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其他获奖
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一)
胡勇军
摘要:幼儿数学教育是以其真、善、美的特定形式存在的。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功利主义已经占据了幼儿教育的原始净地, 对幼儿教育的人文化显得日益重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 (以下简纲要 )中将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明确定位为: 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依据这一理念, 运用唯物辩证方法论对如何有效地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 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研究。
关键词:游戏;数学教育;建构
一、游戏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对游戏的研究总是从三个方面入手: 游戏的定义、游戏的属性和游戏的功能。
目前, 教育学、心理学界对幼儿游戏已经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在 剩余精力学说 的基础上, 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 找出了幼儿游戏的真正原因, 即幼儿身心的飞速发展和幼儿的心理特点, 需要参与真正的实践活动与幼儿本身实际能力不够之间的矛盾; 从而认定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主要活动, 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 游戏是幼儿对生长过程的一种适应, 幼儿的所有学习主要是在游戏中发生完成的。
从游戏活动与学习、劳动活动的区别来看, 游戏具有下列属性和特点: 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幼儿的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 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需要而产生的, 使得幼儿乐于参与游戏并且易于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幼儿的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发展, 进行的是假想的成人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能控制所处的环境, 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愿望, 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
虽然课堂中的游戏常带有一定的强制目的性, 但并不需要儿童在游戏中明确这个目的, 所以幼儿的兴趣仍在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正因为游戏的这些特点和属性, 使得游戏不仅成为幼儿最喜爱、最基本的活动, 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它促进了幼儿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发展。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 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 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从游戏中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 游戏是儿童的良师。
在数学教育中, 游戏又有其特殊功能。
1. 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之一, 思维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在幼儿的数的教育活动中, 有许多数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 而此类游戏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 让幼儿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 (颜色、大小、形状或者其他的特征 ) 进行多种角度的分类、排序活动, 用不同的方法使两排数量相差 1的物体变成一样多, 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等。这些活动均要求幼儿改进思维方式, 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 加快思维的反应速度, 进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2. 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的发展
所谓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的过程; 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的特征总和为整体。所以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在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 分析与综合具有不同的水平。大班幼儿的分析与综合, 主要是在实际活动中利用表象思维进行的分析与综合。在传授幼儿数学知识的同时, 教师如果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那么数学教育的许多内容都能提高幼儿这两种水平, 并且能够促进幼儿学会更高一级的分析与综合。
3. 游戏增强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注视、观察、摆弄、发现、探索并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而游戏恰恰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环境, 让他去实现他的好奇心。例如: 幼儿在玩二进制猜数游戏时,他们会被一个个造型奇特的玩具所吸引, 同时会对老师或者同伴手中的数字或者物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会迫切地提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这样的认数活动中, 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正是在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使下, 引发了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同时在 玩 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 正可谓是, 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 幼儿游戏就是幼儿本身一种无强制的外在目的的、在假想情景中发展的一种假想成人实践活动。
二、在游戏中建构幼儿数学教育的必然性
1.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要求
根据 纲要 中幼儿数学教育目标: 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这其中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数学教育应当联系生活、寓教于乐、在生活场所和模拟场所中展开。这里的生活既包括现实世界的生活, 又包括虚拟生活, 而游戏则属于虚拟生活之列。我们之所以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口号, 是因为幼儿的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质就是以来源于生活为内涵, 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并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交流操作, 通过反思来建构;因此, 数学的学习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 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起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 这正好符合幼儿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 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 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 但是他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 它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 但是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这个时候, 让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 还应当注意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幼儿学习。例如, 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做教具 (消过毒的冷饮棒、喝过的易拉罐等 ) , 幼儿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等数学方面的学习。
2. 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的要求
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的最基本要求是: 借助游戏情节, 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 让幼儿的生活摆脱过多的 包袱 , 并让幼儿从游戏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若将数学知识融入各类游戏中。这样一方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另一方面,还能让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例如, 在玩游戏开商店 时, 顾客 与 营业员 进行买卖游戏, 老师也可以假扮顾客参与其中。例如, 顾客要买 5块口香糖、4 把牙刷、6条毛巾 ; 在这个简单有趣的游戏过程中, 既锻炼了幼儿的数数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给物品分类的能力。
3. 幼儿数学教育人文化的要求
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总是以牺牲某些方面的利益作为价值的。幼儿教育天地是一把双刃剑。在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功利主义的促使下, 我们的幼儿教育正面临着种种困惑: 兴趣班、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正在 迫害 着我们的幼儿; 残酷的竞争、父母的期望、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都失去了人本质的人文化一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而幼儿教育更应该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幼儿数学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应该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更多的人文关怀。
因此,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 我们应重视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毕竟教育不是一门功利性的技术,而是本着科学的教育原则, 为幼儿以后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 将进一步促进数学课堂的人文化, 有利于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无味、沟通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 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学习, 在 玩 中学习, 在喜悦中学习, 正所谓: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在 玩 中孩子亲近数学, 理解数学, 在主动探索中使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4. 符合幼儿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 1) 幼儿数学教育的综合化
根据 纲要 的要求: 数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 各领域要有机联系、互相渗透、注重综合性。 我们可以从中可以看出: 幼儿的各个发展领域互相联系、相互促进, 构成了一个统一发展的整体。因此, 幼儿数学的学习不只是对数学知识的记忆, 他还包括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 解决数学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数学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 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而这些恰好能在游戏中得到满足, 游戏不仅使幼儿在活动的探索中学到知识, 而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内心得到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等。
( 2) 幼儿数学教育的体验性
大班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处于幼儿期向少儿期的过渡阶段。这个时候, 幼儿的思维方式已不再是简单的具体形象性思维而是由具体形象性思维向初步的抽象思维转化。
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逻辑数理知识不是来源于事物本身, 而是来源于对物体的操作和对其动作的内化。 在动作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数学知识, 才真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并且是最牢固的、不会被轻易遗忘的知识。在游戏中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及自我发展的机会, 在这个时候, 教师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亲身去做、去体验, 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