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其他获奖
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二)
胡勇军
摘要:幼儿数学教育是以其真、善、美的特定形式存在的。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功利主义已经占据了幼儿教育的原始净地, 对幼儿教育的人文化显得日益重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 (以下简纲要 )中将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明确定位为: 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依据这一理念, 运用唯物辩证方法论对如何有效地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 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研究。
关键词:游戏;数学教育;建构
三、在游戏中如何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
1. 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 1) 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幼儿的一切学习过程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得到。大班幼儿的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要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 那么游戏情节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 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 引起幼儿兴趣, 如请幼儿按所穿鞋的种类 ( 皮鞋、运动鞋、布鞋 ) 排队, 按照鞋号大小进行排序、计数的训练; 在 模拟招待客人 中使幼儿在摆放茶具、点心的过程中积累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
( 2) 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 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 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大班幼儿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由于各个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 所以每个幼儿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的时候必须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 并针对幼儿不同表现施以适当的教育。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 要体现出层次性, 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 使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 3) 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幼儿的主体性体现了幼儿是学习过程中发展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达了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 教师主导性与幼儿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 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游戏中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 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空间, 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 主动提出问题, 在 做 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老师不能放任自流, 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 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 着眼点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使他们敢于乐于尝试, 对幼儿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作 画龙点睛 的讲解、演示、点拨并帮助幼儿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 并引导幼儿作为探索过程的一分子参与其中。与幼儿平等自由的交流, 发挥教师、幼儿的双方面的潜力效能。
2. 应该坚持的方法与策略
( 1) 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游戏来建构
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在游戏中建构, 也并不是某一内容可以通过任何游戏来建构。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 我们要注意针对具体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游戏。
在游戏式的数学教育活动中, 适合我们建构的数学内容一般为: 数的集合、分类排序、几何形体、加减法等内容, 这些内容的教育中, 常常涉及到的游戏有结构游戏、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 另外娱乐游戏常常在数学教育中不单独出现, 而是渗透于数学课堂之中。
结构游戏是幼儿用积木、塑料等几何体搭建, 接插一人玩或几人玩的游戏, 着重是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幼儿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和物体的过程中, 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 包括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 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相联系, 从而起到了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他们可以通过游戏, 把他们平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在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中, 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的运用, 促进了幼儿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 在玩 开商店 的游戏中, 商品的买卖交换可以锻炼幼儿的数学加减运算能力。 娃娃家游戏 中布置娃娃家家具, 帮助幼儿运用了分类的能力。
智力游戏以发展幼儿的智力、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数学综合能力为目的。常见的游戏有: 接龙游戏、拼图游戏等。
娱乐游戏因其简单、易行、有趣的特点, 常被教师在正规课堂渗透使用, 以巩固加强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可以通过认识动物来复习序数, 老师分别出示各种动物玩具, 让幼儿说出名称, 然后要求幼儿按老师说的顺序将动物排好队。
( 2) 创设环境
从生活中挖掘材料,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皮亚杰强调:数学关系是一种逻辑数理知识,它不存在于实际物体之中。儿童获得数理逻辑知识, 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他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获得。 真正理解数, 意味着儿童自己的动作发现和能动地建立关系, 所以操作实物对儿童学习数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我们成人仅仅需要做的就是: 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幼儿作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参与到游戏中来, 并从游戏中学到东西。如: 数字 六的组成我们可以将活动设计成一个商店, 商店里全都是六元的商品, 发给每个幼儿六元钱, 面值分别是一元到五元不等, 然后要求幼儿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购买时必须是两样东西合起来是六元。由售货员验证后才能得到要购买的商品, 幼儿在这种模拟的游戏中学习觉得生动有趣, 不仅熟练地掌握了 六 的组成, 而且学会了合作的技能。
( 3) 精心设置游戏中的玩具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活动; 而玩具是游戏的工具, 也可以看作是数学教育课堂的操作教具。凭借着玩具, 幼儿对所体验过的事物直接进行联想和想象, 并引起一些相应的行动和活动, 为游戏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游戏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 就必须对玩具的设置加以重视。玩具应能多方面启发幼儿的想象力, 发展幼儿地思维及创造力, 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吸引力并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大班幼儿的玩具应更多地满足于幼儿的智力, 体力积极活动的要求, 能表现出细节特征,能引起幼儿快乐和喜悦的情感,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美感。
( 4) 发挥教师的作用
游戏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进行幼儿游戏活动, 幼儿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动作且心情愉快、朝气蓬勃。通过玩游戏, 他们的身体各部位都可以得到锻炼, 因此, 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地位, 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 巧妙设计、有效地组织游戏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幼儿好奇心, 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注意与幼儿的情感沟通, 充分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幼儿的良师也是幼儿的益友。在游戏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 而不仅仅是旁边的观望者。同时教师要懂得我们的教学任务不再仅仅是教幼儿学会具体的东西, 而是要理解幼儿的思维、研究幼儿的学习, 教幼儿如何学习、如何解决身边的种种问题等, 为他们以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
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 会提出许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时老师要善于回答幼儿提问, 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此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要有耐心地对每一个幼儿提出的问题给予一一解答。同时还应该花费精力、察言观色、深入幼儿生活、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兴趣、爱好, 然后再为不同的幼儿创造不同的适宜发展的操作环境。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相结合, 面向全体、照顾到个别使不同的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 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给予幼儿明确的操作目的和时间。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要恰到好处的提问、提示。当幼儿出现错误时, 要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错误, 并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做游戏, 教师不但给幼儿许多机会用语言来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而且促进了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
3. 应该注意的问题
( 1) 游戏的选择
幼儿的数学教育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所以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什么样的游戏适合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 因为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在,在选择游戏的时候, 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数学内容, 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这样的方法论才是科学的方法论。
( 2) 时间的长短
根据皮亚杰的 儿童心理理论 :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 2 4 分钟; 中班的 3 8 分钟; 大班的 5 10分钟 , 我们在建构游戏的时候必须以这个研究为基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有效地控制授课时间, 并且把有效的内容让幼儿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 这才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 3) 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幼儿发展需要的数学内容来融入游戏, 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 有利于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同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 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 才能使不同的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 才能使之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