制全省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预分计划,根据预分计划确定县市区每年的免费师范生招生计划,实现按需招生;录取入学的六年制新生,由省财政提供培养经费,免除学费、住宿费、军训费和教材费,在助学金、奖学金方面与其他在校生享受同等待遇。其次,定向就业和定期服务。六年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得转学、转专业,在毕业前和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要求毕业后回到生源地所在的县市区以下农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少于8年,由定向培养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任教岗位和编制,实现定岗到校,优化农村教师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
2、改革创新免费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
(1)明确人才培养规格。首先,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显著特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在六年制人才培养中,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依法执教能力,使六年制师范生具有未来教师所必需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其次,在分科培养的基础上,实行主辅修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招生专业为小学教育专业,在此基础上分设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科学教育、教育技术学、音乐学、美术学和体育教育九个专业方向,实现小学学科(课程)全覆盖。在人才培养中,要求学生在主修其中一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基础上,辅修其他1-2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使师范毕业生具备承担2-3门小学课程教学能力,逐步从全科培养向分科培养过渡。
(2)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科学设置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
使课程体系能较好地适应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品质。具体来说,该体系主要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任选课程”、“辅修课程”、“实践课程”五大板块组成,各板块既自成序列,又相互配合,构成融“高等教育共性”、“师范教育个性”、“小学教育特性”和“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三性一体”课程体系。其中,“通识课程”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使学生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专业课程”着眼于学生从事某学科教学所必需的专业素质培养,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专长;“任选课程 ”着眼于培养兴趣、开拓视野、开发潜力、张扬个性,开设涵盖小学各学科及部分交叉、边沿学科的选修课程;“辅修课程”着眼于学生的“一专多能”,使学生具备多门课程教学能力;“实践课程”通过开展教育见习、顶岗实习、社会调查等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使毕业生迅速适应农村小学教学要求。
(3)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师范生核心能力形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在夯实六年制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突出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从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规律出发,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基本形式,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大量采取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仿真教学等教学基本形式提高教学实效。同时,广泛开辟校外实习、见习基地,大量开展教育见习、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对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职前培训和实习,充分熟悉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构建起“培养学校—实习基地—生源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其毕业后能直接走上讲台、站稳讲台。
3、改革创新免费师范教育的保障机制
(1)组织领导保障。六年制招生录取和学生培养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负责具体实施。该学院党委、行政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成立专门领导班子,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项目初期 学院党委 行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项目论证会议,反复调查、研究、论证师范生培养的新模式;项目实施过程中,学院党委、行政组织人力物力,研究制定六年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考试政策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尤为突出的是,学院党政领导教职员工全体全程参与 举全校之力独立担当起全省六年制招考的命题 制卷 组考和录取工作;六年制新生入学后,又相继组织召开市州教育局负责人座谈会和专业建设、学生管理研讨会,听取对招生、考试、录取和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研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管理模式,着力提高六年制生源和培养质量。(2)招生计划保障。湖南省每年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的招生计划为1500人。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出本县市区每年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需求建议计划,省教育厅根据各地上报的需求建议计划和全省免费定向培养招生总计划,统筹安排下达各市州、县市区招生来源计划,使每年的招生计划落到实处、得到有效保障。
(2)经费投入保障。湖南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全省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及学生培养 包括六年制师范生的招生 考试 录取等相关工作支出 六年制师范生培养的学费 住宿费 军训费 教材费和助学金 奖学金等各项支出 确保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有充足的经费投入。
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实施两年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了预期改革目标,招生、培养工作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如下:
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体制因为采取公费教育、定向就业和适度缩短学制等措施,有效吸引了具有较大培养潜质的优秀初中毕业生,特别是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学生,为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小学教师提供了优质生源。2010年首届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入学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对生源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部新生的报考资格和各类成绩均符合招考政策的要求,尤其是六年制新生的中考成绩明显高于当地示范性高中的录取分数控制线,有些新生还是当地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例如,长沙市望城县的中考满分为760分,示范性高中录取线为597分,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录取的新生最高分为714分,最低分为623分,平均分为685分;长沙市湘潭县的中考满分为760分,示范性高中录取线为560分,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录取的新生最高分为724分,最低分为673分,平均分为697分,都远远高出示范性高中的录取分数线。2.学生的专业情意在其专业素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良好的专业情意一旦形成,不仅影响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方式,而且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继承了中师教育的光荣传统,在教育教学中,通过配足和配齐辅导员、聘请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导师等,强化学生教育和管理,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积极引导和倡导学生献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同时,通过开展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及农村教育现状调查、农村失学儿童扶助等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教育、热爱农村、热爱儿童的情怀和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强化学生的专业情意和职业认同感,为农村基础教育输送忠诚教师职业、安心农村教学的高素质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